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8 21:44:17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区域认知)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物理风化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
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图表点拨] 教材第37页图2-38,该图展示出生物风化作用。
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
作用地区
形成地貌
侵蚀切割作用
构造抬升区
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
沉积作用
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水蚀作用
类型
含义
对地貌的影响
下切侵蚀
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
溯源侵蚀
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侧向侵蚀
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同时,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
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3.沉积作用
(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图表点拨] 教材第40页图2-43,该图展示出:
(1)流速很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2)随着流速减小,发生沉积。(3)沉积物颗粒粒径的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
 
[特别提醒] (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
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
(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形冰川谷
[提示] (1)× 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 “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3)× 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材料 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问题1 (综合思维)写出图A、B、C、F的地貌名称。
提示:图A——冲积扇,图B——三角洲,图C——沙丘,图F——风蚀蘑菇。
问题2 (综合思维)说出图中地貌的成因。
提示:图A、B——流水堆积作用,图C——风力堆积作用,图D——冰川侵蚀作用,图E——流水侵蚀作用,图F——风力侵蚀作用。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流水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临近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1.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1)C (2)B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 (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C (2)B [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综合思维:认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由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等地貌组合。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份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素养立意] 该题组通过分析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及其分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题组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的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甲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乙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形成图甲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2.形成图乙岩石球状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火山活动
D.风力侵蚀作用
1.B 2.A [第1题,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图示山体陡峭,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在风力、流水等外力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被剥离,形成球状形态。]
(生活中的地理)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回答3~4题。
3.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
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
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长江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4.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3.D 4.B [第3题,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教材P38活动
1.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甚至可能为零。
教材P41-42活动
1.(1)恶沟源头较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切断了原来的分水岭,进而袭夺了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恶沟袭夺后,导致该段河谷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径流量很小。水流细小,搬运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在此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2.(1)物质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和胶体物质。
(2)动力条件:①河流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教材P43活动
1.(1)①黄土物质的颗粒细小,适宜风力搬运。
②黄土富含CaCO3,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似,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③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物理风化强,风力大,搬运能力强。
④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⑤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2)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墚,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墚,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黄土塬演化成黄土墚,黄土墚演化成黄土峁,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峁将演变成黄土柱。
(3)略。
2.(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C、B、A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堆积—断层—地震C—堆积—断层—地震B—堆积—断层—地震A—堆积。
3.(1)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宝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从而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枯水季节水位较低,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则大部分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2)宝瓶口位于弯曲河段凹岸中部,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入口处窄而深,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内江的凸岸,有宽而浅的飞沙堰。夏季岷江含沙量大,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底层水流流向凹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积,而随洪水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少。
4.(1)澳大利亚波浪岩:形似一片席卷而来的洪涛巨浪,色调会随着阳光的照射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波浪岩在27亿年前是一块被埋在地下的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质变化中,水分慢慢渗透到岩石中,并不断受到化学物质侵蚀。后来暴露到地面,又被风雨冲刷,形成一条条有规则的各色条纹。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美国波浪谷:其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是一个由五彩缤纷的奇石组成的风景区。其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形成的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
(2)略。
12课时分层作业(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1.下列地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  )
①风蚀蘑菇 ②安第斯山脉 ③河口三角洲 ④东非大裂谷 ⑤冲积扇 ⑥海沟 ⑦岛弧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⑥⑦
D.①③⑤
D [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均属外力作用。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所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所形成的,海沟和岛弧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所形成的,均属内力作用。]
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意图,回答2~3题。
2.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3.下列岩石的成因与图中机理相同的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2.B 3.B [第2题,根据图示①②为风化、侵蚀两种作用,两种作用可相互促进;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第3题,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其成因是冷却凝固作用,石灰岩是堆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4.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A [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属于生物风化;暴雨形成的冲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区的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读冰劈作用示意图,完成5~6题。
