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课件(30张PPT)+教案+3个视频(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课件(30张PPT)+教案+3个视频(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9 07:49:5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视频导入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秦始皇
——翦伯赞
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材料1
《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分析该现象对秦统一产生的影响。
现象: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影响: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商鞅变法”
李斯上《谏逐客书》
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材料2
思考:图中所示的两个事件与秦统一存在怎样的关系?
商鞅变法使秦日益强盛
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
思考:除此之外,秦朝的统一还有哪些其他原因呢?
商鞅变法
民心所向
经济要求
秦王个人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天时)
使秦日益强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人和)
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人和)
统一原因
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地理优越
秦地处西边,远离中原多战之地,可相对从容的进行变法强国;也可采用远交近攻的统一战略。(地利)
统一时机渐趋成熟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前221年




策略:远交近攻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夏曾佑
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西南夷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巩固统一措施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通过下面几组材料,比较秦朝前后中国的变化,分析秦朝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拓展探究: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请比较前后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
材料1
疆域由分裂到统一并扩大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郡县制的实行,使得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提高了行政效率。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且各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保障各级权力可以一统于皇帝本人……郡县制使地方政权集中于中央,进而为皇帝独揽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郡县制最终内化为中华帝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刘明辉《试论“一”政治思维对秦帝制初创之影响》
材料2
请思考:这是哪个方面的什么变化?
由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材料三:
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焚书坑儒”昭示秦帝国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
——李禹阶《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冲突与演变论》
请结合材料三说明秦朝前后思想方面的变化
材料3
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材料4
两段视频体现了秦朝建立前后什么变化呢?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思考:两段视频体现了秦朝建立前后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视频2中女主人公两次抓药遭到拒绝?
秦朝前后中国的变化
疆域由分裂到统一并扩大
由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
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通过比较秦朝前后中国的变化,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3)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所沿用。
(4)秦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结合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秦暴政的表现及影响。



阿房宫
秦始皇陵兵马俑
修筑长城
焚书坑儒



“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史记?李斯列传》
“囹圄成市,赭衣塞道。”
——《汉书?刑法志》
影响: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焚书坑儒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郡治在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的900名士兵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农民出身,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和吴广,商议在“天下苦秦久矣”的社会背景下举兵反抗秦的暴政。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一
材料二
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河南项城东北),遂以项为氏。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项梁因犯罪,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江苏苏州)。公元前209年9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项梁、项羽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8000人,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中出现了哪些反秦斗争?
陈胜、吴广起义;项羽起义
对作为农民的陈胜吴广因对秦朝暴政的不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而作为贵族出生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呢?
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之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
1、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的历史意义
1、秦统一的原因
2、秦统一的过程
本课内容
乱世称雄
结束纷争
革故鼎新
奠定基础
1、秦灭亡的原因
2、秦灭亡的概况
苛政猛虎
溃如决堤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始皇开创了统一中国的万世伟业,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灭亡。可见,在秦朝强大表面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矛盾。
统治者的暴政和人民隐忍的韧度,东方六国和秦国积累的仇恨,长期的战争和发展经济的背离,刑罚和道德的不同功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同文化鸿沟的抚平等,这些矛盾都需要如履薄冰地处理。但当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当理智被欲望所代替,当反抗力量汇聚成洪流,衰亡就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总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1.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
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
2.史书记载某朝疆域:“东至还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该朝代是(  )
A.周????B.秦????C.汉?????D.唐
随堂小练
D
B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
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
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
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
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随堂小练
D
4.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不可以(

A.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B.用来研究秦朝三公的设置问题???
