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冰川 ②湖泊和沼泽水 ③密度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 ⑤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 ⑥能量交换 ⑦热量平衡
[学思心得]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水文特征
影响
举例
水量大小和水位
主要受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影响
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大,而且越靠近北方,水位的变化越大;欧洲的河流和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大小的变化则较小
水源补给类型
湿润和半湿润区的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补给为辅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大多数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辅
我国西北内陆的河流,如塔里木河等
汛期
外流河:汛期的长短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大多数河流
内流河: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温度高的时间
我国西北内陆的河流
凌汛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有结冰现象;二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我国黄河的上游和下游河段;俄罗斯注入北冰洋的三大河流
结冰期
直接受气温影响:①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②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我国黑龙江有长达半年的结冰期
含沙量
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植被状况、地形起伏、表层岩性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强度小、表层土质坚硬的地区,河流的含沙量小
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流速度快,加之地表植被稀少,冲刷力极强,致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流速(水力)
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
1.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匀,但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丙分别位于3月和8月,且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则影响因素为气温。第(2)题,河流径流量减少与补给水源减少和人类用水多有关。第(3)题,该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则必然位于内陆地区,水文特征注意归纳图中信息,从水量及季节变化、汛期等角度分析即可。第(4)题,以冰川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流量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用水有关。
[答案] (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洋流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图1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1)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2)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3)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4.判定洋流名称
(1)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2)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3)利用经纬线地图,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2.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1)D (2)C [第(1)题,根据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有位于南半球且向南流的暖流,故④图正确。第(2)题,甲处为暖流,它对沿岸大气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会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只有顺着洋流航行,才会加快航速;渔场一般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补偿流的海域。]
5/5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结合示意图,掌握陆地水体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示意图,掌握河流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区域认知)3.结合生活案例,增强节水、保护水资源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协调观)
一、陆地水体的类型
1.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是陆地上各种水体的总称。
(2)分类:
①按空间分布: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
②按性质:咸水和淡水。
2.河流:在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洪涝灾害。
3.冰川
(1)分布: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2)按照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分类:
分类
主要分布地区
大陆冰川
南极大陆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
[易误点拨] 冰川都是运动的。无论是大陆冰川或者山岳冰川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冰川是塑造地貌重要因素,形成冰川地貌。
4.湖泊
(1)概念:是指地面洼地积水形成的较为宽广的水域,是陆地表面仅次于冰川的第二大水体类型。
(2)作用:
①具有拦蓄本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分蓄江河洪水,降低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的时间等。
②影响临近地区气候。
(3)主要分布地区
①世界:北欧和北美。
②我国: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
5.沼泽
(1)概念:是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
(2)主要分布地区
①世界: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
②我国: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
(3)形成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候: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③物质:地面组成物质黏重不易渗透等。
6.地下水
(1)概念:储存在岩石裂隙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2)作用:是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3)不合理利用影响:
①地下水位下降,也易形成地面沉降。
②沿海地区地下水的过分开采,易引发海水倒灌,导致地下水质发生改变。
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渗入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河流的补给类型
(1)概念:河流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
(2)雨水补给:
①雨水是世界大多数河流最重要也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补给来源。
②世界大多数河流、我国绝大多数河流都属于雨水补给。
③特点: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雨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图表点拨] 教材P85图4-1-9,该图展示出:
(1)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径流量,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图示上部的竖短线表示降水量,图示的曲线表示径流量。
(2)图示显示,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多寡而变化,呈正相关。
(3)冰雪融水补给:
①补给水源: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
②我国主要分布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
③特点: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主要随流域内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①作用: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节作用,以湖泊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相对缓慢而稳定。
②影响因素:湖泊和沼泽的面积和水量。
(5)地下水补给特点
①是河流最常见的水源。
②是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水源。
③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更为平缓,径流量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2.陆地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1)地下水和河流:一般来说,地下水与地表水特别是河流之间是可以相互补给的。
(2)湖泊、沼泽与地下水:
①湖泊水与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
②湖泊和地下水与沼泽:比较而言,湖泊和地下水对沼泽的补给相对多一些。
(3)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
[图表点拨] 教材P88图4-1-13,图4-1-14,该图展示出:
(1)雨季时,湄公河水位迅速升高,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湄公河补给洞里萨湖。
(2)旱季时,湄公河水位下降快,洞里萨湖水位下降慢,湄公河水位低于洞里萨湖,洞里萨湖补给湄公河。
[特别提醒] (1)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之间的补给是相互的,相互补给关系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水位高的水体补给水位低的水体。
(2)冰川融水与其他水体补给是单向的,都是冰川融水补给其他水体。
(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
( )
(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 )
(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 )
(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径流量大于冬季。
( )
(5)关于河水与地下水的水位图的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季节该地区河水补给潜水
B.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处在丰水期
C.此季节该地潜水对河流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D.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可得到潜水的补给
[提示] (1)× 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
(2)× 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3)√ 黄河下游河段因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而成为典型的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因此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4)×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及其变化随流域内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潜水面高于河流水面,此时应是潜水补给河水,这种情况在河流处于枯水期时常见。]
陆地水的类型及相互补给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
《长江之歌》(节选)
问题1
(区域认知)从空间分布看,长江水属于何种水体?