5.冰劈作用属于(  )
A.内力作用
B.板块扩张运动
C.化学风化作用
D.物理风化作用
6.下列地区中,冰劈作用较明显的是(  )
A.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地区
B.中纬度低山丘陵地区
C.低纬度降水丰富地区
D.昼夜温差较小的热带地区
5.D 6.A [第5题,风化作用是指使地表岩石受到破坏的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会破坏岩石,因此冰劈作用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第6题,冰劈作用主要分布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地区,其中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冰劈作用明显。]
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7~8题。
7.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风化作用
8.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7.C 8.A [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当沙子沿书本中缝滑落到桌子上时,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成扇形,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第8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9.D 10.B [第9题,依据概念可知,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即其发育地区为海、湖岸附近高差大的地区,可知其不一定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一定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故③正确,①错误。第10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11.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在上面栽植草木等植被。完成后,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拔除草木,恢复沙土,再做一遍。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由大小不均的沙粒组成的沙堆,并覆以植被,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去除植被,恢复沙堆,再做一遍。
(1)请你协助该小组,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被拔除后,上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4)植被破坏后,外力侵蚀的强度有何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植被对外力作用的影响。斜土坡上浇注水流,会引起流水侵蚀,坡面出现沟壑;植被越少,侵蚀作用越明显,沟壑越深。风吹沙土堆,会出现沙土被吹散、随风扬动的现象;且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就越大;植被越少,同样风力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地表形态的变化越明显;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沙粒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答案] (1)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 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更为明显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就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4)植被破坏后,同样强度的外力作用,侵蚀会加强。这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植被,不能滥垦、滥伐、滥牧、破坏植被。
下图示意长江裕溪口—曹姑洲—四褐山河床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曹姑洲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侵蚀
C.冰碛物堆积
D.流水沉积
13.图中右汊航道较深的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影响,流水侵蚀作用强
B.断层发育,河流下切侵蚀剧烈
C.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
D.背斜发育,促使河谷形成
12.D 13.A [第12题,地壳抬升一般形成山地等地势较高的地形;冰碛物堆积形成地貌一般位于纬度较高的陆地表面;由图可知曹姑洲为长江中的沙洲,主要由砂土、砂粘土组成,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故选项D正确。第13题,图中显示该区域没有断层发育、背斜发育,故排除选项B、D;由于右汊航道明显深于左汊航道,根据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可知,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长江流向是自西向东,河道右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故选项A正确。]
心滩坝是在河流中下游河段常见的地貌,下图为某河流心滩坝地貌演化模式图,图中a、b、c表示不同发育阶段。据了解,该地貌与河流底部的河床形态有关。据图,完成14~15题。
14.该河流地貌a阶段主要形成于(  )
A.河床凸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
B.河床凸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
C.河床凹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
D.河床凹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
15.在由a—c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河流地貌(  )
A.数量明显减少
B.位置不发生改变
C.出现新的水道
D.不发生侵蚀作用
14.B 15.C [该题组易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心滩坝的成因及发育过程。第14题,图示a阶段,是河流心滩坝形成初期,心滩坝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且心滩坝形成与河床形态有关。河床凸起阻挡河流,使流速减慢,形成心滩坝。第15题,心滩坝发育的三个阶段,最终数量没有明显变化,排除A;心滩坝的整体位置向下游移动了,排除B;心滩坝的移动意味着既有侵蚀作用又有堆积作用,排除D;在第一个大的心滩坝中,出现了新的辫状水道,故答案为C。]
16.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 第(1)题,AB河段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容易遭受侵蚀,又位于河流上游,水流急,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强,河道较深。第(2)题,CD河段地形平坦,河道曲折,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第(3)题,EF河段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
[答案] (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
7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1.A 2.C [第1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3~4题。
甲      乙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3.B 4.A [第3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4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6.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5.B 6.B [第5题,由图中提供的岩层的弯曲状况信息可判断,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故为背斜构造。第6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并根据气、油、水的比重判断由上到下①②③依次为气、油、水。]
读下图,回答7~8题。
图1
图2
7.图1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2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2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7.B 8.D [第7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根据图2所示,岩层向两侧运动,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①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A选项错误;②处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故B选项正确;③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故C选项错误;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D选项错误。第8题,据图2可知,图示岩层向两侧运动,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或者海洋;消亡边界形成海沟、岛弧或者褶皱山脉,故D选项正确。]
(易错题)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9~10题。
9.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
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10.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B 10.B [本题组易错的原因是不会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断层及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第9题,分析如下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画圈处河道都发生了90°转折,且三处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可判断出此处为断层,东北—西南走向。第10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中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11.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
(2)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________岩。
(3)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题,据岩层的新老顺序,B处两翼岩层新,中间岩层老,是背斜构造。第(2)题,图中斜线区域位于岩浆岩顶部,岩浆活动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第(3)题,A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B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
[答案] (1)背斜
(2)变质(大理)
(3)B处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13题。
地点



数据(米)
500/300
300/50
500/300
12.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13.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
