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

文档属性

名称 等腰三角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9-05 19: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称现象无处不在.
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等腰三角形
A
B
C
材料: 剪刀、一张矩形纸
方法:(1)先将矩形纸按图中虚线对折;
(2)剪去阴影部分;
(3)将剩余部分展开。
探究:
A
C
B
D
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ABC有什么特点?
AB=AC
等腰三角形
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
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
A
B
C
底边


顶角
底角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
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在 ABC中 ,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
重合的线段和角.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A
C
B
D
轴对称图形
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过来,直线两旁
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
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一条或三条。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
C
B
D
AB=AC
BD=CD
AD=AD
∠B = ∠C.
∠BAD = ∠CAD
∠ADB = ∠ADC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 你还能发现它的其他性质吗
大胆猜想
A
B
C
请大家观察试验,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演示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结论
A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目前,我们学过证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吗
2.证三角形全等要二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还能用全等的知识来证明吗 刚才的折纸给我们什么启发
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角相等
想办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回顾思考
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A
B
C
∴ ∠1=∠2
D
1
2
在△ABD和△ACD中
证明: 作顶角的平分线AD
AB=AC
(已知)
∠1=∠2
(已证)
AD=AD
(公共边)
∴ △ABD≌ △ACD
(SAS)
∴ ∠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
B
C
∴ BD=CD
D
在△ABD和△ACD中
证明: 作△ABC 的中线AD
AB=AC
(已知)
BD=CD
(已证)
AD=AD
(公共边)
∴ △ABD≌ △ACD
(SSS)
∴ ∠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
B
C
∴ ∠ADB=∠ADC =90
D
在Rt△ABD和Rt△ACD中
证明: 作△ABC 的高线AD
AB=AC
(已知)
AD=AD
(公共边)
∴ Rt△ABD≌Rt△ACD
(HL)
∴ ∠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性质1 :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前提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性质2 :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前提是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
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2,在△ABC中,AB=AC时
(1) ∵ AD⊥BC,∴ = , =


(2) ∵ AD是中线, ∴ , =



(3)∵ AD是角平分线, ∴ ,

=
BAD
CAD
BD
CD
AD
BC
BAD
CAD
AD
BC
BD
CD
结论:
在等腰三角形中,(在 ABC中,AB=AC)
① ∠BAD =∠CAD,② AD ⊥ BC,③ BD = CD
中已知任意一个都可以得其它两个条件.
归纳:用几何语言叙述性质
性质1:
∵在 ABC中 , AB=AC.
∴ B= C.
A
B
C
D
三线合一”的操作
红线:三角形的高线
蓝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黑线:三角形的中线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时,另两个角是多少?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36°,另两个角是多少?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底角是多少?
牛刀小试
解: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
∴∠B=∠C(等边对等角)
解: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 ∴∠B=∠C =36 (等边对等角)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
B
A
36
C
A
B
36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B=∠C=
分析:由于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所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只有顶角∠A=120 。
B
A
C
解: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B=∠C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不超过180 ,底角不超过90 。
分析:由于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所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只有顶角∠A=120 。
B
A
C
解: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
∴∠B=∠C (等边对等角)
设∠B=∠C=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B+∠C+∠A=x+x+120 =180
解得: x=30
∴∠B=∠C=30
演示
如图的三角测平架中,AB=AC,在BC的中点D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A恰好在重锤线上。
(1)求证 AD⊥BC (2)这时BC处于水平位置,为什么?
B
C
D
A
轴对称图形
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 一”
拓展与延伸:
⑴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动手画图,折纸,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并用适当的方法验证这一结论。)
⑵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线段相等?(如: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两底角的平分线等。)
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白了
我的收获与感受有
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反思归纳,知识升华:
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什么思考?请与大家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知识方面: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推论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②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能力方面:当我们面对一个几何图形或问题时,
要全面细致的观察,通过实际测量等各种手段,
大胆进行猜想,并进一步的加以分析、证明,
很多规律都是这样被发现的,这是数学学习中的
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1、必做题:
课本第51页1、3题 2、选做题:
教科书P151 第13题
3、预习作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个定理?
结束寄语
严格性之于数学家,犹如道德之于人.
证明的规范性在于:条理清晰,因果相应,言必有据.这是初学证明者谨记和遵循的原则.
下课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