C.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D.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随堂小练
B
5.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
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
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
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随堂小练
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统治者完全无视人民的意愿,不顾人民的死活,导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终使秦王朝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所
吞并。秦朝的覆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给统治者以极大的震撼,这使统治者不得不对民众的力量与作用重新加
以认识。历史也充分证明,凡是强调以民为本,注重把对人民的盘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时代,往往会保持较为长
久的繁荣和稳定。虽然由于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以民为本”往往成为一种理论宣传或政治理想,但民本思想毕
竟承认了君和民的相对性,其力图在不改变君主民仆地位的前提下,保持两者的平衡、和谐,有利于君主自我调整
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王绍东·《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随堂小练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简要说明秦朝灭亡给中国古代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影响:重视人民意愿,强调民本思想。
举例:如西汉初年吸收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秦朝的统一,主要讲了秦朝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第二个子目——秦朝的暴政,主要讲了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引发的社会矛盾;第三个子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的灭亡,主要讲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基本根据课标组织的教材。所以本课核心内容是秦朝的统一和秦朝的灭亡。统一蕴涵丰富的家国情怀因素,统一与灭亡都凸显民心的作用,又蕴涵丰富的唯物史观因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高一的学生,初中通史已学习过秦朝统一、巩固与灭亡的过程,对本课主要史实已经具有基本的认知,初中历史课堂也已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本课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初中是开卷考试,学生刚进高中,对高中历史知识的广度、深度、落实方式、能力素养要求等还远不适应,衔接过渡期内会有很多困难,教学是需注意这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秦朝统一的原因,了解统一过程,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并运用唯物史观解读秦朝崩溃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史料阅读与分析,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和过程,渗透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通过文本阅读、地图与图片探究,文字资料的讨论,利用综合探究的手段引导学生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影响,渗透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通过材料探究,认识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与秦朝崩溃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渗透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体会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难点: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探究与老师讲解、引导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作用,重点运用讲解法、材料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比较法;全程渗透核心素养意识。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琼海溜》MV视频。
教师:这首歌非常好听,讲述琼海人的日常,但内地人是一句也听不懂的,那他们怎么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
学生:(MV视频含歌词字幕)等类似回答
教师:说明语言不同,但文字相同。中国统一文字这一伟大功绩是秦朝实现的,秦朝初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领略秦为何能够一统山河,奠定中华民族根基,却又为何历经二世而亡。
(二)讲授新课
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始皇功不可没。翦伯赞说:“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本课我们从“乱世称雄,结束纷争”、“革故鼎新,奠定基础”、“苛政猛虎,溃如决堤”三个篇章来学习千古一帝如何创造一个统一王朝以及这个王朝的兴衰历程。
第一篇章“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上节课我们学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何是秦国会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下面两则材料,看看与秦朝统一有何联系。
材料一:《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材料二:
“商鞅变法”??????????????????????????李斯上《谏逐客书》
教师:请同学们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分析该现象对秦统一产生的影响。
学生:预计回答战争,死亡人数。(再引导学生归纳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教师:材料二中所示的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课本上有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商鞅变法使秦日益强盛”)
教师: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强大,战士士气高昂。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士兵身上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带头盔,尽管也有出土文物证明秦军也有头盔,但不戴头盔已是常态,可见商鞅变法对秦军战斗士气的影响。
材料二中李斯为什么上《谏逐客书》,对秦王嬴政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5页“学思之窗”后回答。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预计学生会在“学思之窗”找到答案,原因“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影响“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
教师:秦王在统治上求才若渴,不计出身,礼贤下士。如大将军蒙恬是齐国人,国尉尉缭魏国人,就连李斯也来自楚国而不是秦国。得到众多足智多谋的人士辅佐秦王如虎添翼,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那么秦朝的统一还有哪些其他原因呢?
学生:预计可以从课本15页找出其余答案。(予以适当鼓励)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人和)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天时)
3.从地理来看:秦地处西边,远离中原多战之地,可相对从容的进行变法强国;也可采用远交近攻的统一战略。(地利)
4.商鞅变法使秦日益强盛。
5.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人和)
教师总结:从我们总结的原因来看,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动态图展现秦朝灭六国的顺序与时间,咸阳位置。
?韩→赵→魏→楚→燕→齐
教师:万事俱备,东风亦至,秦王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唐代诗人李白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夏曾佑曾经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那么秦朝到底确立了怎么的政治体制?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篇章“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
第二篇章“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教师:秦朝总体特点可以用影响深远但却昙花一现概括。而这两个词也正是课标和本课教材突出的核心内容。影响深远,主要是指秦朝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深远,昙花一现,主要是指秦朝暴政速亡,暴政速亡下一个子目再讲,我们就影响深远这个特点再展开探究。
教师: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被统称为“先秦”,可见秦朝本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朝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与秦的统一以及后续巩固统一的措施密切相关,秦统一上一个子目已经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多媒体展示的提纲,有条理的梳理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多媒体展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军事:
学生结合课本,依据提纲自主梳理,老师总结:
1.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教师简要介绍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
2.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西南夷
教师:接下来,我们结合刚才的梳理和多媒体材料对秦朝前后中国的变化进行一下探究,进一步认识秦朝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材料一:秦朝郡县制的实行,使得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提高了行政效率。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且各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保障各级权力可以一统于皇帝本人……郡县制使地方政权集中于中央,进而为皇帝独揽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郡县制最终内化为中华帝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刘明辉《试论“一”政治思维对秦帝制初创之影响》
教师:请提取材料一图中历史信息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预计提到分裂统一、分封郡县、疆域拓展
教师:结合疆域结构和图中文字信息引导、点评、总结,疆域由分裂到统一并扩大,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
教师:这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郡县制的推行改变了分封制下权力无法集中到中央的问题,奠定了之后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秦朝真正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基础,也就是为皇帝独揽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这里所说的“皇帝”,其实是秦朝统一后的一个创举,设立皇帝制度其目的就是强化统治者的个人权威,强化一统局面。皇帝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帝制度,加上书中提到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就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疆域和政治上的统一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比如思想,看看材料三
材料2:
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焚书坑儒”昭示秦帝国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
——李禹阶《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冲突与演变论》
教师:请结合材料三说明秦朝前后思想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预计学生能回答到思想统一或思想文化专制)
教师:稷下学宫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各学派根据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表现出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而焚书坑儒本质上是统一思想,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所以,由思想文化比较自由到思想统一,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成为封建国家常见做法,这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和集权,但也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甚至扼杀人们的思想。
材料四:广西出土秦朝半两钱新闻视频
电视剧《芈月传》视频剪辑(主要情节内容:在秦国,主人公芈月让奴婢拿着楚国人开出的一个药方子药铺拿药,可秦人根本看不懂药方,后找个懂楚文的秦兵,可药店掌柜看了药方发现用量有差错不给抓药。)
教师:材料四中两个视频内容涉及哪些秦朝统一后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为何第二个视频中女主人公两次抓药遭到拒绝?
