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六):综合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议论文阅读(六):综合练习(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01 19: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 时]:第35课时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六)
(一)沙粒
两年前到新疆旅行,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它已被沙石流水剥蚀得仅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当时,我非常惊异。山洪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如此一棵巨树,都经不起它轻轻一推。
然而,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这棵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山榆树,不是被山洪毁掉的,而是被一小群蚂蚁咬死的。它们在它的根部做了一个窝,一点一点地把根给掏空了。
这样一棵大树,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把它击倒,狂风和洪水不曾使它动摇,最后却因一群蚂蚁倒下了。
我想起非洲的一种吸血蝙蝠,它在非洲大草原上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种动物了,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时常趴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腿,用尖尖的嘴吸血了。野马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然而它无论怎么蹦跳和奔跑,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不像狮子、虎、狼之类的猛兽,可以用脚踢,用身子撞。蝙蝠能站在野马的身上,落在野马的头上,让野马在暴怒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当一种东西小到不是你的对手时,你千万要小心。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当你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人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抗争的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的细微末节。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正像那蚂蚁和蝙蝠一样能把强大的生命置于死地。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那颗小小的沙粒。
1、本文的标题为“沙粒”,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这篇议论文是怎样引出议论的?它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3、文中画线句“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中的“这种”指代的是什么?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4、文章引了蚂蚁、蝙蝠、沙粒、见闻、传说、名言,中国的、外国的等材料,它们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它们都起到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用了引用、排比、对比等不同的手法,使文章既有论辩性,又有形象性,请举一例说明之。
(二)学会独处
独处常会令人感到孤独、失落,但你可知道,学会独处亦大有裨益。一个懂得独处艺术的人,不但能减少处世繁杂的各种矛盾,还能从宁静的环境中领略到人生的快乐。
在滚滚红尘中奔波了一天,心里被塞得满满的。而回到家里,就好像一叶小舟泊进宁静而又温暖的港湾。这时候,不妨关起门来,品着茶,静静地坐一会儿,梳理一下纷乱的思绪。随后,翻几页报纸,或捧起一本诗集;抑或打开音响,倾听一曲,让身心浸入古典音乐或现代流行歌曲的妙境。这如同生命的奔流中有了一次理性的间歇,人生的旅途中有了一次诗意的停顿。
独处会使你受到静的洗礼和爱抚。静得下来,人生就会减少许多扰人的烦恼。独处亦能洗涤心灵上的污垢,偶尔头脑发热干一些违反常规的事,在沉思中,带有杂质的思想经过沉淀后,便会有条清澈的小溪从心头缓缓流过。
独处也是达到放松身心、精神重新振作的良方。因为这时你可以无拘无束地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肆无忌惮放纵自己,而不必顾忌有失体统和脸面的问题。
静静地独处,远离了喧嚣的世事,夜的宁静沁人心脾,浮躁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遐想好像生出了翅膀,掠过芸芸众生。穿过世事云烟,漫无边际地飞翔起来。时间仿佛凝固。于是,清晰地听见了屋子里的小闹钟滴哒嘀哒的走路声,(A) 听见了窗外杨树叶子在晚风中哗哗啦啦地拍掌,(B)似乎,还听得见自己生机勃勃的有力的心跳(C)……
忙碌的日子是过不完的,繁杂的事情总也有,世界上的金钱那么多,贪婪的心从来装不满……如此,则何不卸下心头不该堆垒的心酸和苦痛,停下为名为利的疲倦的奔跑,奢侈地亲近一下自己。每天静静地待一会,给心情悄悄地放个假,仔细地过滤一下我们沾满苦涩的心情,心便会轻一些,亮一些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一段写到:“一个懂得独处艺术的人,不但能减少处世繁杂的各种矛盾,还能从宁静的环境中领略到人生的快乐。”请你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仿照示例,再写出3条独处的乐趣来。
示例:①品茶 ②梳理思绪 ③读报、吟诗
④ ⑤ ⑥
3、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4、第五段画线的A、B、C三句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为
5、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在他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中写到“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你呢?请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情况。(不少于20字)
(三)善于用人短变长
①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②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远胜过视力正常的人,真可谓善于用人短变长。柯达巧用盲人这一举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公司增加了利润,而且给公众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印象。很多高素质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都争先恐后地到柯达公司效力。现在,柯达公司的产品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无阻。应该说,这与柯达公司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高峰必有深谷。世界上只能找到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才,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全才。与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只是沧海一栗。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位哲人说得好:“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缕香。
⑤列宁说:“人们的缺点多半同人们的优点相互联系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一切事物的两极都是相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优点可以变成缺点,一个人的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⑥容人之长,用人之长不易;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更难,让好吹毛求疵的人去检查质量,让好争强好胜的人去冲锋陷阵,让好出头露面的人去搞公关……就有利于这些人扬长避短,使短处转化为长处。
⑦事业要发展,不仅要善于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且要善于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⑧人才如此。艳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艳,艳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艳者取其艳,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艳;艳且香者取其艳香,容其有刺。
⑨善于用人短变长,善于用物无废物。
1、本文开头的事例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 ,其二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采用的论述结构是 。
3、本文第③、⑤段都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了分论点,其中第 段的分论点在文段中的位置与其他各段不同,分论点放在文段的 。
4、本文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略评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
5、仿写(句式基本相同,安数可多可少)
人才如花。艳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艳,艳而香的花大多有刺。
人才如
6、如果将“善用物无废物”作为论点,请从注重环保、废物利用的角度,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加以证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