[提示] 陆地水体中的河流水。
问题2 (综合思维)哪些水体能够补给长江水?
[提示] 雨水、冰雪融水、沼泽水、地下水、湖泊水等。
问题3
(区域认知)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处于汛期,水位高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时,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归纳提升]
1.陆地水按照空间分布,可分为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类型。
2.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1)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其他水体。
(2)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如下列各图)
(3)陆地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见下图)
1.下图为某河段汛期和枯水期河流水位及潜水位(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面四幅图中,能反映上图中水体相互关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下游
B.湄公河中游
C.密西西比河上游
D.黄河下游
(1)A (2)D [第(1)题,读图可知,汛期和枯水期河流水位都高于潜水位,即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而图中四个选项中,②④表示河流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①表示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③表示地下水总是补给河流水。第(2)题,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两岸的潜水位,故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河流的补给类型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问题1 (综合思维)“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补给水源是什么?
[提示] 雨水是黄河的主要补给方式。
问题2 (区域认知)黄河上游河段的补给水源是什么?
[提示] 冰雪融水补给。
问题3 (区域认知)塔里木河和黄河相比,其补给水源有何不同?
[提示]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河流以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归纳提升]
河流补给类型、特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的补给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不同,同一河流不同时间的主要补给形式也不一定相同,但往往以某一种补给形式为主。河流的补给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不尽相同,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②连续性③水量较稳定
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关系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a b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1)D (2)C [第(1)题,由流量曲线图可以看出,该地在暴雨过后,甲水文站洪峰高过乙水文站,且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差值大,由此可判断暴雨降在甲水文站的上游地区。第(2)题,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小于甲,主要是甲、乙之间的湖泊具有蓄洪的作用,使得流向乙水文站的流量大幅减少、水位差减小。]
题组1 陆地水体的类型
1.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海洋水、冰川水、陆地水
B.陆地水、海洋水、冰川水
C.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
D.地下水、冰川水、河流水
C [地球上各种水体,海洋水占97%,陆地水体占3%,冰川水占陆地水体的68.7%,河流水储量很小。]
2.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地下水和冰川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D [目前容易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题组2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千泉湖是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沙漠中的淡水湖,因湖区泉眼众多而得名。近年来,湖泊面积扩大至5
000多亩。下图为千泉湖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形式为( )
A.雨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冰川融水
4.(生活中的地理)千泉湖面积的扩大主要是由于( )
A.夏季风的增强
B.全球气候变暖
C.冬季积雪增多
D.植被覆盖增多
3.C 4.B [第3题,根据材料,“因湖区泉眼众多而得名”
,因此湖水是由泉水涌出形成。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水增多,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湖水的水量增加。]
下图为“某观测站测得的某河流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雨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6.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5.A 6.C [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量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基本上是正相关,其最主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第6题,读图可知,①流量曲线径流变化幅度小,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流量得到调节。]
教材P82探索
1.地下水。其补给水源是积雪融水和雨水。
2.浅层地下水。
教材P83读图
冰川、地下水、湖泊、沼泽和河流。
教材P84活动
H2更易喷出
。H2
井口位于承压水位线以下,H1
井口位于承压水位线以上。
教材P85思考
长江的主要补给来源有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教材P87绘图(略)
教材P89活动
河水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井水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河水和井水二者互补。
教材P90思考
敦煌的用水主要是河流水。河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
教材P91~92作业题
1.(1)承压水。
(2)南部山区的石灰岩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倾斜的石灰岩层,大量流向济南。地下水流到这里后遇到不透水岩石的阻挡不能继续前流,且石灰岩层上覆盖着不透水的黏土层,地下水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地下水从地下裂隙中涌出地表,形成泉水。
2.(1)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2)河西走廊地区的绿洲位于冲积扇地区。
(3)玉门位于洪积扇边缘。其地下水源的补给区位于祁连山冰川地区。
3.夏季降水较少,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最少需要将它挖至地表10米以下。
