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13: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26课同步练习题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张謇
D.严复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期”。其较快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C.清政府的支持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如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资企业
B.自然经济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C.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自然经济
4.《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说:“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令,鼓励创办实业,发展近代工业。”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后我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辛亥革命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D.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5.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6.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
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
8%至20.
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
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参考答案
1.C解析:由材料里的“《近代实业第一人》”“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兴国之梦”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了一系列企业。故选C。
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在“黄金时期”,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因为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了,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1”是被其他所有类型经济瓦解的对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应为自然经济,故排除C、D;“4”是被“2”“3”压制的对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4”应为民族企业,故排除A;对民族企业起到诱导作用的是洋务企业,起到刺激作用的是外资企业,故选B。
4.B解析:本题关键是要理解“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保护私有财产……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后实现自己的施政目标的重要一步。这就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
5.B解析:据“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引起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社会陋习也逐渐得到了改变。故选B。
6.A
7.D
8.(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
(2)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市场需求的刺激。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说明力量较弱的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中国的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
A.京师大学堂
B.经世学堂
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
2.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3.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②《狂人日记》
③《小二黑结婚》
④《孔乙己》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愚公移山》
D.《屈原》
6.下列文艺作品,在抗战期间召唤爱国主义,振奋抗战精神的一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孔乙己》《屈原》
B.《黄河大合唱》《愚公移山》《屈原》
C.《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孔乙己》
D.《孔乙己》《屈原》《黄河大合唱》
7.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难夫难妻》
8.“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画家,他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为抗战筹款,显示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他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张大千
D.鲁迅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影响“育人才”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在哪一运动中我国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维新派为“开学校”而创办的最高学府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主要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3)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詹天佑、严复是他们中的代表。请写出詹天佑、严复的主要贡献。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等课程。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书,建立京师大学堂,并在章程中提出“兼容并包”“中西并用”的原则。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1)“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与哪一运动有关?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产物?
(2)材料二中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3)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以上两篇小说批判的内容各是什么?
材料四
材料五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炮,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请分别说出材料四和材料五的曲作者。
(5)音乐家谱写这些名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B
6.B
7.A
8.B
9.(1)科举制度。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
(2)张之洞。
(3)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京张铁路。严复:翻译《天演论》。
10.(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3)《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阿Q正传》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批判国民性问题。
(4)聂耳;冼星海。
(5)用歌曲体现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抗日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