C.修建一条南北向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
D.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12.B 13.A [第12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表明该地质构造为背斜。第13题,从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为背斜构造,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水平挤压所形成的,其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为背斜,适宜修建隧道;甲、丙分别位于背斜的东西两翼,两处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两处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该处地质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C.下沉沉积—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15.下列关于此地开发建设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岩层修建隧道
14.D 15.A [第14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最初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这是由于地壳下沉,长期接受沉积作用形成的;紧接着沉积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即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之后,褶皱中有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在岩浆岩形成之后;上覆岩层凹凸不平,整体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抬升过程中;岩层最上部又有沉积岩覆盖,说明岩层继续下沉接受新的沉积,故选D。第15题,由于有断层存在,断层处岩石破碎,有利于修建采石厂,但并不利于修路、修隧道;褶皱内只是有可能存在油气,并不是一定有。]
16.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别左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原因。
甲地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
乙地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
(2)请在右图中画出断层面两侧岩块的位移方向。
(3)右图中容易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4)华山西峰和图中数字________所代表的地质构造相同。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甲处地形为谷地,乙处为山岭。第(2)题,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第(3)题,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第(4)题,华山属于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
[答案] (1)背斜 中间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谷 向斜 中间岩层向下弯曲 向斜山
(2)画图略。(沿断层面看,内侧的两个箭头向下,外侧的两个箭头向上。)
(3)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
(4)①
6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矿物
②岩浆
③褶皱
④背斜
⑤地堑
⑥风化作用
⑦交通线路分布
[学思心得]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冰斗、角峰示意图 冰碛丘陵景观图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风蚀蘑菇    流动沙丘
3.外力作用的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1.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河(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可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第(2)题,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道变窄,C中因果关系倒置,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的判读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及技术要求示意图
交通线路的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具体分析如下:
影响因素
影响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
000)。读图,完成(1)~(3)题。
(1)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2)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甲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C (2)D (3)B [第(1)题,由图可知,c线路基本与等高线平行且线路较短,工程量较小,是最合理的选择。第(2)题,图中铁路穿越城区,对城区环境造成污染;与等高线近乎垂直,工程量大,明显不合理。第(3)题,②处地形平坦,且有一海湾,距城市较近,筑港条件最好。]
3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  )
(2)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 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2)×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络状分布。
(3)× 陡坡开荒往往带来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
(4)×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5)D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 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 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问题2 (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
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比较少。
[归纳提升] 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呈狭长的条带状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拓展延伸] 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具体如下表:
地区
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M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
A.团块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临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材料 盘山公路景观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方式的原因。
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问题3 (综合思维)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归纳提升]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拓展延伸]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如图所示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植被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2)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1)D (2)B [第(1)题,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故选项D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故选项B正确。]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材料一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20世纪50年代伐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20年的时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问题1 (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提示:洪涝灾害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下游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加重等。
[归纳提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合理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这样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题组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A 2.C [第1题,a处与b、c、d处相比地形更开阔平坦,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形开阔平坦,在河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城市。]
题组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生产中的地理)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下图,回答3~4题。
3.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4.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3.C 4.B [第3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4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教材P46-47活动
1.(1)图2—52为山区的聚落,图2—53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1)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2)条件: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河流上游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教材P49活动
1.(1)第三级阶梯上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大,故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随着海拔逐渐升高,人口密度不断减小,交通线路密度也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路稀疏。
2.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教材P51-52活动
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因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沿河谷呈东西走向。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教材P53活动
