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题
第六单元
第20课
课型
试教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内容分
析
及教学设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试教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教版)第六单元的第20课,本课一改传统的专题史为通史结构,每课从三目改为四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课堂容量大,难以面面俱到;传统观点中,认为北洋军阀从1912-1928的16年统治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动荡时期,而今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历史上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所以我把课题设计为《北洋政府与中国的社会转型》,也把原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重新构思为三个问题。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高中的历史衔接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逐渐培养起来,初步具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抽象思维以及认知水平还比较欠缺,一下子就进入通史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补充大量的史料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北洋军阀政府不同时期的政策及产生的影响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核
心
素
养
立足时空观念,了解20世纪中国的时局变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用历史唯物史观对北洋军阀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实行的政策及产生的影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还历史本来面目。
3、立足历史解释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性质。
4、利用史料实证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产生的深远影响。
5、立足家国情怀来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救亡图存。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文教、经济;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感悟。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课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政治的黑暗性的体现、经济及文化思想方面的新现象等知识都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策略激发下自主探究得出,培养其兴建知识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
3、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的整合。使网络和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仅是课堂师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及自我测评和反馈的工具。
教
学
环
节
与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了解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吗?
学生看完图片及简介后思考,发言,并说明理由。
先做一道选择题
[图片展示]
《袁世凯》头像及个人简介
【呈现结构图】
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及其主要派系、北洋军阀的由来
利用图片导入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通过阅读,了解“北洋军阀”这个历史概念。
让学生了解袁世凯上台有一定的必然性。
基础知识学习
一、
政治民主化、文教近代化
【资料呈现】
二段材料
教师鼓励性评点
【合作探究】
思考:
1、袁世凯为推动宪政做了什么努力?
2、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并作出评价。
分小组讨论后,由学生来分析材料。
利用互动课堂软件各小组归纳的答案用手机拍照上传,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学习
二、推动经济、军事近代化
【资料呈现】
四段材料
讲练结合
出现了救国救民之路的思想风暴——新文化运动
呈现一段材料
品读文章一:《警告青年》【第一卷第1号】
补充两段史料
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观点,并指出新思想推行艰难的原因。
品读文章二《狂人日记》(第四卷第5号)
教师引导:仁义道德→吃人→封建礼教
教师总结概括
【合作探究】
?各小组快速进行讨论,并把答案写在纸上,用抢答方式参与。
问题:
1、北洋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2、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3、袁世凯以上做法能起到什么作用?
4、袁世凯为近代中国的军事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学生阅读后,了解袁世凯对教育的态度
分组讨论:
1、从陈独秀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到他的观点?
2、“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3、结合鲁迅的《药》思考陈独秀为何提出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分组讨论:
1、鲁迅的这部小说的斗争锋芒直指什么?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何为新道德,何为旧道德?
幻灯片呈现:
多段历史材料
呈现两道选择题
选择《新青年》上发表过、具有较大影响的五篇文章,制作成一本特别的《新青年》收藏本(如图)
呈现两段材料:
原始材料
补充史料
?
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让学生来体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社会生活出现的新气象。
说明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陈独秀的《警告青年》引出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再通过补充材料使学生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并认识到民主与科学虽已经进入中国,但并没能深入影响中国普通民众。合作探究的设置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唯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才能实现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关于旧道德与新道德,教科书中并无详细叙述,由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概括,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道德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
品读文章三:《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卷第5期)
教师概括
教师补充史料:
教师概括
品读文章四:《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五卷第5号)
品读文章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六卷第5号\第6号)
反思新文化运动
学生自主探究:
大家知道“八事”是哪“八事”吗?思考胡适提出的“八事”反映了他怎样的主张?
阅读材料,思考鲁迅与林纾对于文言文的态度如何?
3、阅读《朋友》,思考为什么一代大文豪胡适会写出这么“俗”的诗?推广新文学的意义何在?
4、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呢?
自主探究:
1、结合《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思考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认识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提醒学生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呈现三段材料,并引导学生从新视角要有新思维
学生各抒己见
材料呈现
材料呈现
呈现三段文字材料,供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关于白话与文言的两则材料,一则质疑,一则支持。鲁迅明确指出只有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中国社会才有发展前途;林纾则说明了文言文存在的必要性。两同史料对于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文学革命所持态度截然不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上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同时,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伟人的爱国、爱你的情操和他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等。
这些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观察历史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历史认识也会不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贯彻在全部教学之中,因此前面的教学已经有部分内容涉及了,但是还不够全面具体。小结时增加合作探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这场运动,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总结
合作探究:
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时空坐标轴
媒体呈现教师总结内容、时空坐标轴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亮点:第一,完全打破了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在大历史视角的前提下重新认识袁世凯及其各派军阀统治的北洋时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突出贡献;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不但设置了很多学生活动,而且相关知识和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第三是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同时本课也留给我两点思考: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40分钟内怎样完成?通过本课的课文容量与整合后的信息量的对比发现,整合后的内容,一个课时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本课例中没能把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评价部分完全完成。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决不能因顾虑完不成教学进度而刻意压缩学生的课堂活动时空,否则制定教学目标就有作秀之嫌。那么如何把握整合后的课程信息量,值得我以后更进一步思考探索。
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因高一学生认识水平有限,教学过程中最后的“结合材料,对北洋政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合作探究进行得不是特别顺畅,这就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中多搜集史料,精讲多练,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对1912-1928年期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取舍不当的现象,以后还需对这部分内容再加强研究,理解。
(
1
)(共35张PPT)
课 前 思 考
你了解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吗?
