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 时]:第34课时
[复习内容]:议论文综合练习(五)
(一)假如你不是天才(兰州)
①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会经常听到和见到天才、成功者和幸运者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②活,当然还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那么你将怎样胜出呢?
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都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④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60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不下。于是翻然悔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⑤他最后一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去捡破烂。捡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捡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包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
⑥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学,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行的投资。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会。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相反,“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到干好活的乐趣,就会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⑦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对老板有更大的好处,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⑧不敬业只“敬钱”,“钱”也难以惠顾你,因为“钱”要依附于“业”,“业”不强何以生“钱”?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骨血: (2)口碑:
2、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3、结合文意,回答问题。
(1)敬业者的“学习机会”指的是什么?
(2)现代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
(3)为什么说“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
(4)最后两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二)成功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 + = 成功
2、本文开头通过 ,引出“ ”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4、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
5、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
(三)网络语言应慎用
①有关网络用语对学生的影响,近年不断被老师和家长提起。像“很OLD”(表示老土)、“886”(再见)、“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她)、“GG”(哥哥)、“MM”(妹妹)等用语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媒体上有关网络用语的影响不断被提起,而有些媒体上也出现网络语言。
②网络语言,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属于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不同,它是特定社会群体约定俗成、自我确认、互相认同的标志,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这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写成的网语,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
③但是,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使用者的日渐增多,网络语言必然要由在特定群体中的小范围流行,进入社会共同体共同使用的语言之中。当众多网友在报纸杂志作文书信中使用这种语言的时候,它就会进入我们的全民语言,成为汉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有人因此认为,这种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就像上世纪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一样给汉语言文学带来巨变。
④但是,网络语言影响的是利还是弊需要全面分析。a. 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必然大量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许多形象生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会丰富汉语词汇。但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络语言对在校学生使用汉字的影响。学生因为上网人数众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影响的孩子们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
⑤汉字的形成至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每个字都形成特定的本义和引申义,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系统是中华民族最为成功的文明创举,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相反,那些数字、字母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要么没有确切的含意,要么属于临时假借,大量运用这些符号,使这些简便符号不能承受大量的重载,必将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给语言文字作为交际的工具带来妨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b.如果这样的书写模式因为使用者众多而进入全民语言,成为全民语言的一部分,必将对汉语言文字整个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造成损害,进而损害民族文化。
⑥因此,作为社会方言的网络语言尽管可以存在,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就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要进入大众语言环境,应持谨慎态度。正规的出版物应该力求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尤其在书写形式上应拒绝随意网络化,而网络语言尤其书写形式如果要进入共同体语言文字,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这种筛选既需要专家学者的甄别把关,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和淘汰。
1、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紊乱( ) (2)甄别( )
2、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结合文章第②段,说说你的理解。
3、作读书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一画线句(标有序号)作批注。
示例:随着网络覆盖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使用者的日益增多,网络语言必然要由在特定群体中的小范围流行,进入社会共同体共同使用的语言之中。——[批注]新现象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
选句( )
[批注]
4、第④段中“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中的“情有独钟”的意思是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请结合上文的阅读,就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我们最近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接受采访的100名网友中,近一半表示网络语言与平时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差别不大,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差别在于生活中的人听不懂而已。但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都认为网络语言使用很方便,并常挂在嘴边。
材料二:一位学生家长抱怨,有时孩子蹦出一句令人听不懂的话,问小孩什么意思,小孩说是网上聊天说的话。她不无担忧地说,现在孩子回家就上网,和父母说话的时间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却时不时说两句听不懂的话,沟通越来越难了……
材料三: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朱冬亮认为,这些年轻人使用的是一种网络简约化交流方式,网络语言是一群体的特定语言和代码,对他们来说很时髦,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出的一代人的叛逆情绪,对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学习有一定影响。
6、作者为什么说“网络语言应慎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