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直接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1)主要是由于不断开挖水下浅滩,浅滩变深,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造成波浪、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加强,海岸侵蚀速度急剧加快。
(2)认同。有时对地表形态微小的改变,会破坏原来的平衡,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材料中蓬莱西村所经历的灾害就是例证。
(3)①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例如,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填海造路、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②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例如,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1课时分层作业(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天然气、石英等。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事物名称按其形成及相互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床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A.②—⑤—①—④
B.②—④—⑥—①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2.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一定不同
②常见的造岩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等
③所有矿物都为固体
④在目前所知的矿物中,金刚石硬度最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C 2.C [第1题,明确相关概念即可回答该题。第2题,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有可能相同,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矿物,但它们的化学成分相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并不都是固体,例如,天然气为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为液态矿物。]
地壳中的矿物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能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4.下列岩石中,其“前身”是页岩的是(  )
A.石英岩
B.板岩
C.大理岩
D.片麻岩
3.D 4.B [第3题,一般来说,形成越早的沉积岩埋藏越深,位于下层,且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因此沉积岩可以反映岩层形成的时间和环境。第4题,由页岩变质而形成的是板岩,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下图中图a为太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夫妻峰”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图a      图b
5.形成“夫妻峰”景观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B.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剥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D.地壳抬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5.B 6.A [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浆,“夫妻峰”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第6题,形成该景观的岩石属于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后冷却凝固而成,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夫妻峰”地貌景观。]
河南省的碴岈山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区。读碴岈山“石猴”景观图(左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右图),回答7~8题。
7.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活动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
④固结成岩
⑤风化、剥蚀作用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7.B 8.A [第7题,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花岗岩是侵入岩,图中②是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岩。第8题,该地貌是花岗岩地貌,花岗岩是侵入岩,因此有岩浆活动;侵入岩出露于地表应有地壳的上升运动;形成“石猴”是外力风化、剥蚀作用。]
橘子洲为湘江中游的沉积沙洲,在其洲头矗立着青年毛泽东的雕像(图1),该雕像全部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冷却凝固作用
B.风化、剥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10.按岩石成因分类,花岗岩属于图2中的(  )
A.Ⅰ类岩石
B.Ⅱ类岩石
C.Ⅲ类岩石
D.Ⅳ类岩石
9.C 10.A [第9题,从题干材料知,橘子洲是由泥沙沉积而形成。第10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从图2可看出,Ⅰ类岩石是由岩浆侵入而形成。]
1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
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房屋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解析] 图中甲是岩浆岩,乙是变质岩,①②③④表示的地质作用依次是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岩浆岩 变质岩
(2)①③④ ②
(3)③ ②
(4)花岗岩、大理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13题。
12.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13.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12.D 13.A [第12题,昆仑玉和大理岩都是变质岩,都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即箭头⑤所示。第13题,外力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
1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
A.
B.
C.
D.
D [岩浆经过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都可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都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重熔再生成新的岩浆。]
15.(易错题)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岩浆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判定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岩浆岩1、沉积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岩浆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1
D [该题易错是由于不会观察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上层新、下层老,沉积岩2和3,岩石破碎,比岩浆岩1老。岩浆岩2比岩浆岩1更完整,形成较晚,沉积岩1形成火山后,岩石最完整,形成最晚。]
16.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①图中的岩石是________岩,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
(2)纯白而致密的大理石又称汉白玉。泰姬陵就是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汉白玉按成因属________岩,它是在________条件下,由________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
________和装饰材料。
(3)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同学带回了不少五大连池中的岩石,这些岩石大部分都有气孔构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4)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______岩(成因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的_____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该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大,易辨认,常见的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三种)
[解析] 第(1)题,图中的岩石为石灰岩,其主要成分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第(2)题,图中汉白玉是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第(3)题,图中的五大连池是岩浆穿过沉积岩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口,因而其中的岩石为喷出岩(玄武岩等);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其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散发,而形成了气孔构造。第(4)题,图中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而为沉积岩。第(5)题,图中的岩石多为球形巨石,岩体为一整体,判断为花岗岩;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答案] (1)石灰 CaCO3 烧制石灰
(2)变质
 高温高压 石灰 建筑
(3)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散发,便冷凝形成了气孔。
(4)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5)花岗(侵入)石英 长石 云母(任答三种即可)
1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我国某村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M地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湖泊
2.图中所示地区的村落分布特点是(  )
A.顺应地势,呈团聚型分布
B.环绕湖泊,呈多边形状分布
C.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D.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1.B 2.D [第1题,M地村落位于山谷地带,受地形影响。第2题,图中聚落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适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3.C 4.A [第3题,南方地区为了适应降水量较大的气候,房屋顶部为坡状尖顶以利于排水。第4题,根据夏季风向,可判定该聚落建在丘陵南坡、迎风地带,多地形雨。]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完成5~6题。
5.图中干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6.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优势体现在(  )
