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时]:第31课时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二)——论据的认识、分析、补写
[复习目标]:
1、学会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2、学会使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
3、能按要求补写论据。
4、学会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金点巧指]:
1、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判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3、按要求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明力强,要答好这类题目,需要平时多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4、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作者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中考例析]:
在逆境中远离平庸
①生活的实践反复证明,人不能老是呆在顺境中,呆得久了就会满身长满惰性。逆境锻炼人,逆境更能造就人。“逆境出人才”,这样的事实已被历史和现实中的许许多多的人所验证。
②我就是从逆境中走来的,在我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由于生活贫困买不起需要的书籍和其他用品。比如信封,大都是从报刊寄我的信,或是别人收到的信件,我再帮助人家小心翼翼地拆启,然后再把信封翻过来用。没有书读,就到离家很远的一家工厂的图书馆去,在那里一呆就是一天。每天写作读书,感到极为充实。正是当时那种不利的处境,激发我产生了持久的抗争力,坚持写作,到今天我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而和我一样热爱写作的其他人,由于有了一份清闲自在的工作,结果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事无成。
③环境对人能否摆脱平庸非常重要。我曾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动物学家曾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的速度每分钟平均要比西岸的快出13米。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完全一样。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分类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14只,而送到东岸的10只羚羊却只剩下3只,那7只全都被狼吃了。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群天敌。由此可见,好的环境却使羚羊变得弱小,而恶劣可怕的环境反倒给羚羊以强健。有了天敌便有了对手,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境状态。
④有了比较与参照才拥有自信,继而树立信念,坚定目标,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
⑤常常听到有人唠叨着累,其实那是如意与幸福的絮语。有句人们如今爱说的话:“工作着是快乐的”,这又是对它的诠释。逆境和顺境同样是一种环境,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可能播种平庸。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事实论据,不超过40字。
(2)作者在第④段说“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请写一个事实论据证明这个观点,不超过40字。
(3)请写出两则名人名言、俗语或警语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解析]第(1)题,论据概括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仍能很好地证明该论点;其次,用语力求简洁;另外,要特别注意字数的限定。第(2)题,①所写论据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④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小结:补写论据的题在近年中考中时有出现,大家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对不同类型的论据多留意多积累。请记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答案](1)一位动物学家发现奥兰治河东岸羚羊比西岸的强健的原因是东岸羊群附近生活着狼群。(2)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不畏困境,坚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长篇巨著《红楼梦》,光耀千秋。(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目标测评]:
一、学会拒绝
①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阴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②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拒绝,让他得到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④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会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触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拒绝失望的心理。诗仙李白官场失意后并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调整情绪。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地让自己脱离了许多佳途失意者无法脱离的苦海。
⑤然而,世上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了诱惑,坠入了深渊。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拒绝。
⑥清代大贪官和珅便是一例。和珅一生贪赃枉法,家中累积的财富不可胜数。正因为他对钱财来者不拒,迎来了他人生的悲哀——嘉庆赐死,家产查抄,他一生费尽心机,换来的不过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则是后世的唾骂。他不是愚昧之人,却做了让自己身败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钱财的诱惑面前,他没有学会拒绝。
⑦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⑧学会拒绝吧!让我们给自己的航程点亮明灯,带上我们快乐的心情,还有明天的希望,顺利远航。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珅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
3、(1)“陶渊明拒绝了官位俸禄”、“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你对此有何评价?(2)作为学生你觉得我们应该拒绝什么?请举一例,并说说理由。
(1)
(2)
二、(广东省江门市)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2分)
5、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3分)
6、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
(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3分)
(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3分)
7、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3分)
三、(广西百色市实验区)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8.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3分)
9.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3分)
10.你赞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