12/12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形成。(综合思维)2.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区域图,能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
一、洋流的分类
1.概念:在盛行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随风漂动,并带动其下层海水流动,在广阔的海洋中形成大规模的洋流。
2.影响因素:大气运动、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其中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2)密度流: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
(3)补偿流: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补偿流。
二、世界洋流的分布
1.分布(北半球冬季)
(1)洋流名称
区域
洋流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2)分布规律
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北半球45°~70°海区:分布着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海域:分布着绕地球一周的绕极环流。包括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
[图表点拨] 教材P95图4-2-3,该图展示出:
(1)全球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具有相关性。
(2)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分别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吹拂形成。
(3)西风漂流是中纬西风吹拂形成的。
(4)南北极附近的环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而形成。
[轻巧记忆] 联想法记忆洋流分布规律
三、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暖流使所经地区空气变暖、变湿,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如北大西洋暖流是欧洲西部形成温暖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寒流使所经地区空气变冷、变干,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低温、干燥的气候,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的影响密不可分。
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1)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都是因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2)上升流海区亦可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3.对航海的影响
(1)海轮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速度要快得多。
(2)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3)洋流每年从格陵兰或北冰洋带来的冰山,威胁海上航运安全。
4.对污染的影响:有利于近海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但也使污染范围扩大。
(1)受西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洋流都是暖流。
( )
(2)南北半球的洋流系统相同。
( )
(3)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
( )
(4)世界著名渔场都是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
( )
(5)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
A.盛行风
B.地转偏向力
C.海水密度差异
D.大陆轮廓和岛屿影响
[提示] (1)× 北半球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而南半球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西风漂流则是寒流。
(2)×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均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系统,但在中高纬海区,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不存在中高纬的大洋环流系统。
(3)√ 西欧地处温带大陆西岸,沿岸流经的北大西洋暖流对其具有增温增湿作用,使其形成了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 海洋渔场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二是因沿岸存在上升补偿流而形成的。
(5)A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所以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世界洋流的分布
一对老夫妇在德国北部海岸的阿姆鲁姆岛度假时拾到一只在海上漂流了约108年之久的漂流瓶,该瓶成为史上漂流时间最久的漂流瓶。他们打开瓶子后,发现里面有一张明信片,还有一封以英文、德文与荷兰文写的信,信中是一份调查问卷,信中请拾获者将资料填写后,寄回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协会,随后能获得一笔奖金。
问题1 (区域认知)哪支洋流使漂流瓶从英国普利茅斯漂到德国北部海岸?
[提示] 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
问题2 (区域认知)
若在上海近海投放一漂流瓶,若干年后有没有可能漂到美国西部海域?
[提示] 有可能。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到美国西海岸。
[归纳提升]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之间)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侧)寒西(侧)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之间)
逆时针环流,东(侧)暖西(侧)寒
南极外围洋流
南纬40°以南
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
随季节改变流向,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1.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①半岛该季节的气候特点是( )
A.进入雨季,高温多雨
B.进入雨季,低温多雨
C.进入旱季,高温干燥
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
(2)②海区洋流向西流的主要动力是( )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1)C (2)B [第(1)题,图示海域为北印度洋,图中季风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此时为北半球冬季。①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该季节正处于旱季,高温干燥。第(2)题,季风洋流属风海流,其主要动力是季风。②海区此时受东北季风控制,故选B。]
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你和我的天空,有一个美丽的梦,
不知你是否还记起,记起那片我们一起描绘的画面,
你是暖流我是寒流,
我们终于相遇了,相遇在大雾弥漫的渔场纽芬兰,
海上的渔船亮起了绚烂的灯,为我们的爱照明……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纽芬兰渔场的成因。
[提示] 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问题2 (区域认知)纽芬兰岛附近为何多大雾?