A.线路比较短,工程量较小
B.坡度较平缓,地质灾害少
C.修建桥梁少,占用耕地少
D.居民点较多,社会效益大
5.A 6.C [第5题,判断河流的流向有两个方法:一是可以根据干支流的夹角为锐角判断,支流应汇入干流后一起向下游流。二是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该地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故河流为从西南流向东北。第6题,A线和B线的线路长短相差不大;两线基本上都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坡度都较缓;图中居民点未体现出来;A线跨越的河流多,且经过了稻田地。]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据此,完成7~8题。
7.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经济因素
7.C 8.D [第7题,据图可知,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③最合适。第8题,一般来讲,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首要因素应为经济因素。]
读某岛屿图,回答9~10题。
9.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10.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9.B 10.D [第9题,从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分析,该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状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第10题,没按虚线修建铁路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处地势较低,可以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
11.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图中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图中的图例进行判读,找出A、B、C、D四地之间的地形特征,然后结合地形、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1)题,早期形成城市主要靠自然条件(地形、河流),A地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其他城市则没有这种条件。第(2)题,以图中可见
B、D之间有山脉。第(3)题,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河流。
[答案] (1)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 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城镇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13.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12.C 13.A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城镇位于小盆地内部,四周山脉的阻挡制约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线路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②、③、④线路都要穿过山地,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设计时速200
km/h,全线桥隧比[(桥梁里程+隧道里程)/总里程]86.05%,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2018年2月竣工;京沪高铁设计时速250~300
km/h,全线桥隧比87.7%,已通车。据此完成14~15题。
14.成兰铁路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这样布局(  )
①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 ②利于修建水陆交通枢纽
③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 ④地形较平坦,造价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易错题)下列关于两条铁路桥隧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速度
B.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河流
C.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地形
D.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生物
14.B 15.C [第14题,两条交通线平行走过,因此不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排除①;在成都市和兰州市之间没有可供通航的大河,排除②;铁路、公路距离靠近,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③正确;材料中二者“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说明,在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利用了在以前成兰公路建设过程中改造的地形,利于减轻工程造价,④正确。故B正确。第15题,本题易错是由于对不同地区桥隧比的影响因素不能正确认识。京沪高铁穿过地形区主要为平原,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以桥代路,因此桥梁比高;成兰高铁穿过地形区从海拔500
m的成都平原上升到海拔3
400
m的青藏高原东缘,沿线地势起伏大,修建隧道多。]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属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应为(  )
A.240~250
m
B.250~260
m
C.260~270
m
D.270~280
m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形区属江南丘陵,根据选线原则即选建在起伏最小的250~260
m之间平坦地区。第(2)题,从图中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第(3)题,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背斜顶部遭侵蚀,剩余部分为拱形结构较稳固。
[答案] (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 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1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实践力)2.据图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并说明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综合思维)3.据图说出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②如图中b、c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叫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向斜。在地形上,A处成为谷地、B处成为山岭的情况称为地形倒置。
②断层:图中C处地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形成断块山;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含义: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
2.类型
(1)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
(3)断裂构造就是断层构造。
(  )
(4)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  )
(5)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3)× 断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而断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有明显的位移。所以断裂不一定是断层,而断层属于断裂。
(4)×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5)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材料 近年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冰岛主要火山与冰原分布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试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冰岛多火山喷发的原因。
提示:冰岛处在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问题2 (区域认知)试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大西洋、地中海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归纳提升]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1.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1)D (2)A (3)B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故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就是非洲。第(3)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 
华山
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问题1 (综合思维)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
提示: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二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
提示: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二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问题3 (综合思维)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此地质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
提示:断层构造。还能形成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2.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2)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1)D (2)B [第(1)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第(2)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
地理实践力: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故其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下图)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而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故断层处常为泉水、湖泊分布地,有河谷发育。可见,断层面底部,水土条件较好,植被则比较茂盛,这是找水的良好标志。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如修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水汇集区,隧道可能演变为水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构造能储水;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
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
矿难瓦斯藏背斜,透水事故在向斜。
(1)为什么“背斜找油气,向斜找水”?
