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 教材内容和说明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是教材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的最后一个专题,教材主要通过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和热岛、雨岛效应等几个典型案例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其中的全球变暖问题乃是当今世界的热点。
2、地位和作用
本专题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唤起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忧患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全球观。
二、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
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一些机会,让他们看看、议议、做做、谈谈,让一些知识传授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组织学生通过推理和发散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发现问题能力。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6岁左右,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绝大多数同学的生活方式并不环保,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想保护环境,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或者今天做明天忘,根据一项教育调研报告表明:学生有知识不行动,缺乏好习惯、缺乏战胜坏习惯的勇气和毅力。很多学生都有灵光乍现的顿悟经历,但是过后就会依然故我。而本专题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合理节能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地球上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知道它们形成的原因、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可采取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会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后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辨证的思维习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会合作学习。
通过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问题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地球未来的情感。
学会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难点:在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强烈的环保意识,促进合理节能生活方式的养成。
五、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探讨
学法:联系生活体验式学习、网络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法、小组协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自制网页
六、教学安排
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将采用一些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点拨、归纳等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等内容则由教师提供网页,学生选取内容,制作地理课件,并在课上汇报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为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近期新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关注本专题内容。 1.戈尔和IPCC获诺贝尔和平奖
2.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南极大陆
3.西北航道的开通
4.巴厘岛路线图的通过 创设情景,提出疑问,强调事实,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地理事项的关注。
二、认识全球变暖事实 通过图表阅读、数据分析,认识全球变暖这一不争的事实。 1.全球气温变化
2.我国气温变化
3.上海夏季高温 充分认识全球变暖事实。
三、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 通过图表的理解与判读,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利用表中相关资料和已有知识,解释温室效应、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 全球燃料排放CO2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 ;
主要温室气体(表);
温室效应示意(图) 通过图表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四、探究全球变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引发哪些负面影响?
2.气候变暖的结果一定是负面的吗?有没有可能出现正面的影响呢?
3.小组讨论并完成“预测温室效应对部分地区造成的影响(表)” 出示地图:
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
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五、探究减小和适应全球变暖的对策 1.了解 《京都议定书》;
2.了解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目标;
3.学生完成碳排放测试题 1.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图);
2.《京都议定书》摘要(文);
3.碳排放测试题 认识全球变暖,人人买单。节能减排,从我做起。
六、小结 1.学生借板书梳理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后果和一般应对措施;
2.教师强调每个地球人应肩负的责任。 屏幕显示:板书提纲 人类既是气候变暖的参与者,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七、设计方案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要求学生从实际情况考虑,设计一个能够在校园里进行的绿色行动方案。 与“校园气候酷派”活动接轨。 将环保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实际行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观念,再到行动中去。
第二课时
一、通过学习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节,讨论并小结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后,学以致用。
二、在掌握了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后,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进行自主探究,探究结果以课件(ppt、flash、网页等)的形式向大家汇报交流。要求每组学生分工明确,共同合作完成。教师提供相关网页,方便学生查找资料。
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在E-learning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本课题适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关于大气环境问题的内容非常广泛,由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课时
1、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2、学生当场对其课件提出问题和看法。由各小组和老师共同打分。
展示小组: 评分人
内容20 技术30 表达20 总分
完整 科学性 布局 色彩 特效 条理性 互动
评价
3、展示结束后,各小组自评。
4、老师对课堂内容和演示情况做出总结。
5、整理好评分表后,把其他小组及老师的评价意见反馈给学生。
6、修改完善后好的作品挂在学校的网页上。
老师的作用:
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唯一来源,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应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处于教学活动的制高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突然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信息的把关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跑题或者陷入大量重复的信息中无法自拔,过多的冗余往往造成学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明确了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点后,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控制,比如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对学生作品的反馈等等。
学生的地位: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能激起学生交流的、互动的学习条件,学生处于具体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收集资料。但不是简单的汇笼,是有目的,有条件的整合资料并制作成自己的东西,提出自己的观点,是DIY的体现。这是当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体现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由于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协作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便有了学习伙伴的设计。“个性”并不是“个人主义”,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
作品的展示也是体现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唱主角,从思路的整理到口头的表达是种锻炼和能力的培养。
评价:
包括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自评、互评),学会评价,学会尊重他人。
整个教学设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伸展拳脚的舞台,能体现当代中学生的特色,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通过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形式多样的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从认识到观念再到行动中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