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A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排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地位远不如宪法,而且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故C、D两项错误。
2.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不同
【答案】C
【解析】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选C项。
3.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表明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也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项错误,新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体现了民主法制的完善,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确立是在1954年,但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
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答案】A
【解析】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82年宪法,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项。
6.《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答案】C
【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皆排除。
7.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
A.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
8.
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
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
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
D.
提高了公民法律意识
【答案】A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最重要”,图片展现的是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B、C、D三项都是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皆排除。答案A
9.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具有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项;“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项;“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项。
1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A.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B.举办“心动安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C.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D.上海世博园建设成功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此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皆排除;D项既不属于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属于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11.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A.
工业化建设成就
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弹一星’精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特区精神”经过了20年改革开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场经济熔炉的锤炼而产生的;“载人航天精神”提出于2005年,继承了建国以来精神财富,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由此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故D项正确;“大庆精神”体现了工业化建设成就,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故B错误;“特区精神”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实践,故C错误。
12.我国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案】A
【解析】材料文字信息显示1988年以来,中国先后四次修改完善1982年宪法,这是宪法本身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致,所以A项说法与题意最相符,B项在1982年宪法颁布后即已实现,C、D两项与题意无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
(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解析】(1)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进喜(1923—1970),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铁人”。1950年,他考入甘肃某钻井队,1956年担任钻井队队长,率全队创造了全国钻井最高纪录。
1959年国庆,他作为观礼代表赴首都,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从此树立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1960年,他率1205钻井队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伤腿却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东北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64年,《人民日报》以头条刊出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1970年,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病逝。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据孙宝范《铁人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理由(6分)
答案:
(1)内涵: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舍小我、为国家的拼搏奉献精神等。
(2)理由:他在石油钻井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铁人”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铁人”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解析:(1)据材料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的优秀精神可知,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舍小我、为国家的拼搏奉献精神等。(2)据材料“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挥了巨大作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可知,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理由包括他在石油钻井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作出了重大贡献;“铁人”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铁人”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