(2)上图中甲、乙、丙、丁各点有泉水出露的可能是哪一点?在a、b两处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是哪一处?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哪一处?
[答案] (1)背斜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天然气密度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最大,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富集,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2)甲、乙、丙、丁四处,丁处为断层,最可能有泉水出露。a处为背斜构造,易发生瓦斯气体聚集,导致爆炸事故;b处为向斜构造,易汇聚地下水,导致透水事故。
[素养立意] 该题通过考查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素养。
题组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2.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1.C 2.C 3.A [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一个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题组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生活、生产中的地理)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4~5题。
4.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会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C 5.A [第4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第5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为背斜构造。]
教材P34活动
1.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海沟;欧亚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从而形成了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教材P35活动
1.(1)略。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首先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岩石向上隆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质地疏松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背斜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易堆积成山地。
2.(1)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体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3)断层线上经构造运动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沟谷、河谷。
教材P36活动
1.上述地区都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
2.(1)活火山: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日本富士山、我国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等。(2)死火山:如非洲东部乞力马扎罗山、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等。(3)休眠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等。
3.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3部分组成。火山地貌在形态上呈锥状,顶部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12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观察、识别、描述常见矿物和岩石。(地理实践力)2.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综合思维)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理实践力)4.说出岩石与人类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特征: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2.岩石
(1)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分布及特点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形成
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被破坏,破坏产物经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由学或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十分广泛;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1)沉积岩是松散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变成的。
(2)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沉积岩的“原料”。
(3)变质岩的“前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从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3)地理意义
①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
②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  )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热。
(  )
(3)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  )
(4)变质岩是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
(  )
(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
A.外地核
B.岩石圈上部
C.地壳下部
D.软流层
[提示] (1)× 沉积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球内部的放射热,一方面是太阳能。
(3)×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4)× 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变质岩。
(5)D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材料 下图为山东省济南市某学校在野外地质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
图1       图2
问题1 (综合思维)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提示:矿物。图1属于沉积岩,该岩层是一层层分布的,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图2属于岩浆岩(玄武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问题2 (综合思维)请分析两图所示岩石的成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1所示岩石是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图2所示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气压降低,岩浆迅速冷凝,导致岩浆中的气体挥发形成的。
[归纳提升] 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理构造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1.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
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据此回答(1)~(2)题。
(1)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是(  )
A.长石、石英、方解石
B.长石、石英、云母
C.云母、辉石、石英
D.长石、云母、辉石
(2)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砾岩、大理岩
B.页岩、石灰岩
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
(1)B (2)B [第(1)题,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是长石、石英角闪石和云母等。第(2)题,石灰岩、页岩均为沉积岩,有可能找到化石。A项中大理岩为变质岩,C项中玄武岩为岩浆岩,D项中石英岩为变质岩,花岗岩为岩浆岩。]
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材料 据报道,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古植物化石,初步推断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现已灭绝。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问题1 (综合思维)你能推断出形成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提示:沉积岩。
问题2 (综合思维)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归纳提升]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岩石圈的岩石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任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三个突破口