生:答……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洋军阀领袖
北洋政府:指1912-1928年由北洋系军阀控制的中华你国北京政府的通称,是相对于孙中山等国民党政府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的称呼。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建立,直到1928年底张学良同意加入国民政府之后正式结束。
一、政治民主化、文教近代化
二、推动经济、军事近代化
三、出现了救国救民之路的思想风暴——新文化运动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随堂练习:
材料一:袁世凯于1859
年9
月16
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1881
年参军。1882
年到朝鲜平定军乱,因战斗立功被清廷任命为帮办朝鲜军务。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回国,在辽东前线协助转运粮械。维新变法中,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他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完整的改革纲领。
1、问:袁世凯为推动宪政做了什么努力?
袁世凯为了推动维新变法,提出了完整的改革纲领。
一、政治民主化、文教近代化
材料二: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处,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数人,办理地方学务。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
废除科举制、创办新式学堂、设立管理教育机构、派遣留学生、捐资助学、创办师范学堂等。
张之洞为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塾师显然无法胜任声光电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2、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并作出评价。
材料一:1912年5月14日袁世凯令工商部“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
1921年,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包括工商、矿冶、金融、权度、农林、经济社团等。推行奖励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工业产品及原料调整或减免捐锐,设立示范场所以劝导人们兴办实业,开办国货展览会和参加外国博览会等等。
二、推动经济、军事近代化
1、思考:北洋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颁布经济法规,奖励实业;开办博览会。
材料二:1912-1920年工矿业稳步发展,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
2、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进入了短暂春天。企业数量、资本、工业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能推动中国经济生活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1902年,袁世凯创办北洋女医院和天津官银号(天津第一家新式银行),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1904年,批准成立“天津电车电灯公司”。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3、思考:袁世凯以上做法能起到什么作用?
2、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材料四: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4、袁世凯为近代中国的军事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概括:创建中国近代化陆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3、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这说明袁世凯( )
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
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
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
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4、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这是对下面哪个不平等条款的应对( )
A.《南京条约》:协定进出口货物关税
B.《辛丑条约》: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C.《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辛丑条约》: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
材料:鲁迅对袁世凯的评价是民国中只有袁世凯能够懂得怎么对待知识分子!……首先袁世凯肯定了鲁迅的文学素养,其次鲁迅看到了袁世凯作为统治者的智慧。除此之外,袁世凯平时就很重视教育的发展,这让当时的文化工作者看到了希望。
三、出现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思想风暴—
新文化运动
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袁世凯非常重视教育。
《新青年》目录
《警告青年》(第一卷第1号)………………陈独秀
《狂人日记》(第四卷第5号)………………鲁迅
《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卷第5期)…………胡适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五卷第5号)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六卷第5号\第6号)
………………………………………………李大钊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你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设问:从陈独秀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吗?
【补充史料】
两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2、设问:从陈独秀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吗?
品读文章一:《警告青年》(第一卷第1号)
【合作探究】
3、结合鲁迅的《药》,思考陈独秀为何提出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
民主与科学虽然是拯救国你、重塑国魂的一剂良方,但在推行时,却受到了封建思想的阻挠,想要进一步推广民主与科学就必须破除封建旧思想、旧道德。
品读文章二:《狂人日记》(第四卷第5号)
1、鲁迅的这部小说的斗争锋芒直指什么?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仁义道德
→
吃人
→
封建礼教
【补充史料】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新道德,何为旧道德?
生:……
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吴虞《吃人与礼教》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照
1918年金陵女子学院的排球活动
【教师概括】
儒家思想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力尊孔得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思想战线上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那么,文学战线上,它倡导什么呢?
品读文章三:《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卷第5期)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曰,不避俗字俗语。
1、大家知道“八事”是哪“八事”吗?思考胡适提出的“八事”反映了他怎样的主张?
生:主张文体自由,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补充史料】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我们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鲁迅《无声的中国》(《三闲集》)
学不新而唯词之新,不得新而先须其旧……吾恐国未亡而文字已先死。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民国日报》)
2、阅读材料,思考鲁迅与林纾对于文言文的态度如何?
生:……
朋
友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此诗是胡适于1916年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3、自主探究:阅读《朋友》,思考为什么一代大文豪胡适会写出这么“俗”的诗?推广新文学的意义何在?(请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中国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很低,文盲众多)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文言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我们真的要彻底抛弃文言文吗?联系前面的旧道德,我们真的就应把旧道德全盘否定吗?
【合作探究】
4、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呢?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你,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你,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鲁迅《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1936年10月)
夫哉夫子,万世师表,四海咸仰。圣哉夫子,辉光日新,千秋传唱;神哉夫子,明德赫赫,大道荡荡。
——《祭孔大典祭文节选(2016丙申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又如潮水般退去,当一切回归平静之后,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品读文章四:《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五卷第5号)
自主探究:结合《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思考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教师概括:李大钊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品读文章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六卷第5号)\第6号)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科书,思考在李大钊等人的倡导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哪些变化?
生:……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分别三部分: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好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反思新文化运动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新文化运动,究竟是指什么?……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2、合作探究: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提醒学生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空前解放;使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D
5.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
1928
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
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近年来史学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地一概贬斥否定到对其中的某些方面给予适当肯定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尽管这一时期是军阀混战、政治混乱的黑暗时期,然而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因素,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问题探究
在北洋政府统治的1912-1928年期间,虽然政治上出现过军阀混战、政治混乱,但也主动实行了一些推动宪政、文化教育、军事的措施,出现了救国救民的思想风暴,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做出突出的贡献,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大事吗?让我们一起来个时空轴再回顾一下吧!
本课小结:
1912
1915
1924
1921
1919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
新文化运动
国共合作
1926
北伐战争开始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历史发展的脉络
1927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四·一二”、“七·一五”
政变
实业救国思想民主共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萌芽
新三民主义思想
1928
东北易帜
时空定位:北洋政府时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