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15: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十五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4
2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3
教学反思
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与地位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基本线索,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示着社会生活随着时代潮流进步的特点。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通过大量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片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习运用和处理相关历史资源,从各种形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收集西域食物和古物资料,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及实质
☆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本课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收集,趣味性强,因此课前指导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将学生分为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四个组,分头收集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授课:依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交互式电子白板),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采用情景教学法,依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探究法。
教学反思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列表归纳
合作探究
1
2
3
学法指导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影片导入,创设情境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让子弹飞》片段马匹在铁轨上拉火车
火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它给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触视觉
设悬念
抓兴趣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把整堂课设计为一个故事情景,讲述主人公张人骏来上海前后的经历——情境体验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探究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扬鞭起航步正轨——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
春风拂面展风姿——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文明新风进万家——近代社会习俗的转变
追根溯源探究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新课探究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868年秋,张人骏从苏州出发去京城赶考,他该如何前去呢?
到了京城,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人骏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向家人报平安呢?
1908年,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选择?
到了昆明之后,张制夷又有哪些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
早期火车: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轮船: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近代轮船
近代火车
近代电车

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教学反思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早期的电话机
早期电报机
近代通讯工具的变化

教学反思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921年秋,张制夷的父亲从山西到上海看望十几年没见的儿子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媳妇和孙子。老爷子来到上海很高兴,他不但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和轮船,而且看到很多他没见过的交通工具,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思考:近代交通工具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
材料一:对利用轮船的货运主来说,轮船的快速性能,又意味着经营资金周转的加快、周期的缩短,其结果必然导致贸易与货运额的加大,“蒸汽创造商业”一语的含义或许就在这里。由于轮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据统计,各个通商口岸进出外籍船舶货物吨位自1864年的660余万吨增至1894年的将近3000万吨。30年间增长近4倍半。
——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精神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为了让老爷子能把上海的风景带回老家
,让家乡人能感受身临其境,张制夷专门借来一样东西,但是老爷子不乐意了。老爷子在村子里听说这种“洋盒子”能把人的魂魄摄进一副图画里。好不容易才说服了老爷子,当然也什么特别的事生……
采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白板Question
Flipper,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史料,有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的进步。
早期的照相机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老爷子赋闲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要了解国家大事,又有哪些途径呢?
A.
B.
C.
D.
运用电子白板Multiple
choice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老爷子要回老家了,临走前给孙子买了一些书……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书都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个机构叫什么名字?
商务印书馆
运用电子白板魔术笔,放大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老爷子在回乡的路上,回想着在上海见到的很多新奇的东西……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习惯了这些变化的老爷子感叹道:上海之行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同学们知道“好”在哪里么?
领域
新变化
交通通讯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
文化生活
照相、报纸、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废缠足、改称呼、变礼仪
——方便快捷
——丰富多彩
——民主平等
老爷子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同学们能帮老爷子解答这些疑惑吗?(小组讨论)
白板表格,拖拽,归纳、总结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追根溯源探究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选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选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三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确认了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民主、平等的原则;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利用四段史料,让学生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借助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如果喜欢文学,请用文字来书写你的感受
如果喜欢绘画,请用画笔来描绘当代中国的变化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回顾过去,细看今朝,当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上又有何变化呢?
情感升华
结合当前时事背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感受纵向的变化,来感悟生活。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社会习俗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娱乐方式
大众传
播媒体

原因
教学感悟
视频:
攻占巴士底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常常忽略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觉得衣食住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事实上,正如李大钊所说:“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更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学习历史,不是通过老师的单一传授就能获得的,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