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上海)第一册: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上海)第一册: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上海)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8 16: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教学设计
一、 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加,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州”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是我国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威望。
本专题着力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果,激发同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将来为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了解宇宙探测、开发、保护的现状,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学会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数据、图像,自己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科学,培养自己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四、 教学方法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构建宇宙探索、宇宙资源开发和宇宙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
五、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引言:每个人都曾在童年时仰望星空,想望穿深邃的夜幕、想数清明灭的繁星。你是否幻想自己登上月球?是否梦见自己在银河游荡?还记得儿时曾有过的那些宇宙梦想吗?
一、太空探索的历程: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使这种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呢?
1、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开始于什么时代?
展示“东方号”人造卫星图片回答:1957年10月,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
2、我们人类使用的探索工具有哪些?
展示“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阿波罗”登月舱、人类登陆月球、“阿尔法”太空站、“发现号”航天飞机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片回答: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
3、人类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获得了哪些实际利益?
回答: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导航、资源调查等等。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以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是哪一年升空的?叫什么名字?
展示“东方红”1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东方红2号等中国航天器图片,并列出答案:1970年东方红1号,1975年返回式卫星,1984年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是我们的骄傲,阅读专栏《中国人飞向太空》,请同学谈谈感受。
二、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宇宙资源值得我们去进行开发。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太空探索可以为人类开发哪些宇宙资源?
(回答)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空间资源:
展示“人造卫星轨道”图片,补充:美俄中日韩等国家已经在太空展开了一场争夺卫星“地盘”的空中大战,各国开始了空中“圈地运动”。如每隔几度就申报一颗卫星轨道,360度的整个轨道位置上,几乎是座无虚席。
展示“伽利略计划”图片,空间资源开发的趋向是走上国际合作之路,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24颗卫星,由美国研发并控制。总投资约35亿欧元,伽利略系统30颗导航卫星和地面设备将在2008年部署完成,该系统确定地面目标位置的误差仅为1米,而GPS提供的非军用信号的误差达10米。届时美国GPS在卫星导航市场上的独家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2004年10月9日,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将投入2亿欧元巨资参与伽利略计划,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当前,我国利用卫星网络传输电视节目是47套。
2、太空太阳能资源: 展示“太空发电厂”图片,太空发电厂由两部分组成:太空部分──太阳能发电卫星,地面部分──接收电站。用火箭将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发电卫星在太空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微波传送到地面接收电站,再向用户供电。
3、矿产资源: 展示月球上人类的脚印图片:月岩中含有地球上没有的氦3,这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不少小行星富含矿体。
4、环境资源: 在太空进行农作物育种实验,是中国在农业领域进行的一次高新技术革命。实验证明,在太空遨游的蔬菜种子返回地面后经过培育,其产量和营养含量都要超过普通蔬菜的数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地球上资源开发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在太空中,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太空垃圾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2)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
(3)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目前,太空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个各类航天器,人们通过先进的仪器观测发现,目前在太空中有比苹果大的航天器碎片大约有7000~8000个,小的碎片约有3500万个,共计大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日夜不停地绕地球飞行。
太空垃圾处理方式:
(1)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去。
(2)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三、教师小结: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必然结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航天员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引领一个时代,开辟一个新世纪。
四:布置作业
上网进一步搜集我国“神州”系列飞船研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