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作用都可以变成岩浆。
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以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
①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
②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
2.我国某登山小组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分别发现了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峰地区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下图中的(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有关甲岩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岩石是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
B.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C.常蕴含有色金属
D.一般来说,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1)A (2)C [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珠峰地区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等,但是不能推断出有火山喷发(⑤)。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岩石属于沉积岩,而有色金属多分布在岩浆岩中。]
地理实践力:观察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1)一般情况下,岩石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后形成。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性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②。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岩层A、B、C、D按由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A.A、B、C、D
B.A、C、B、D
C.A、C、D、B
D.A、D、C、B
(2)下列关于图中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层含有珊瑚化石,E处岩石可能是大理岩
B.B处岩石中发现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C.C岩层主要受外力作用形成,A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
D.A、B、C、D各处的岩石中都有可能发现化石
(1)B (2)A [第(1)题,从图示内容看,A、C属于成层分布的岩层,有层理构造,可推断为沉积岩,其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并且A层在下,C层在上,这说明A层形成年代早于C层;B层穿透了A、C两层,且没有层理构造,可推断B层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岩浆岩,其形成年代晚于A、C层;D层为上覆岩层,与B层成垂直接触,可判断其形成年代晚于B层。第(2)题,从图示内容看,A、C、D岩层是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若A层含有珊瑚化石,可能为石灰岩,E处是A岩层的变质岩,可能为大理岩。B岩层是岩浆岩,未喷出地表,所以是花岗岩。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
[素养立意] 该题通过图示观察判读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题组1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在野外鉴别常见矿物的简易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和简单工具识别矿物的下列哪些特征
(  )
①透明度 ②化学成分 ③光泽 ④颜色 ⑤晶体形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C [在野外鉴别矿物,不仅要看颜色、光泽、透明度、晶体形状,还应结合简易工具如小刀等大致确定矿物硬度。化学成分用肉眼和简单工具不易得出。]
(生活中的地理)某校学生到野外郊游,发现此地的人利用当地的石灰岩建了一座水泥厂。据此,完成2~3题。
2.石灰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
3.该地岩石具有的特点是(  )
A.具有片理构造
B.有流纹或气孔
C.具有层理构造,有可能找到化石
D.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
2.B 3.C [第2题,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3题,片理构造指变质岩;气孔构造指喷出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石英、长石和云母是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题组2 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读喜马拉雅山某处石块照片(图甲)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完成4~5题。
图甲 海螺化石
图乙
4.图甲中石块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型岩浆岩
D.喷出型岩浆岩
5.图乙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⑦⑧
4.B 5.D [第4题,沉积岩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含有化石,一个是具有层理构造。图甲石块中有海螺化石,为沉积岩。第5题,岩浆不能直接转化为变质岩,箭头⑦错误;岩浆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箭头⑧错误。]
教材P23活动
1.(1)指甲能划动的为石膏;指甲划不动但曲别针能滑动的是方解石;曲别针划不动的是石英。
(2)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区分,方解石能刻动石膏而刻不动石英。
(3)不透明的是石膏,透明、呈六棱柱状的是石英,透明、呈斜方六面体的是方解石。
2.如下表所示
观察颜色
对磁铁的反应
磁铁矿
铁黑色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
钢灰色或暗红色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引
3.(1)用小刀进行刻画,最易刻画的是自然金;不能刻画的是黄铁矿;易刻画的是黄铜矿。(2)条痕金黄色的是自然金。(3)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区分,黄铜矿能刻动自然金而刻不动黄铁矿。
教材P26-27活动
1.(1)结构致密,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表面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耐久性强,但耐火性差。(2)呈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其颗粒均匀细密,间隙小,吸水率不高,有良好的抗冻性能。(3)硬度高。(4)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分布也比较广泛,开采方便,易出大料,并且其节理发育有规律,有利于开采形状规则的石料。(5)花岗岩成荒率高,能进行各种加工,板材可拼性良好。(6)不易风化,能用做户外装饰用石。花岗岩的质地纹路均匀,色彩相对变化不大,适合大面积的使用。
2.(1)“老石片儿”是由原有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2)“老石片儿”的波纹是由于大理石中含有不同杂质而呈现出来的。大理石是变质岩,不含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1)岩石的主要类型是页岩。其主要特征为致密而不透水,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2)因为页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3)页岩致密而不透水,所以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页岩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
教材P29-30活动
1.(1)①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②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必须经过埋藏及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形成的条件:原先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和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④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b.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c.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2)①如图。(注意:该图中“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位置可以互换,互换后B与C的相应内容也应该互换)
②A.冷凝
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③略
2.(1)②④⑤①③
(2)变质岩。 早期,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质大理岩,后来,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后变质形成和田玉石。由于和田玉石与白云质大理岩的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及变质环境不同,所以二者的矿物成分不同。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