[提示] 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多大雾是由于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问题3 (综合思维)洋流对航海有哪些不利影响?(举一例即可)
[提示] 洋流把高纬度冰山带到低纬度航线上,威胁海上轮船航行,例“泰坦尼克号”轮船的沉没事故。
[归纳提升]
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洋流性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环境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格陵兰和北冰洋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特别提醒] 海雾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于海上或海岸区域的雾。海雾与洋流的关系如下:
(1)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尤其是冬季寒暖流交汇处。
(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
(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
(3)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较________,当航行至丁海峡时,其航行速度会________,请说明原因。
(4)分析图中丙处能形成大规模渔场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和洋流的位置,可知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洋流②为巴西暖流。第(2)题,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在其影响下,在甲处形成了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巴西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其对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第(3)题,轮船在从城市A到城市B的航行途中基本为顺流,因而航行速度较快;但在丁海峡处为逆流(西风漂流),航行速度减慢。第(4)题,丙处渔场的形成与上升补偿流有关。
[答案] (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洋流①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并向低纬度地区延伸,洋流②促使了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快 减慢 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
(4)在东南信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
区域认知——漂流瓶线路
中世纪,漂流瓶是人们穿越广阔大海进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纸条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发现一个可能从未知地域而来的漂流瓶,对于古代水手而言或许是一种惊喜、神秘、偶然、期待……
下图示意某帆船环球航海路线。2019年12月船上某船员在乙海域投放了一个交友漂流瓶,2020年4月该漂流瓶被游客在甲处海边捡到。读图,回答1~2题。
1.该漂流瓶依次经过的洋流最可能是( )
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
B.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秘鲁寒流—西风漂流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巴西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2.在图示区域航行时,该帆船船长在他的航海日志中这样写道:“大面积海域挤满了渔船,部分渔民渔获满仓而返航……”此时该帆船最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A 2.
D [第1题,12月北印度洋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该漂流瓶依次经过的洋流最可能是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第2题,“大面积海域挤满了渔船,部分渔民渔获满仓而返航……”说明渔业资源丰富,图示区域中,该帆船最可能位于丁处,位于大陆西岸,受上升流影响,形成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漂流瓶为背景,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投放点”和“捡到点”之间的洋流,即漂流瓶的路线。
题组1 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洋流可分为( )
A.暖流、寒流
B.风浪、海啸、潮汐
C.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D.上升流、下降流
C [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题组2 世界洋流的分布
英国一男子戴维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为英国西部沿海的两个不同城市。夏季,由于受够了堵车,戴维采用在海面上依靠顺风冲浪的方式上班,这比他乘车快10分钟左右,但下班只能乘车回家。据此完成2~3题。
2.(生活中的地理)戴维冲浪所借助的风最有可能是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生活中的地理)该地沿岸流经的洋流是( )
A.东格陵兰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加那利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2.D 3.B [第2题,结合题干基本信息,该城市位于英国,故终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应位于北纬30°~60°之间,①④图符合,而此时为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全球气压带、风带应向北移,④图符合。第3题,流经欧洲西部沿岸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
题组3 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读图,完成4~5题。
4.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
A.径流入海
B.寒暖流交汇
C.上升补偿流
D.人工养殖
5.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B 5.A [第4题,读图可知,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第5题,①②③④分别为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暖流,A正确。]
教材P93探索
1.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赤道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
2.出事地点、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洋流的速度、东北信风和中纬西风的风速。
教材P95思考
本格拉寒流对非洲西南海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海雾多。
教材P95读图
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是洋流的主要动力。
教材P96活动
范围
洋流流向
洋流的性质(寒流/暖流)
大洋东岸/大洋西侧
大洋西岸/大洋东侧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
暖流/寒流
寒流/暖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顺时针
寒流/暖流
暖流/寒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逆时针
暖流/寒流
寒流/暖流
教材P96阅读
1.海洋水体大规模沿一定的方向流动。
2.先分析,后实践验证。
教材P97读图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上升流处。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都会使海水受到扰动,会把深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形成渔场。
教材P98~99活动
大西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约为26
℃,平均盐度约为34;北极地区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约为4
℃,平均盐度约为32。
教材P100思考
北赤道暖流遇到陆地阻挡,受地转偏向力右偏,转向北形成。其影响因素有东北信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等因素。
教材P101作业题
1.被西风漂流带到澳大利亚的。投放的其他漂流瓶可能在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东西部海域被发现。
2.
