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时]:第30课时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一)——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与归纳
[复习目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
[金点巧指]:
如何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其次,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晰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凭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一步验证。
一般来说,分析文章的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另外,分析题目时,要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就能找到论点。
[中考例析](2006年广东省)
不设防
王蒙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个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小计。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作势,言行不一,当场当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是要戴上假面具,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是缺点,弱点就是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别人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防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其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1)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① ;
② ;
③ ;
④ 。
(2)根据④⑤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
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
(3)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
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
点评:
(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解析]文章第(1)(2)题的解答都是根据对论点的理解,形成答案。第(1)题答案要点分布全篇,要整体思考,作答全面。第(2)题根据对论点的理解,反复推敲,选择合适语句表达。
[答案](1)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②是最好的保护;③有时间;④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2)光明磊落(或“大道无术”等);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3)语言形式上,前四句是整齐句式形成排比,后一句是反问句;表达效果上,强烈的语气表达出作者坦荡的胸怀。(4)两种主张均可。示例①:我赞同不设防。作者倡导的不设防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示例②:我主张还是要设防。因为社会生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设防,可能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目标测评]:一、(2006·无锡)
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浏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
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馆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面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学生竟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善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士文化的现象?
3、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
二(江苏省盐城市)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4.(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3分)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2分)
5.第4段中心句是。第5段画线句主要阐明的观点是。
6.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3分)
三、善于舍弃(北京市)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合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 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阿西荚夫当时选择合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荚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7.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分)
8.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 (2分)
9.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3分)
10.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2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