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8 17: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对于铸刑书得到子产的支持,说明传统利用礼乐制度管理国家的模式发生变化,B正确;礼乐文化秩序并没有遭到破坏,A错误;材料中铸刑书并不能说治国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主,C错误;贵族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3.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
5.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该如何裁决甲呢?董仲舒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
A.儒生干政
B.儒家约束皇权
C.儒术独尊
D.儒学影响司法
【答案】D
【解析】材料案例判决中,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是人之常情,并未违背人伦,因此释放了甲,说明儒学影响司法审判,D正确;董仲舒对司法案例进行解读判决并不等于干政,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律十八种》包含了各个方面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并不能看出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选项错误,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可以看出以上的内容并没有包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从法律条文的这些名称可以看出秦律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不是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7.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
“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
8.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正确。推广儒家礼仪、生活化均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AB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错误;故选D.
9.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
9.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勉学、治学
3
29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6
从政
11
17
7
治国
2
4
8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
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宋朝理学注重做人的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是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的理论化趋势结论,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10.关于明清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朝以元朝法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B.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
C.《大清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逐渐成为乡约的替代品
【答案】B 
【解析】《大明律》是以唐律为蓝本的,故A项错误;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问刑条例》,C项错误;D项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清朝法典重视例,故B项正确。
11.《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法自君出
B.轻罪重罚
C.法不阿贵
D.以礼入法
【答案】D
【解析】“儿子殴打父母”和“父母殴打儿子”处理结果大不相同,这是受贵贱有序的“礼”的影响,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特点,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法自君出、轻罪重罚以及法不阿贵,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5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4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5分)
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2)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