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课件24PPT+教学设计+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课件24PPT+教学设计+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09:55:18

文档简介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历史课堂,不应该充斥着枯燥的知识宣讲、生硬的道德说教,更应该是有温度、有思维、有趣味的。
第一,从师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灵魂,它引导我们搜集、筛选、组织教学材料,引导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可以说,一节课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这节课主题和灵魂的确立。教学目标和主题的确立,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在试教本课前,经过反复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主题:明朝的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人物故事丰富教学细节。
选择典型人物作为主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人物的经历和事例,也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组成的,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应该“目中有人”。在讲述历史发展趋势、宏大历史事件时,如果我们多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补充些典型的“个案”,丰富历史发展的“细节”,就能使学生更生动、立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本课从导入开始,补充了朱元璋、张居正、郑和等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学生耳熟能详,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常态。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史料、对待历史结论,批判、辩证地分析史料,追究历史结论得出的过程,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朱元璋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像,哪副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再如: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印象,停留在厉行海禁,实际上明朝后期从封闭走向有限的开放,通过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心思想为:纵向上看,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经济、文化发展;横向看,与西方逐渐转向工业文明相比,中国面临的挑战,发展迟滞,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3、第14课从政治的角度突出强调了明清时期对于中国版图的奠定、维护国家统一、边疆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意义。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是介绍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介绍了明朝对外政策,从“海禁”到“开海”,从封闭到有限的开放;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介绍了明朝对边疆的统治政策和措施,以及清朝的崛起和入关。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明朝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的重要作用;所选取的几个角度,也是明朝较有典型性的统治措施。
三、学情分析
本模块是高一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对明朝建立、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等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不陌生,但欠缺的是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与内在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论从史出的原则,重视图片、地图、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等能力和意识。
四、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立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的教学目标为:①通过介绍明朝加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学生能辩证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②讲授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等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突破有明一朝都是实行“海禁”政策的思维定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文化交流之旅;③介绍明朝的边疆政策和清的崛起,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对于版图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以及对现代政策的影响;④学生能运用所学正确认识明亡的原因、面临的挑战。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教学难点为明朝的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和明朝的边疆政策。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题围绕明朝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辩证分析明朝采取的诸多措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历史功绩。
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部分:
政制变革:废丞相设内阁,以此分析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分析明朝对外政策,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介绍明后期对外贸易的情况;
3.边疆统治:羁縻政策到清朝崛起,了解明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的措施等。每部分,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充分提取教材的信息,自主梳理史实;结合史实,由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总结。
最后,围绕明朝的版图,引用费正清的评论,从维持社会稳定、奠定版图方面肯定明朝的历史作用。
七、教学过程
(单元介绍:)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明清(1368-1840)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变革期:从纵向上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从横向上看,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明清时期的发展迟滞。
展示本单元的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设计意图:本课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变革期,也是中国古代向近代的过渡时期,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了解明清时期所处的地位,使学生有清晰的历史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展示本单元的课标要求,使学生简单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辩证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2.了解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等史实;3.了解明朝的边疆政策和清的崛起,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能运用所学正确认识明亡的原因、面临的挑战。
1368年,出身于农民阶级、自身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出身于农民阶级?(学生答:汉高祖刘邦)但是朱元璋面对的明朝疆域,比起西汉,更为辽阔。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曾参与农民起义的朱元璋,该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设计意图:展示明朝疆域图,使学生对明朝的广阔疆域有更直观的印象;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一、政制改革:废丞相设内阁
首先,请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思考: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统治者从朱元璋开始,做出了哪些变革、调整来加强统治?
【自主梳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中央官制: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时期);明中后期,内阁拥有“票拟”之权。
(补充说明:废丞相之后,明太祖的工作量增加。据学者的统计,在废丞相之前,明太祖每天处理的政务多达400余件。)
特务统治:锦衣卫、东厂、西厂(厂卫制度),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通过厂卫制度,对全国上下进行无孔不入地监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梳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初步的印象。)
问题1:内阁的性质
张居正(1525-1582),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展示对内阁性质的两种观点——
观点1: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观点2: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你是否同意这两种观点?为什么?请解释说明。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内阁无法定地位和权力;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设计意图:以明朝最为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经历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内阁的性质,并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内阁性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
问题2:明朝强化皇权、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背景知识】
政治——中央:废丞相,设内阁;特务统治。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权。
军事——调兵权、统兵权分离。
思想——八股取士。
法律——《大明律》。
(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更全面的把握。)
(学生讨论结果:军事方面,加强中央对军权控制的同时,带来指挥失灵等弊端;对地方的控制,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也会降低地方办事效率;思想方面,八股取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人们的思想,但也反映了科举的规范化;法律细密明确,会加强中央集权,也容易激化矛盾;特务统治在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也导致人人自危。)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明朝采取的这些措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隐患。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层层集中,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
明神宗(万历皇帝),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余年不上朝。魏忠贤,明熹宗时出任司礼秉笔太监,被称为“九千岁”,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帝”。根据学者的分析,明朝宦官专权的程度、皇帝怠政的人数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严重的。但明朝中后期,国家机器仍有效运转,也反映出这些措施的积极效果。
(设计意图:学生有能力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辩证分析,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明中后期皇帝怠政、宦官专权的情况下,国家机器仍有效运转,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措施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
对内,明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对外,明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请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了解明朝的对外政策。
【自主梳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元末开始,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明初,明太祖厉行海禁,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明成祖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松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再次海禁,直到戚继光抗倭,基本解决倭寇问题;1567年“隆庆开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使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沿海形势的发展;了解海禁政策的同时,也认识郑和下西洋、隆庆开海等史实,经历了从“海禁”到“开海”、从封闭到有限的开放的过程,打破学生对明朝对外厉行海禁的思维定式。)
问题3: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学生分析:从展示的数据分析,郑和下西洋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到达范围更广等。)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海外贸易。从目的和产生的影响来看,郑和下西洋在于宣扬国威,是和平之旅;哥伦布航行是致命之旅,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以强大的国力为支撑,随着明朝的衰弱,大规模远洋航行也难以为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性质、所产生的影响,了解郑和下西洋是宣示国威之旅,是和平之旅,但以强大国力为支撑。)
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据弗兰克《白银资本》的统计,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百年间,通过贸易有3亿两白银货币流入中国,占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相当于明代国库税银收入的总和。此时明朝就像一个巨大的“吸泵”一样,吸进了大量白银。
(设计意图:补充晚明白银流入中国的资料,使学生了解“隆庆开关”后晚明中国海外贸易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白银流入中国,反映出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
西方殖民者东来——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面对辽阔的疆域,明朝对于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统治政策和措施?请大家阅读教材最后一个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自主梳理】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
对蒙古:1571年,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云贵地区:设立布政使司。
对东北:明前期进行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了解明朝对边疆采取的统治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以和平的、招抚的手段为主,引出“羁縻政策”。)
【概念释读】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释读,使学生了解羁縻政策,并联系我国现在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学生思考我国现行的民族制度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创新;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照现实的意识。)
正是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措施,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明朝的版图尽管比起元代有所缩小,但相比于唐宋时期,明朝的疆域有所扩大。这也得益于明朝加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
明朝后期,在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支强敌。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问题4:观看视频,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片段,学生在观看后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内部,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政治腐朽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有强敌清朝的崛起,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明亡的原因,了解自朱元璋开始建立的庞大的统治体系,经不起后世的挥霍,引导学生思考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意义。)
【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明朝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蕴含着危机。但总体上,我们要肯定明朝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费正清先生在《东亚文明史》中指出:“(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肯定了明朝在维护社会稳定、版图奠定方面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在总结本课内容的同时,援引费正清先生对明朝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国家版图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中??国
西??方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1567年,隆庆开海。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推荐阅读】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作业和推荐阅读,激发学生对明朝历史深入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多个角度解读历史的辩证思维和史料实证意识。)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本课(明朝政治变革、对外关系、边疆统治)所学的掌握情况,并征求学生对本课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呈现等方面的建议。
2.制作本课的资料档案袋。课前分小组确定主题,各小组通过查找文献、网络资源等方面,搜集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汇总整理;课后,在基于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研究,在继续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整理成果,完成本课的资料档案袋。
3.设计探究作业。在课堂教学最后,布置了探究作业:通过明朝和同时期英国的对比,多个角度解读历史,评价明朝的统治,撰写成一篇历史小论文。通过完成探究作业,既让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又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中西对比)评价明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李惠军老师说:“历史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史实前提下的教化。它既是展现故事、探微求通的过程;也是格物达理、怡情励志、树魂立根、放眼瀛寰的过程。”历史教学应该在探寻具体史实、还原历史场景、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各环节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引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本节授课内容为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其中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比较用心之处有:第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意图就是让学生自己了解、认识、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整堂课基于一个原则:学生可以做到的,就由他们来完成。因此,本课从学生自主梳理史实,到学生讨论分析明朝加强统治的措施的利弊、明亡的原因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第二,重视导入和结语部分。一堂优质课,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由两幅截然不同的朱元璋画像入手,引起学生兴起,交代背景,也点明本课主线。结语部分引入费正清先生对明朝肯定性的评价,引起学生更深的思考。
不足之处:第一,对教材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发掘不够。第二,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探究教学形式。第三,结尾略显仓促。以后要更潜心研究新课改下课堂的探究方式,吸纳优秀的成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学是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方能渐入教学佳境。(共24张PPT)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试教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1368-1840)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画像,一为端庄圆脸之俊像,一为怪异长脸之丑相。
明代官方朱元璋画像
明民间及清代朱元璋画像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辩证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了解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等史实;
3.了解明朝的边疆政策和清的崛起,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能运用所学正确认识明亡的原因、面临的挑战。
明朝建立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应天府(南京)