学生:预计能回答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予以适当鼓励)
??教师:如图所示,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推广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并使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文字在刚上课时已经提到,在方言多元化背景下,统一文字对各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视频1提到广西出土半两钱,秦朝政治重心在陕西咸阳,两地相隔万水千山,但统一后秦朝为巩固统治,军事上北击匈奴,南统越族西南夷,使同一种货币推广到非常边远的地区,侧面反映出秦统一后各地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交流。视频2反映的是度量衡问题,如图二所示,统一后视频中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和统一货币一样,加强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总体上都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巩固,增强国家认同。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内容,概括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3)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所沿用。
(4)秦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教师过渡;秦的统一有如此深远的意义本以为秦朝可以继往开来,传承万代。但由于秦朝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以致秦二世而亡,王朝昙花一现。究竟所犯何错,一起来看下一篇章。
第三篇章“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并没有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而是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实行暴政。而恰恰是因为暴政,才导致秦朝速亡。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秦暴政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一:??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材料二:“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史记?李斯列传》;
“囹圄成市,赭衣塞道。”——《汉书?刑法志》
教师总结:秦朝在统一以后秦始皇不仅修建豪华宫殿供他享受,而且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富丽堂皇的陵墓,同时为了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南下,于是徭役征发无度,导致民怨沸腾;与此同时秦朝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和严刑峻法,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酝酿着波涛汹涌的反秦斗争。就让我们走进秦朝末年反抗队伍中,去感受那波澜壮阔的画面。
材料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郡治在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的900名士兵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农民出身,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和吴广,商议在“天下苦秦久矣”的社会背景下举兵反抗秦的暴政。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河南项城东北),遂以项为氏。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项梁因犯罪,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江苏苏州)。公元前209年9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项梁、项羽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8000人,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材料中出现了哪些反秦斗争?
学生回答:应该可以答出“陈胜吴广起义,项羽起义”
教师:对作为农民的陈胜吴广因对秦朝暴政的不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而作为贵族出生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呢?
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将六国剩余贵族大部分迁移到咸阳。但这些人处于对秦王朝灭亡自己国家的仇恨,形成了强大的复国势力,当机会来临,他们毫不犹豫举起反秦复国的旗帜。而六国故地的人民一方面忍受秦的暴政,另一方面处于对故国的怀念,也纷纷加入反秦队伍。除了材料里的提到的反秦队伍,包括秦朝基层官吏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在沛县举起反秦旗帜,可见秦朝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最终于公元前207年,秦都城被刘邦军队攻破,秦朝二世而亡。
教师设问:秦灭亡后是否就天下太平了呢?
学生回答:阅读课本后可以找出“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教师总结:秦始皇开创了统一中国的万世伟业,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灭亡。可见,在秦朝强大表面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矛盾。统治者的暴政和人民隐忍的韧度,东方六国和秦国积累的仇恨,长期的战争和发展经济的背离,刑罚和道德的不同功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同文化鸿沟的抚平等,这些矛盾都需要如履薄冰地处理。但当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当理智被欲望所代替,当反抗力量汇聚成洪流,衰亡就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九、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这一伟大功绩是秦朝创造的。秦朝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统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但是秦朝的暴政却与民心背道而驰,最终消失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浩大声势中。秦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也影响着后世,后面学习汉朝历史时就会提到。
十、板书设计
一、“乱世称雄,结束纷争”
1、秦统一的原因
2、秦统一的过程
二、“革故鼎新,奠定基础”
1、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的历史意义
三、“苛政猛虎,溃如决堤”
1、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2、灭亡的概况——秦末农民起义
十一.备课反思
本次备课是学校高中历史科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之下,精心制作,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反复推敲,虽称不上精品设计,但也是用心之作。接下来谈谈设计时的想法与感想。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很多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思路、资料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行教材知识含量偏大,又突出核心素养,在知识落实标准、取舍尺度上都有很多让人纠结的地方,比如课时安排,按高一常规课时,多数新课只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这对教材内容处理挑战很大,对这些问题的思索还要继续很久。
整堂课设计,将课标要求相对较高的理解、认识、掌握的秦朝统一历史意义和灭亡原因设为本课重点,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材料教学、探究式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以篇章整合形式进行突破,相对详略得当,深度广度适中,要点突出,全程渗透核心素养意识,并进行了模拟课堂仿真推演,制作过程中以打造一个适合以后新教材推广后实际应用的备课标准和思路为目标。
结合本次教学设计制作经验与反思,我们将继续选择一些新的课题进一步研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