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古诗的节奏。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读准多音字“将”,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古诗的节奏,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助学《出塞》,感悟“边塞诗”的学法
1.出示关于边塞的图片,初步感知边塞的苍凉。
2.认识“边塞诗”的特点。(结合资料)
3.朗读《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边塞诗。
4.指导学习《出塞》
(1)“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出塞”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2)认识王昌龄其人,学生介绍课前所积累的资料。
(3)对照注释、查阅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如:但使、龙城飞将、教、胡马、阴山等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句诗的含义。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5)主题讨论:“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的手法,“秦”和“汉”是两个朝代,为什么放在一句写?(结合史料感悟“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感和苍凉感)
(6)主题交流:诗歌看起来在写前朝名将李广,其实是借对李将军的怀念表达什么呢?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这种情感?(补充“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7)诵读感悟边塞诗的苍凉和悲壮,并读出作者对名将的怀念、对边疆安宁的渴望。
A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B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5.配乐感悟诗歌意境,读好全诗。
6.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边塞诗的步骤。
(1)揭题、解题。
(2)认识作者及创作背景。
(3)对照注释通读全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意。
(4)思考这首诗和“边塞”有什么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读诵积累《出塞》。
学习活动二:自学《凉州词),应用学法
1.复习《出塞》的学习步骤及方法。
2.对照步骤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3.检查自学成果。
(1)诵读诗文,做到有节奏、有感情。
“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作者及创作背景。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主题讨论。
①从“欲”和“催”这两个字读出了什么?
比较感悟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还想开怀痛饮,另一方面却被催促着要上马出征。
②诗中哪里能体现出“边塞诗”的特点?(聚焦:马上催、沙场、古来征战)
③从宴会和沙场这两个场景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对比”的写法)
④想象:宴会上的将士们拿着酒杯会说什么?想什么?(升华诗文的主题)
4.引导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哪里看出沙场很凶险?(几人回)
(2)为什么“醉了”也莫笑?(感受悲凉)
(3)小结:“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此凶险都不怕,还怕“醉卧沙场”?将士们的劝酒中带着份悲壮、豪迈。(指导诵读)
5.拓展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一)》,积累并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沙场”情景?
出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引导对比学习:《凉州词》和《出塞》同为边塞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抒已见)
7.读诵两首边塞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边塞诗”和“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边塞诗”和“怀古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助学《夏日绝句》,感悟“怀古诗”的学法。
1.介绍“怀古诗”,补充怀古诗的知识。
2.认识李清照及创作背景。
出示: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
3.对照资料思考:《夏日绝句》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4.感悟作者的用典:“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补充故事介绍)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5.追问思考:历史人物那么多,为什么李清照却要“至今思项羽”?(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表现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
6.点拨:大多数怀古诗都会引用以前的典故,借古喻今。
7.主题讨论:在李清照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你能举出相关的人物例子吗?
(结合例子来谈“人杰”和“鬼雄”的表现)
8.读诵积累《夏日绝句》
学习活动四:读诵积累,拓展认知
1.读诵积累《古诗三首》,思考:这三首诗中两首是边塞诗,一首是怀古诗。你觉得编者把它们三首放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交流讨论:这三首诗的相同之处。
3.“诗词活动”:边塞怀古知多少?
(课前积累其他的边塞诗或怀古诗,大家一起来吟诵古诗、感悟豪情)
4.课外积累其他的边塞诗或怀古诗。
5.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诗词小报”,以“边塞”或“怀古”为主题。
6.交流小报,大家互学。
板书设计
精彩片段
师:王翰存诗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凉州词》了。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场非常豪华的宴会场景。从哪里看出很豪华?
生:我从“葡萄美酒”可以看出他们喝的酒很高级,是用葡萄酿制的美酒。
师:是的,这不是普通的酒,是上等的葡萄美酒,你尝过这样的酒吗?
生:我尝过,但是我不喜欢喝酒,我爸喜欢小酌两杯,他说好喝。
师:是啊,小学生可不能喝酒。但是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美酒的香醇、甘甜,爱喝酒的人真的想一杯复一杯,一醉方休。还从哪儿看出宴会很豪华?
生:我从“夜光杯”看出来,夜光杯是一种很高级的酒杯。
师:是的,不仅酒很美,杯子也很美,一切都很美,令人陶醉。
生:我还从“琵琶”看出来,他们不但有好杯子、好酒,还有琵琶伴奏呢,好的音乐也能让人陶醉。
师:对于“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生:士兵们正在开怀畅饮呢,忽然听到了琵琶声,这些琵琶声由远及近地从马上传过来。于是,战士们在悠扬的琵琶声中继续饮酒。这时,号角吹响了,在催促将士们出发。
师:古时候,人们一般都是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你这个理解有道理。
生:我的理解和他不同。战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这是出征的号角,在催促将士们出发了。这时候,战士们到底是饮酒还是不饮酒呢?很矛盾。
师:是啊,真是矛盾,你的理解也有道理。战士们参加的真是一场豪华的盛宴!有美酒佳肴,有琵琶演奏,也许还有歌舞表演。听到催促出发的号角后,正在痛饮的战士们会怎么想呢?
生:这么快就要出征了,我还没有喝够。
生:真想再饮一杯美酒,无奈就要出发!
师:诗文的三、四句就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这也许就是他们用来劝酒的词令吧。我们来读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谁来说说意思?
生:我如果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笑话我啊,主要是因为我刚刚喝多了。从古至今,外出征战的人有几个人能回来呢?也许我以后就无法再喝上这美酒了!来来来,我们再喝一杯吧。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将士们很留恋宴会和美酒,不想上战场,但是又必须要去保卫边疆。
师:是啊,将士们内心有着矛盾、不舍、担忧,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好像是在自我追问。明知上了沙场是回不来的,但是偏要去战斗,这是戍边将士的职责和使命!
生:读好这首诗。
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虽然诗人对边塞的风景和战争的场景没有过多描写,仅仅写了出征前的宴会场景,但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沙场的残酷以及这些将士们的勇敢!
点评:
教学片段聚焦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第一个问题是:从哪里看出这是场豪华的宴会?借助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所描绘的宴会场景。第二个问题是:听到即将出发的催促声,将士们会怎样想?借助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读出诗文的言外之意,揣度将士们充满矛盾冲突的心理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