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1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9-05 20: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1课时)
学习目标与要求
§2.1.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 A B C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
2.能用实验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 √
3.学会分析实验误差 √
4.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
新课准备
预习课本第26~28页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新课引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它与我们如影随形,可是你了解它吗
活动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交流讨论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能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是 。
你有哪些方法能捕捉空气 。
活动探究 阅读课本第28页 “捕捉”空气的实验
活动内容 活动记录 结论解释
按课本图一2—3所示,连接装置 导管与胶皮管连接及将导管、分液漏斗插入双孔塞的操作方法是 —
通过分液漏斗向集气瓶内注水,在集气瓶内捕捉一瓶空气
交流讨论
1.此实验能“捕捉”到空气的原理是 。
2.若该实验中虽然通过分液漏斗向集气瓶内注入了水,但集气瓶内没有捕捉到一点空气,
可能的原因是 。
3.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操作是 。
4.“捕捉”到一集气瓶的空气后,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的正确操作是

知识链接 检查如右图所示中装置的气密性方法
方法一:在导管末端套上胶皮管,并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通过分液漏斗向锥形瓶内注水。若水几乎无法滴入,且在分液漏斗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装置的气密
性好。
方法二:在导管一端套上胶皮管,连接一导气管且浸入水中,通过分液漏斗向锥形瓶内注水。若看到水中的导管口冒气泡,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方法三:在导管一端套上胶皮管,连接一导管且浸入水中,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旋紧,双手捂住锥形瓶的外壁(若不理想,也可用温水浴代替)。若看到水中的导管口冒气泡,放手后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好。
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成分
观察与思考 阅读课本第26~27页及图2—1粗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活动内容 活动记录 结论解释
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分,并加以标记 怎样将集气瓶5等分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伸人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
1.要成功完成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如何成功完成本次操作 。
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约是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3.红磷要过量的理由是 。
4.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 。
5.水未能充满整个集气瓶,说明空气的成分不单一。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从该实验中能得出它具有 、 等性质。
6.该实验的原理是 。
7.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
知识链接
1.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 。
3.阅读课本第27~28页可知,l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 和英国化学家
分别制得了氧气。 国的化学家 用金属燃烧实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用右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
的是 (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水面上升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
A.1:4 B.1:5 C.4:1 D.5:1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课后拓展
1.如图所示装置能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玻
璃管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
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
处在刻度5 cm处。在白磷处微热,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
始发生的现象是 ,
实验一开始时活塞向 (填“左”或“右”)移动。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甲、乙两位同学用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实验过程如下:
(1)测出广口瓶容积为273 mL(已扣除瓶塞所占体积)。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向广口瓶中注入23 mL水。
(4)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将燃烧匙中的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
后伸人集气瓶中,并将导管伸人装有l00 mL水的量筒中。
(5)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等到水不再进入广口瓶时,从量
筒中取出导管,记录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
(6)甲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5 mL,乙同学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46 mL。
(7)甲同学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乙同学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燃红磷前向广口瓶中注入水的作用是什么 。
②打开弹簧夹后,需调整广口瓶或量筒的高度,使两边液面高度一致,其作用是什么?

知识链接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
1.原理:尽可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减小装置内的气压,从而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
2.所选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尽可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反应不生成气体。
3.常用物质为:红磷(或白磷)、铜丝等。
4.实验装置图:
(1)
钟罩实验:红磷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
钟罩内外形成压强差,水槽内的水被压
入钟罩。
(2)
红磷耗尽广口瓶内的氧气,广口瓶内
外形成压强差。烧杯内的水沿导管进
入广口瓶。
(3)
针筒内的白磷并口氧气反应,耗尽氧气,
导致针筒内外形成压强差,活塞向左侧推
进。
(4)
在一根口径12~13 mm,长7~8 cm的玻璃管的两端,通过橡皮塞装上两只注射器,玻 璃管内装几团细的铜丝,把一个注射器内的空气体积调到50 mL的位置,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的铜丝部位。待铜丝被灼热后,把注射管缓慢地以2~3次/min的速度左右推动,可见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逐渐减少。3~4 min之后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后,观察注射器内空气减少的体积数。
原理:铜+氧气 氧化铜
加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