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检测卷(原卷板+解析版)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检测卷(原卷板+解析版)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09:50:26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2.《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下图是礼品书《论语》。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书中主要体现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B.印制该书使用的字体最早出现于西周
C.该字体的风格是笔画详备、线条流畅
D.该字体说明汉字已发展为成熟文字
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4.《美的历程》中说:“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伟豪壮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下列作品最能体现盛唐书法特征的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米芾
5.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B.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6.东晋雕塑家戴逵(326—396),铚县(今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下列对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士大夫画家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B.《夫妇宴饮图》堪称此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C.顾恺之主张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气质
D.《洛神赋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7.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此画的风格应为(  )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8.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9.下图为我国著名的敦煌人物壁画,壁画中人物衣带飘飞,动感十足。下列画家作品风格接近于“敦煌飞天”的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吴道子
D.郑板桥
10.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11.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
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12.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13.(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1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5.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16.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17.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的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18.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19.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20.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楚辞与汉赋
B.汉赋与唐诗
C.唐诗与宋词
D.宋词与明清小说
21.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的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潮: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下列作品中符合第一个主潮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聊斋志异》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2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面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24.清朝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说:“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材料表明我国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
B.思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
C.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D.我国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2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B.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8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6分)
27.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材料二 见下图。
豪放洒脱的“诗仙”  悲天悯人的“诗圣” 
材料三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该现象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2)材料二中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探究其形成原因。(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8分)
PAGE
-
10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甲骨文经过小篆、隶书等发展到楷书,故A项错误;楷体汉字讲求方圆端正,故B项错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故C项错误;根据甲骨文和楷书的对比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汉字的某些特征,故D正确。
答案:D
2.《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下图是礼品书《论语》。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书中主要体现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B.印制该书使用的字体最早出现于西周
C.该字体的风格是笔画详备、线条流畅
D.该字体说明汉字已发展为成熟文字
解析:解读图片信息,可判断出印制该书使用的字体为甲骨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A项错误;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项错误;“笔画详备”是楷书的特点,“线条流畅”是草书的艺术风格,C项错误;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D项正确。
答案:D
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私学和士阶层的发展、兼并战争等使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故A项正确。
答案:A
4.《美的历程》中说:“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伟豪壮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下列作品最能体现盛唐书法特征的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米芾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张旭是唐代草书大家,米芾是宋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其楷书注重规范和法度,符合题意。
答案:C
5.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B.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之所以出现上述风格的原因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
6.东晋雕塑家戴逵(326—396),铚县(今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下列对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士大夫画家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B.《夫妇宴饮图》堪称此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C.顾恺之主张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气质
D.《洛神赋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夫妇宴饮图》是东汉时期的工笔画的杰作,时间与题干不符。
答案:B
7.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此画的风格应为(  )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解析:根据题目“蝴蝶梦中家万里”和夺魁者的主题,可知此画注重表达意境,因此应为文人画。
答案:B
8.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与古代文学追求自然美相一致,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与古代文学创作追求自然美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相爱,交相利”,与古代文学创作的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要是厉行法治,奖励耕战,与古代文学创作追求自然美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我国著名的敦煌人物壁画,壁画中人物衣带飘飞,动感十足。下列画家作品风格接近于“敦煌飞天”的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吴道子
D.郑板桥
解析:盛唐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答案:C
10.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将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答案:C
11.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
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解析: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出现于宋朝,故A项错误;“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体现了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中未有西洋绘画技法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中不能体现明末进步思潮,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文人画”和图片信息可知,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境,抒发个人情感,故A项正确。
答案:A
13.(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
答案:A
1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依据材料信息“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
答案:C
15.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解析:《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源头。
答案:A
16.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解析:根据《诗经》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古朴的风格”,再联系所学可知《诗经》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C符合题意。
答案:C
17.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的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解析:材料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尊敬与崇拜,“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即体现了这种想法。故选B项。
答案:B
18.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解析: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后北方陷入金人之手。元朝汉人处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文人“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诸葛亮的形象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会影响文学创作,但与材料题意无关。
答案:D
19.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苏轼词风豪放雄壮,故A项错误;辛弃疾也为豪放派代表之一,故B项错误;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词风婉约细腻,故C项正确;关汉卿为元朝著名杂剧作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20.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楚辞与汉赋
B.汉赋与唐诗
C.唐诗与宋词
D.宋词与明清小说
解析:宋词与明清小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21.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的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潮: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下列作品中符合第一个主潮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聊斋志异》
解析:由“神魔之争”可排除A、B两项;由“明之中叶”可排除D项。《西游记》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
答案:C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解析: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黑暗,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清小说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衰落和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并非主要是表达的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自豪感,因此D项错误。
答案:D
2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面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杂剧俑和京剧脸谱,代表了元杂剧和京剧艺术形式,这都是中国古代的戏曲。因此他研究的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答案:D
24.清朝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说:“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材料表明我国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
B.思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
C.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D.我国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解析:题干虽然提到各地的戏曲,但更主要的是强调经济活动和市民对于戏曲的需求。
答案:C
2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B.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形成于乾嘉年间,徽戏进京,京剧逐渐形成,同光年间,出现同光十三绝,京剧走向成熟,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8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6分)
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作品的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形写神”,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
(3)辛弃疾的作品以豪放为主。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结束分裂局面。
27.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材料二 见下图。
豪放洒脱的“诗仙”  悲天悯人的“诗圣” 
材料三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该现象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2)材料二中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探究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朝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特征:汉朝政治统一。
(2)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前者生活在盛唐时期,后者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
(3)表现:宋词、元曲、风俗画的出现等。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8分)
答案:(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原因: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PAGE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