1月苏奥平均气温高于厦门,主要原因是苏奥受暖流影响,厦门受沿岸寒流影响。新竹受暖流影响,但由于纬度高于厦门和苏奥,所以温度应低于苏奥,高于厦门。
12/12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5分钟)
1.世界上淡水的主体是( )
A.河流水
B.地下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C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海水占97%,陆地水体中冰川占68.7%。]
2.
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数米,河水与两侧潜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
( )
A.河水补给潜水
B.潜水补给河水
C.河水和潜水互补
D.二者互不补给
A [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数米,水向低处流,河水与两侧潜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河水补给潜水。]
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3~4题。
3.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4.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3.D 4.D [第3题,锡林河流域地处内蒙自治区东部,为高原地形,冰川较少,降水虽然集中在夏季,冬季也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形成春讯。第4题,该地为主要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牧业和部分种植业)用水量较大,导致伏汛不明显。]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 ④此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此河最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西北地区
5.D 6.B [第5题,根据图中三种补给形式的特点,①主要出现在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①错误;②主要出现在6~9月,我国夏季,是雨水补给,②正确;③补给形式最稳定,是地下水补给,③正确;此河雨水补给量大,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④正确。第6题,此河一年有两个汛期,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大气降水形成夏汛。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下图是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8.近年来,洞庭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b都变小
B.a、b都没变
C.a在丰水期变小
D.b在枯水期变大
7.C 8.D [第7题,图中箭头代表水流补给方向,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是长江补给洞庭湖,长江水位高,一般发生在6~7月,此时长江流域是梅雨季节,降水多。第8题,洞庭湖区实行退耕还湖,湖泊面积增大,调蓄径流能力增强,a在丰水期变大,b在枯水期变大。]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图)。洞里萨湖湖面最大时可达10
000平方千米左右,湖面宽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在10米以上,最深处有11.5米;湖面最小时仅为2
700平方千米,湖面宽30千米,平均水深仅为1米左右。据此回答9~10题。
9.影响洞里萨湖水位、深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位置
B.地形
C.气温
D.降水
10.关于洞里萨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水位季节变化小
B.地势北高南低,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湄公河
C.6~9月自南向北流入洞里萨湖
D.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9.D 10.C [第9题,由材料可知,洞里萨湖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量大,所以湖面面积广,水深。旱季降水很少,湖面面积小,水浅。第10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为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A错误;洞里萨河与湄公河之间有相互补给关系,B错误;6~9月为雨季,降水较多,为丰水期,此时应该是河水补给湖水,因此此时河流水自南向北流入洞里萨湖,C正确;该流域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的含沙量较少,D错误。]
11.读“我国某两条河流的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河流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_____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月河流有断流现象,由此可见,该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乙图中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季,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B汛期是________季节,补给类型是________。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________种补给类型。
(3)甲乙图中河流位于我国,根据其径流量的变化分析可知,它们分别所处的地区是( )
A.西北、东北
B.东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北
[解析] 第(1)题,读甲图可知,其径流量及其变化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可判断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第(2)题,读图乙可知,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出现在4~5月份,出现在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B汛期出现在7~8月份,出现在夏季,为大气降水补给,为夏汛。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等3种补给类型。第(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应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乙河流有两个汛期,可判断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所以A正确。
[答案] (1)8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1、2 气温
(2)春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夏 大气降水补给 3
(3)
A
兴凯湖是中俄边界上的湖泊,由大小两湖组成,仅涨水时相通。两湖之间有宽约1千米的天然沙坝(沙坝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在特定时间,该区域常见“大湖波浪滔天,小湖温柔恬静”的奇特现象。结合图文信息,完成12~13题。
12.(易错题)该区域出现“大湖波浪滔天,小湖温柔恬静”的奇特现象,时间最有可能是( )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
13.(易错题)关于图中沙坝相关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①沙坝出露的面积夏季大于冬季 ②沙坝夏季的增长速度大于冬季 ③沙坝可净化水质,改良土壤 ④沙坝北侧植被比南侧长势更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A 13.C [不能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2题,由“大湖波浪滔天,小湖温柔恬静”这句话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该湖泊的降水量比较大的时期即该湖的主汛期,该湖泊的主汛期出现在夏季,其夏季降水量最大。第13题,该湖冬季为枯水期,冬季湖泊的水位比较低,沙坝出露的面积在冬季时大于夏季,①错误;该湖泊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夏季入湖径流比冬季大,夏季河流的泥沙携带量大于冬季,②正确;湖中的沙坝可以吸附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③正确;读图可知,沙坝北侧的湖泊面积较小,枯水期沙坝北侧的湖泊水位会急剧下降,枯水期沙坝北侧的植被比较缺水,沙坝南侧植被比北侧长势更好,④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流量补给类型,其中甲表示浅层地下水补给。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 )
A.a
表示深层地下水补给
B.b
表示冰川融水补给
C.c
表示雨水补给
D.d
表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15.对该河流夏季流量变化影响较大的补给类型是( )
A.a
B.b
C.c
D.d
14.B 15.A [第14题,由河流径流量可判断,该河流径流量小,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冰川融水和雨水为主要补给水源;降水的补给量随时间波动明显,冰川融水波动较小,因此a表示雨水补给;b表示冰川融水补给;c主要在春季补给河流,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的补给量全年稳定,应为深层地下水补给。第15题,读图可知,夏季最大补给量为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国际河流,全长1
236
km,流域面积15.1万km2,是巴尔喀什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雅马渡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伊梨村(卡普恰盖)为中游,伊犁村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
自伊犁村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上游水资源最为丰富,干支流均有汛期,且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历史上未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