号:大明
明代疆域图
思考:面对广阔疆域,曾参与农民起义的朱元璋如何维护统治?
【自主梳理】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中央官制:
特务统治:
政制改革:

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内阁拥有“票拟”权(明中后期)。
锦衣卫、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废丞相设内阁
张居正
(1525-1582)
问题1:内阁的性质?
观点1: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观点2: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背景知识】
政治——
中央:废丞相,设内阁;特务统治。
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司分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权。
军事——调兵权、统兵权分离
思想——八股取士
法律——《大明律》
问题2:明朝强化皇权、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魏忠贤,明熹宗时出任司礼秉笔太监,被称为“九千岁”

明神宗(万历皇帝),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余年不上朝。
【自主梳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对外关系:从“海禁”
到“开海”

元末开始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明太祖
厉行海禁
明成祖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期
再次海禁
戚继光抗倭
“隆庆开海”
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问题3: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和平之旅
殖民之旅
宣扬国威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概念释读】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特点:
厚往薄来;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的统计,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百年间,通过贸易有3亿两白银货币流入中国,占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相当于明代国库税银收入的总和。
西方殖民者东来——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边疆统治:

对蒙古:
1571年,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地区:
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自主梳理】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
对东北:
明前期进行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对云贵地区:
设立布政使司
【概念释读】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的皇宫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
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问题4:观看视频,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政制变革:废丞相设内阁
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费正清《东亚文明史》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西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1567年,隆庆开海。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推荐阅读】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