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爬天都峰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9 14: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9个常用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笔陡、发颤、汲取”等词语的含义。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老人和蔼慈祥、富有活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老人和蔼慈祥、富有活力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梳理脉络,分类学词
1.梳理脉络。
(1)读课题,简介天都峰。
(2)围绕“爬天都峰”,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围绕课题,梳理层次,列小标题。
爬山前(相遇)
爬山时(奋力)
登顶后(致谢)
(4)点拨:写一件事的时候,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脉络就很清楚了。
2.分类学词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名词:石级
铁链
猴子
鲫鱼
小辫子
动词:爬

点头
照了一张相
语气词:啊




带入课文语境,读出语气词中藏着的情感。
2)指导书写汉字:
颤(左右结构,笔画多,注意疏密)
攀(上中下结构)
辫(左中右结构,注意中间部分,和“辩”“辨”予以区分)。
学习活动二:细读对话,习得写法
1.“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有几次?分别是怎么说的?请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
2.同桌分角色朗读两次对话。
3.第一次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分角色朗读对话。
(2)从这段对话你看出了什么?(提示:关注人称的变化)
(3)两个“点点头”看出了他们的决心,从“你”“您”“咱们”看出这段谈话让彼此贴得更近。
(4)补充对话:“我”会怎么回应老爷爷呢?
4.第二次对话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分角色朗读对话
(2)从这段对话你看出了什么?(提示:关注两次点到“勇气”,关注人物动作)
(3)点拨:从两个“勇气”看出爬山的力量来自不害怕、不服输的勇气。“拉拉”“笑呵呵”看出老爷爷的慈祥和快乐。
(4)想象补充“提示语”:“我”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情会是怎样的呢?
5.读好两次对话,体会人物形象。(老爷爷的和蔼慈祥、富有活力,“我”的彬彬有礼、不放弃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联系上下文理解“笔陡、发颤、汲取”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知道课文借助爬山前、爬山时和登顶后的顺序写一件事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通过品读人物对话、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展开想象,补白文章内容,体会把事情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人物对话、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补白文章内容,体会把事情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边读边想,补白“爬山过程”
1.聚焦“奋力”
(1)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爬过山吗?一般是怎么爬的?
(2)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过程的呢?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提示:第6自然段。
(3)这篇文章的构思非常有特点,对于爬山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仔细读读,定有新的发现。“我”爬山的过程,作者是围绕哪个词写的?(奋力)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奋力”爬山的?
提示1:体会两个“一会儿”,将“爬”或“奋力”这个词分解开来了,于是文章内容就具体了。
提示2:这一段还有一个长长的省略号,请你模仿两个“一会儿”也来说说“我”爬山时其他的奋力表现。
2.体会写法
(1)请联系上下文,想象:“我”在爬山的过程中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2)提问:课题《爬天都峰》,爬的过程作者却写得很简单,为什么不详写?提示:指向这篇文章的立意,主要不在于叙事,而在于说理。
学习活动四:聚焦“心情”,写出变化
1.“我”刚开始不敢爬天都峰,最后爬上去了。全文就是这样围绕“我”的心情从“不敢”到“敢”来写的。
2.让“我”产生变化的是什么?
提示:汲取力量。
3.读读最后一小节爸爸的话。
4.为了把“我”从不敢到敢的变化写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抓住人物的对话和心情的变化来写)
5.读写结合。
你有没有类似的从不敢到敢的体验过程?比如原来不敢骑车,后来敢了;原来不敢一个人回家,现在敢了;原来不敢上课发言,现在敢了……抓住一次转变,适当地穿插对话和心情描写,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6.学生练笔,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爬:手脚并用、奋力向上)
顺序安排清楚: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
重要内容写清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精彩片段
师:你有过爬山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
生:我爬过紫金山,一开始还好,爬到一半儿,就不想爬了。
生:我爬过泰山,太高了,走了一小段,就开始坐缆车。
师:文中的“我”是怎么爬山的?请你圈画出课文第6自然段中相关的语句。
(学生个别朗读)
师: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生: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
生:充分地鼓起劲来,使出很大的力气去做一件事。
师:从哪里看出“我”在奋力爬山?
生:“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师:展开想象,“我”还会怎样奋力?用上两个“一会儿”和“像”。
生:一会儿抓住树枝,一会儿气喘吁吁,像老牛喘着粗气。
师:“我”在攀爬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呢?
生:爬不动了,太累,出汗太多。
生:一段路太陡峭,无法挪动一步。
生:脚底打滑,心里更加恐惧。
师:是的。文章里的“一会儿……一会儿……”看起来很普通,却把“我”奋力爬山写具体了。此时此刻,“我”会想什么?是什么支撑“我”继续爬呢?
生:看到旁边的老爷爷都在爬,“我比他年轻这么多,怎么能轻言放弃!
生:估计爸爸在旁边鼓励“我”,给“我”加油打气。
生:想到老爷爷都能做到,“我”也要做到,不断地给自己打气,不断地看向老爷爷。
师:是啊,因为老爷爷和“我”有约定,要一起爬!短短的一小段,只有一句话,在同学们的想象中变得丰满了起来。在阅读的时候,就要一边读一边想,联系上下文地读和想才会让你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同时,我们也探寻到了作者表达的秘密。
点评:
如何将一件事情写清楚,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很用心地利用了文章的关键语段,巧妙引领学生感受“奋力”一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作者是怎么写的。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想象,充实“奋力”一词,让学生经历了个充分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