(1)说明伊犁河成为巴尔喀什湖主要补给水源的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伊犁村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3)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长、流量平稳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水大。第(2)题,河水清澈说明含沙量低,含沙量低的原因除与植被覆盖率高有关外,还与流域内的沼泽和上游水库的修建有关。第(3)题,从河流的补给及沼泽、湖泊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水大。
(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3)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汛;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
5/7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第1~4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
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B 3.A 4.C [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且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第5~6题。
5.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C 6.A [第5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第6题,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
读“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从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看,图中序号所示的箭头表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根本原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下列地理现象中可信的是( )
A.赤道附近中东部海面水温降低
B.秘鲁遭遇干旱威胁
C.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
D.我国南方夏季寒冷少雨
7.A 8.C [第7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第8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
下图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低空等压面分布状态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西太平洋明显偏高
B.信风使海洋表层暖水流向东太平洋
C.赤道附近上空的气流在南美洲西海岸下沉
D.南美洲西海岸洋流方向改变
10.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是( )
A.热带太平洋西部降水增多
B.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程度减弱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南美洲西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9.C 10.A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的水温更低,东西两侧的水温差增大,东部降水更少,西部降水更多。]
11.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a曲线为___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a、b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a为热量支出,b为热量收入,c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相等,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e区域表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
[答案] (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能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 海洋热量亏损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易错题)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13.(易错题)该纬度带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C.寒流的作用明显
D.暖流的作用明显
12.D 13.D [该组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及获取有效信息,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2题,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从图中可看出,热量平衡值在北半球40°~60°为最大值,且为负值。第13题,大西洋该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使海水热量支出较多,而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纬度又较高,太阳辐射少,故该处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
读太平洋赤道地区东西两岸热力环流图,完成第14~15题。
14.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印度尼西亚多雨
15.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C 15.A [第14题,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第15题,箭头①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的交换。]
16.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下图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分析上述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示意图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画出下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
(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
[解析] 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B地区海水向南流动,A地区海水流过来补充。第(3)题,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第(4)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
[答案] (1)风从A吹向B。A为高气压,B为低气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
(2)如下图所示:
(3)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
(4)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气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
5/6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完成1~2题。
1.图示中四洋流主要以盛行风为形成动力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大洋环流位于(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洋流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回归线附近一般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南北两侧为信风带和西风带。第2题,读图可知,该海区位于180°经线附近,应为太平洋海域,该大洋环流以回归线为中心分布,应位于中低纬度。]
下图为某大洋局部洋流分布图,图中MN表示某纬线。读图,完成3~4题。
3.若MN纬线的纬度值为60°,则该海域可能位于( )
A.北太平洋
B.北冰洋
C.南印度洋
D.南大西洋
4.若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则下列洋流属于寒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A 4.B [第3题,若MN纬线的纬度值为60°,图中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第4题,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大洋东部④是暖流,大洋西部②是寒流,①③是暖流。]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洋流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暖流 增温减湿
B.暖流 增温增湿
C.寒流 降温减湿
D.寒流 降温增湿
6.图中甲海域附近形成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
A.上升流将大量海底营养盐带到表层,提供丰富的饵料
B.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搅动,海底营养盐类上泛,饵料丰富
C.热带海区水温高,水温季节变化小
D.海域面积广阔,鱼类活动空间大
5.B 6.B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的洋流是日本暖流,因此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第6题,甲海域附近是北海道渔场,形成原因是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形成的。]
读“某季节印度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示洋流所表示的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南沿海盛行西北季风
B.地中海地区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我国东部地区此季节高温多雨
8.此季节,一艘轮船从我国的上海途经北印度洋前往欧洲,此轮船经过北印度洋时(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逆风顺水
