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22: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科指导》的要求: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本课属于必修1专题四的内容之一,由“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三部分组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初中教材简要介绍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践和台湾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学生能知道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形成,顺利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问题。2.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和历史意义。3.家国情怀: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看到党和政府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坚信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唯物史观:能够理解香港、澳门问题出现是由于国家的落后,港澳能够回归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和社会》和《思想政治》课中都已经接触过“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可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由于现行的中考体制,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学习这块知识时,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本设计的最大特色也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使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同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使历史知识从抽象到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功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难点:理解“一国两制”思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却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最先得到成功运用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本课。提问:为解决诗人的“乡愁”,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方针。
由此导入新课
展示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同时板书课题)(1分钟)1.一国两制的内涵(含义)(教师板书)合作探究:请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及政治课学习,思考何谓“一国两制”,她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一国两制的形成(1)目的:(2)过程:教师过渡: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但是却在香港和澳门首先得到了应用。3.一国两制的实践(1)香港问题的由来教师设问:香港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拓展:由此可知,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指导学生整理课前准备的有关香港、澳门的资料,并阅读教材,自主完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程。(2分钟)教师注意引导并进行拓展:为什么邓小平在与英国谈判的时候态度能够非常强硬呢,这说明了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4.“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展望——台湾问题(1)教师设问:台湾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呢?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知道,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不一样。教师设问:“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明确提出,而是实上中共中央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请回顾教材,理清这一过程形成的脉络。(2)教师进一步设问:海峡两岸关系在改革开放后有哪些新的进展呢?(3)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过渡语)“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后,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并且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范例。但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和台湾少数台独势力的抵制,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不过我们从台湾的发展历史已经明白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必然的”。教师出示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握手等图片以及台湾民众反对公投入联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聆听中共十七大的声音。教师进一步设问:解决台湾问题有武力方式和和平方式,选择那种方式更有利?
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基础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主体),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补充)这样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对“一国两制”形成作了准备;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构建
“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方针;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
《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
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迫租借新界,租期为99年。经过同学间互相合作后,会初步得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交政策”的这一政治学的论断。港澳: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学生根据提前准备的材料回答)历史上的台湾: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叫夷洲),隋唐时称台湾为琉球;元明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1642年,荷兰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进兵台湾,1684置台湾府,1885年独立设省;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开罗宣言》宣布:战后将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1979:
停火⑵1980:
破冰⑶90年代:政治接触“九二共识”(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逐步打破,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1992年10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学生讨论后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教学理念。此问题必然带动学生去回顾专题二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解读历史,体现了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等情感波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的培养。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任何一项伟大决定的作出、理论的创建都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付出。设计意图: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实践,在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两岸关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的基础,统一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
作业设计思考: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评价内容自评互评师评学习?常
规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教师教学和同学学习???带好课本及学习资料???学习

度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合



流出色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主动与同学合作、互助???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认真、公正地评价他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效
果按时独立完成课堂检测、探究报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自评:小组长评:师评: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自评:小组长评:师评: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级。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八、板书设计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内涵
和平
形成
统一国两制

实践


展望


九、实践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课程,无论在课件的制作和教学设计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方面,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做的比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预习,学生的基础相应比较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较高。在本课中做到了重点突出,能够始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也没有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将难点突破留给了学生,学生以谈论的形式完成,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不足之处一是教师的副板书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二是课件的视频设计上还有一定的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