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9-05 21: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教材分析】课本以“提出问题” 这一要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课,在知识内容上则是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学情分析】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各基本知识点,但在处理相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不少困难。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不仅理解和熟记,并且可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章内容的整理复习,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速和回声。3.乐音的三个特征。4.噪声的防治。
难点: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区分。
【使用说明】阅读课本、复习回忆,完成基础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
【知识链接】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发生体发声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基本知识梳理:
㈠、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的物体叫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一切 都能够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合 km/h,
4、回声是由于 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 的声音。
2、音调: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叫频率,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频率单位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 。响度跟 和 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 。振幅越大响度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 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噪音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 ;
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
人们用 (dB)来划分声音等级;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5、减弱噪声的方法: 。
(四)、超声和次声
1、 称为超声,其应用有
2、 称为次声,产生次声的来源有 ,
次声破坏性强,危害大,应在生活生产活动中尽量 。
二、考点透视
考点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例题: (05济南中考2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中能量逐渐减少
变式1:如图1-3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变式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哥”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上的。
考点2.了解乐音的特性。
例题:(09中考)为纪念“五三+>案”,我市在每年的5月3日上午10时至l0时30分都试鸣防空防灾警报。警报声能传播很远的距离,这是因为它的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节奏快
变式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变式2: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 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考点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题:(06中考25)为防治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是
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D.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
考点4.超声与次声。
例题: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利用超声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清洗眼镜 C.用B超体检 D.用X线进行介入治疗
三、课堂检测:
1.“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赞美泉城济南趵突泉美景的佳句。其中“云雾润蒸华不注”描绘的景象是由于趵突泉水面上发生的 现象形成的;“波涛声震大明湖” 则形容了泉水喷涌时产生的声音的 非常大。
HYPERLINK "http://image./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D6%D3%B0%CF%B7+%B6%BA%C8%A4&in=16914&cl=2&cm=1&sc=0&lm=-1&pn=9&rn=1&di=388094972&ln=53" \t "_blank" 2.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奇节目《手影戏·逗趣》,其中有一段“人逗小狗”,演员用双手配合着口技将活泼可爱的小狗从声音到形象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如图8所示。幕布上小狗形象的形成利用了光的 ;观众从演员的口技表演中听到小狗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小狗发出声音的 。
3.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
4.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节奏
5.“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赞美泉城济南趵突泉美景的佳句。其中 “波涛声震大明湖”形容了泉水喷涌时产生的声音
A.音调非常高 B.音色非常美 C.响度非常大 D.节奏非常快
6.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了一套战国时铸造的编钟。这套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每个编钟的厚薄和质量有差异,乐师敲击这套编钟便可演奏出独具特色的美妙音乐。这些编钟在发声时主要不同的是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无法判断
6.小星同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使鼓面发出声音, 声音不同之处是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7.小提琴手在舞台上倾情演出,美妙的音乐令全场为之陶醉,关于小提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奏前拉紧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色 B.手指按在琴弦的不同位置以改变演奏的音调
C.改变拉弦的力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演奏改变的是音乐的节奏
8.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下列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9.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10. 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接抽气机
分析:1.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区分乐音的三个特性:1.响度(声音强弱)——由发声体振幅决定
2.音调(声音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3.音色(音品)——辨别声音
分析:防治噪声的三个环节: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
分析:超声和次声是针对频率过高和过低的声音而言的;注意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
小孩对着山壁喊话 蝙蝠探测飞行中障碍 工人用电钻钻墙 路旁安装隔音壁
A. B. 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