7.D 8.C [第7题,北印度洋的洋流为顺时针流动,为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第8题,北半球的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向东流,轮船从上海途经北印度洋前往欧洲,经过北印度洋时是向西航行,逆风逆水。]
利比里亚海岸线长约570千米,有2万平方千米的捕渔区。读图,完成9~10题。
9.(易错题)利比里亚沿海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处
B.大陆架面积广
C.上升流的影响
D.海水水温高
10.(易错题)在有些年份,渔民的渔获量很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信风减弱
B.过度捕捞
C.市场萎缩
D.海洋污染
9.C 10.A [不能判断出利比里亚沿海洋流,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9题,读图可知,利比里亚沿海有加那利寒流流经;在离岸风作用下盛行上升流,可以将海洋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层;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从而形成渔场。第10题,在信风减弱的年份,上升流减弱,由上升流带到海洋表层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不足,该国西部海域吸引的鱼群减少,渔民的渔获量减少。]
11.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1)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F地的盛行风是________,在此盛行风影响下,太平洋上形成了________暖流,大西洋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流。
(3)甲、乙、丙、丁四地中,有大渔场分布的海域是________,太平洋上该渔场名称为________渔场。
[解析] 第(1)题,E和F为中低纬洋流,依据北半球中低纬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规律可判断出,E为向北流的暖流。第(2)题,F为中纬度向东流的洋流,在北半球主要受西南风影响而形成;北半球受西南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分别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第(3)题,乙地为寒暖流交汇地带,有大渔场分布,在太平洋应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答案] (1)向北 暖流
(2)西南风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3)乙 北海道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下图为马尾藻海及其周边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尾藻海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
B.欧洲鳗鱼迁往欧洲须穿过板块的消亡边界
C.②洋流属于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寒流
D.④洋流属于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暖流
13.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沿①洋流航行会受到海雾严重影响
B.海洋污染物会随②洋流向东南扩散
C.③洋流与沿岸沙漠气候形成密不可分
D.①与④洋流相交汇形成世界大型渔场
12.D 13.C [第12题,④洋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属于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第13题,图中①洋流是北赤道暖流位于低纬度海区,没有严重海雾影响,A错误;②洋流流向东北,海洋污染物会随②洋流向东北扩散,B错误;③洋流是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与沿岸沙漠气候形成密不可分,C正确;①与④洋流不是交汇,是因陆地阻挡顺流,D错误。]
每年有大约400座冰山完成从格陵兰岛始发的漫长行程,最终漂入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威胁着航道上的船只安全。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14~15题。
14.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北大西洋60°N附近,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主要是因为( )
A.盛行风来源不同
B.洋流性质不同
C.距大陆的远近不同
D.人类活动的密度不同
14.D 15.B [第14题,冬季气温最低,冰川不融化,冰山数量最少。第15题,甲海域受东格陵兰寒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乙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故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
16.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风的成因可知,西南风成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直射点移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风。第(2)题,1月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来自陆地的离岸风,使沿岸表层海水缺失,底层海水上涌,带来海底丰富营养盐类,吸引鱼群。第(3)题,沙漠带的成因主要与冬夏季都是来自陆地的较干燥的风,与夏季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
[答案] (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较多。
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涌升流,海区营养物质较多,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3)这里,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6/7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4.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液态的物质交换
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2)气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海洋大气中二氧化碳。
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态物质的交换
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
(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影响
(1)影响: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
(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
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2)热量收支状况
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
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图表点拨] 教材P105图4-3-2,该图展示出:
(1)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辐射热量,黄线表示热量收入,红线表示热量支出。
(2)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3)热量收入和支出图像交点处,该纬度热量收入和支出平衡。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影响
①正常年份
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降水偏少,气候偏干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
②厄尔尼诺年
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干旱
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信风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
c.厄尔尼诺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
四、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2.影响
(1)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
(2)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
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间隔周期
(1)历史上,大约7年。
(2)近年来,其时间间隔在缩短。
(1)陆地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
( )
(2)大气运动会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 )
(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
( )
(4)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增加。
( )
(5)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
( )
A.上升气流代替了下沉气流
B.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
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提示] (1)× 海洋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
(2)×
潮汐是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吸引导致的,不是大气运动引起的。
(3)×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4)×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减少,会更加干旱。
(5)B [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哪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提示] 海洋和大气。
问题2 (区域认知)图中A处海水温度明显高于两侧,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 暖流。
问题3 (综合思维)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哪里?
