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 时]:第33课时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四)——语言风格的体会
[复习目标]:
1、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2、培养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的能力。
3、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
[金点巧指]: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中考常见的题型为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各具特色,所以,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常见题型。
在近几年议论文阅读题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伸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中考例析]: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惊人。
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全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第二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彼”指的是 。
(2)第二段中加点的“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析] 第(1)题,答这种类型的题要注意前后关照,一般是承前指代,找到相关原话回答即可。第(2)题,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阅读时要应十分注意这一点。开放性试题在近几年议论文阅读中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①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②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③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④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⑤联想想象型。
[答案] (1)美貌 其他方面的才能 (2)不能。“全”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这话”既有正确的地方,也有不对之处,避免了绝对,显得客观严密。
[目标测评]:
一、人生的标点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完成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③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展创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的一颗包容万物的爱心。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找“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把贝壳留给了沙漠; , , 。
⑧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⑨我相信,我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1、从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标点”为题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它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我的理解:
3、依照文中划横线句,用“曾经的历程就像……虽……但”的句式仿写。
我的仿句:
4、品析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内涵。
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
我的品析:
5、请发挥想象,人觉得人生还会是什么标点?说说理由。
我的想象:
二、习惯成自然(安徽省课改区)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6.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7.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4分)
8.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 请说说理由。 (4分)
9.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