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鸟的天堂》课件(6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3《鸟的天堂》课件(6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9 12: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巴金
(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20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去过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应接不暇
树桩
船桨
xiá
zhuāng
jiǎng






运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春风稍微透着点凉意,嫩绿的树梢在风中轻轻颤动着。

shāo

字义:树枝的末端。
组词:(末梢)(树梢)(喜上眉梢)
字义:捎带,顺便给别人带东西。如:捎信。
组词:(稍微)(稍稍)(稍纵即逝)

huá
(划船)
huà
(计划)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
读一读:我和爸爸计划(huà)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湖里
划(huá)船。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jiǎng
结构:上下
组词:桨板
螺旋桨
音序:J
部首:木
笔画:十
上边点、提在竖的左边,不交叉。
下边“木”要扁,撇和捺要舒展。
易错提示:木竖的出头要短哦!
耀
yào
结构:左右
组词:照耀
耀眼
音序:Y
部首:?
笔画:二十
“光”
的竖弯钩变为竖提。
“翟”的下半部分有四横。

zhǎng
结构:左右
组词:暴涨
水涨船高
音序:Z
部首:氵
笔画:十
“氵”和“弓”要窄。
“长”稍宽,“长”横居中,撇短捺要长。
易错提示:左边是“氵”不是“冫”哦!

xiá
结构:左右
组词:闲暇
目不暇接
音序:X
部首:日
笔画:十三
三部分都要写窄。
中间扁框有一长竖封闭,右边扁框不封闭。
易错提示:右上部扁框千万不要封口哦!

pāo
结构:左右
组词:抛弃
抛砖引玉
音序:P
部首:扌
笔画:七
左窄右宽。
“九”的竖撇稍短,横折弯钩的横要短,弯要大、用笔稍重,钩要轻。
易错提示:右上部“九”上被包部分是“力”不是“刀”哦!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在什么时候去过鸟的天堂?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傍晚和早晨
一、第一次到“鸟的天堂”
1.“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________(时间),“我”和朋友争论____________,从争论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文章从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细致地刻画了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观察的。
晚饭后
有几株榕树
榕树很大
枝干
树根
绿叶
由远到近
二、第二次到“鸟的天堂”
1.“我们”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________(什么时候),这次是按照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表示这一顺序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
事情发展
起初
后来
接着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竿(gǎn)
B.应接不暇(xiá)
C.缝隙(féng)
D.不可计数(shù)
B
·
·
·
·
二、读拼音,写字词。
1.zhǎnɡ
cháo(  
)后,水没过shù
zhuānɡ(   ),几只huà
méi(   )从tǎ
dǐnɡ(   )飞起,落到大rónɡ
shù(   )的shù
shāo(   )上。
2.他飞快地划动chuán
jiǎnɡ(   ),把我们远远地pāo(   )在了后边。
涨潮 
树桩
画眉
塔顶
榕树
树梢
船桨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填一填。
本文介绍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
,第二次看到的是许多

大榕树


1.弄清楚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榕树特点和群鸟活动场面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不同角度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来到“鸟的天堂”?为什么作者两次看到的景物有所不同?
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傍晚时分,鸟儿归巢,所以没有看到鸟,只看见大榕树。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鸟儿出巢活动了,所以看到鸟儿飞鸣的景象。
齐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
(1)“我”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
(2)“我”的心情怎样?
傍晚泛舟河面
“我们”在什么时间出游?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们”出游的时间是傍晚。“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下了山坡”表明“我们”出游的时间是夏日的傍晚。
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第一句写出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第二句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情十分愉快。
朗读指导:
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在朗读中表现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
(1)鸟的天堂在哪?
(2)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3)“我们”在鸟的天堂看见鸟了吗?
巧遇“鸟的天堂”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初见大榕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绿和茂盛,并且作者猜想它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组成的,为下文写榕树的大与茂盛埋下了伏笔。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通过写“我”和朋友们关于榕树
株数的争论,突出榕树之大。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为什么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从“卧”字感受到什么?
“卧”不仅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榕树姿态的可爱,而且描绘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点明这一段都是围绕榕树的茂盛来描写的。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从这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通过“堆”“簇”“不留一点儿缝隙”,我们可以感受到榕树之茂盛。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和喜爱。
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朋友说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因为是黄昏时分,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所以作者没有见到鸟。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认真阅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思考:
(1)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在什么时间?
(2)作者是如何描写鸟的天堂的?
亲见群鸟盛况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两个“到处”用得非常恰当,从听觉和视觉上说明鸟的叫声欢,数量多,让“热闹”一词具体化、形象化。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从颜色和形态上写出了鸟的种类之多。
①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鸟的大小、颜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找一找: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一次去鸟的天堂,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对榕树进行了静态描写。在这里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动态景象的?
首先,介绍了早晨鸟儿刚刚开始活动的情景: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接着,用排比句介绍了鸟儿的一系列活动: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然后,用拟人的手法对一只画眉鸟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看到了应接不暇的群鸟,“我”对鸟的天堂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直抒心中之爱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回头看”表现了什么?
“回头看”,表明作者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大榕树和那些鸟儿。这里的榕树之大、鸟儿之多是作者第一次见到的;榕树之富有生机和鸟儿之活泼是作者十分喜爱的。他深深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所吸引。“留恋”,写出了作者不忍离开的真实心境。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河上的那棵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是因为鸟儿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朗读指导:读出留恋、赞美的语气。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河上的那株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称谓。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说的是作者亲眼见到鸟儿们在榕树上生活,自由自在、幸福快乐,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形容树木繁茂的词语:
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古木参天
浓荫蔽日
树大根深
形容数量多的词语:
不可计数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成千上万
描写大榕树茂盛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保护鸟类
“鸟的天堂”的形成不仅是因为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是因为当地农民对鸟的爱护。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伸出爱护之手,把这份美好传承下去,让生活中处处都有“鸟的天堂”。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________跳上一只船。
②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________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一、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③________不断的降雨,使庄稼得到了充足的水分。
A.陆续 继续 连续 B.连续 继续 陆续
C.陆续 连续 继续 D.连续 陆续 继续
【答案】A
2.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
B.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C.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D.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B
小练笔
课文写了“鸟的天堂”不同时间内的动静变化。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场景,譬如,操场上早晨安静,课间热闹,傍晚恢复宁静……
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所,认真观察,写一写它不同时间段的动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