[提示] 海洋。
问题4 (综合思维)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 大气运动及其形成的行星风系。
[归纳提升]
1.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的物质交换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2.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图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影响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1.读图,完成第(1)~(3)题。
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
(1)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
B.西风漂流、西北风
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
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
(2)造成该大洋20°N东部数值明显小于西部的原因是( )
A.纬度差异
B.洋流性质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3)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不包括( )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
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
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
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
(1)C (2)B (3)C [第(1)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第(2)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读图可知,20°N大洋东部受寒流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科学家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在年底达到顶峰,同时可能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幅在2021年创下新纪录,所以说自然灾难的影响可能会更强地爆发出来。根据科学报告的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给太平洋周边国家——从秘鲁到印度尼西亚乃至澳大利亚带来灾难性强降水和长期干旱,届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的海面温度将大大高于正常水平。
问题1
(区域认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在哪个海区?
[提示] 赤道东、中太平洋海区。
问题2 (综合思维)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信风持续减弱会形成厄尔尼诺现象,信风持续加强会导致拉尼娜现象。
问题3 (区域认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导致东西太平洋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 天气、气候、生物分布等。
[归纳提升]
表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影响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强
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温度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增高
太平洋西岸增高,东岸降低
天气、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生物
太平洋东岸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2.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第(1)~(2)题。
(1)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①使其所在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1)B (2)B [第(1)题,“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向其附近海域大气输送了大量热量,使气温升高,并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但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第(2)题,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海水被稀释,海水盐度变低;而蒸发旺盛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则会升高。潮汐是因天体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洋流不一定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
题组1 海—气相互作用
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B [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但这不是信风形成的原因。]
题组2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冬季(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
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
3.图中①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
2.A 3.B [第2题,6个月后为7月,是夏季,海洋温度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第3题,②处为赤道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较②处低,热交换②处更活跃。]
近年来,每隔几年的圣诞前后,常有太平洋赤道逆流南下,迫使南太平洋秘鲁寒流转向甚至消失,此温暖的海水“杀死”了秘鲁附近海域的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据此回答4~5题。
4.(生活中的地理)材料中鱼群被大量“杀死”的原因是( )
A.南下热水有毒
B.南下的热水致使上升补偿流消失,引起该海域浮游生物大批死亡
C.南下热水导致该海域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D.热带肉食性鱼类随赤道逆流南下
5.(生活中的地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主要有( )
①澳大利亚降水量增加 ②秘鲁沿岸降水量减少 ③使大洋西岸向大气中输送的水分减少 ④使大洋东岸向大气中输送的水分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B 5.C [第4题,“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赤道逆流增强南下,南下的热水致使上升补偿流消失,引起该海域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从而使秘鲁渔业遭受严重损失。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沿岸水温升高,向大气中输送的水分多,降水量增加;使大洋西岸水温降低,向大气中输送的水分减少,降水量减少,形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教材P103探索
偏东信风持续减弱。
教材P104思考(略)
教材P106活动
使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气温升高,尤其是冬季;温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多。
教材P110思考
偏东信风弱,导致西太平洋水温降低,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减弱,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呈现“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征。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教材P112~113作业题
1.略。
2.(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东南信风迎风坡的影响,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海洋输送热量给大气,形成大气的运动,形成风,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洋流。
3.南极环流分布于南纬35°~65°之间,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传输与交换,缩小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