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A)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四幅图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由两个简谐运动的图象可知:它们的振动步调不一致
B.球与横梁之间存在摩擦的情况下,球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C.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
D.当简谐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时,此时质点A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
解析:由两个简谐运动的图象可知:它们的相位差恒定,步调一致,选项A错误;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运动,过程中不受摩擦力,所以选项B错误;频率相同的两列水波的叠加:当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时振动是加强的;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是减弱的,选项C正确;根据走坡法可得此时A点向y轴负方向运动,故选项D错误。综上本题选C。
2.(2020·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声源向静止的观察者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的频率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由电磁振荡产生电磁波,当波源的振荡停止时,空间中的电磁波立即消失
D.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经过地球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到飞船上的时钟变慢
解析:声源向静止的观察者运动时,产生多普勒效应,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的频率,故A错误;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B错误;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但它是一种能量形式,若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空中的电磁波不会立即消失,故C错误;根据钟慢效应,宇宙飞船高速经过地球附近时,地球上的人观察飞船是在做高速运动,所以飞船上的时钟变慢了,故D正确。
3.(2020·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4 m/s,已知坐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下列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15 s时波形的图是( A )
解析: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因此在t=0.15 s时,原点处的质点位移是为正、向负方向振动。CD图原点处的质点位移为负,所以CD错;B图向正方向振动,B错,因此选A。
4.(2020·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虹是由太阳光射入雨滴(球形)时,经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而产生色散形成的。现有白光束L由图示方向射入雨滴,a、b是经反射和折射后的其中两条出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光线b在水滴中传播时的波长较长
B.光线a在雨滴中的折射率较大
C.若分别让a、b两色光通过同一双缝装置,则b光形成的干涉条纹的间距较大
D.光线a在雨滴中的传播速度较大
解析:画出光路图,分析可知,光线a在雨滴中的折射率较大,b光的折射率较小,则光线b的频率较小,波长较长,故A、B正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光线b波长较长,则b光形成的干涉条纹的间距较大,故C正确;由公式v=分析知,光线a在雨滴中的传播速度较小,故D错误。
5.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绿光通过单缝S后,投射到具有双缝的挡板上,双缝S1和S2与单缝的距离相等,光通过双缝后在与双缝平行的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屏上O点距双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P点是距O点最近的第一条亮条纹。如果将入射的绿光换成红光或蓝光,讨论屏上O点及其上方的干涉条纹的情况是:①O点是红光的亮条纹;②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③O点不是蓝光的亮条纹;④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其中正确的是( A )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解析:O点到两缝的距离相等,故不论换用红光还是蓝光,O点均为亮条纹,所以①正确,③错误;由Δx=λ可知,红光的波长比绿光的大,条纹间距也比绿光大,因此,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②正确;同理,蓝光的波长比绿光的小,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④错误;综上所述,只有A正确。
6.半径为R的半圆柱形玻璃砖的横截面如图所示,O为圆心,光线Ⅰ沿半径方向从a处射入玻璃后,恰在O点发生全反射。另一条光线Ⅱ平行于光线Ⅰ从最高点b射入玻璃砖后,折射到MN上的d点,测得Od=R。则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C )
A.n= B.n=2
C. D.n=3
解析:设光线Ⅱ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i和r,在△bOd中,
bd===R
则sinr==
由折射定律有n=
即sini=n
又因为光线Ⅰ与光线Ⅱ平行,且在O点恰好发生全反射,有:
sini=
所以有n=,
从而得到:n=,故C正确。
7.(多选)(2020·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如图所示,一水平长绳上系着一个弹簧和小球组成的振动系统,小球振动的固有频率为2 Hz。现在长绳两端分别有一振源P、Q同时开始以相同振幅A上下振动一段时间,某时刻两个振源在绳上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两列波先后间隔一段时间经过弹簧振子所在位置,观察到小球先后出现了两次振动,小球第一次振动时起振方向向上,且振动并不显著,而小球第二次发生了显著的振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由振源P产生的波先到达弹簧处
B.由振源Q产生的波先到达弹簧处
C.两列波可能形成干涉
D.由振源Q产生的波的波速接近4 m/s
解析:由“上下坡”法知P振源起振方向向上,Q振源起振方向向下,故先到达振动系统的是P波,故振源P离振动系统较近,故A正确,B错误;干涉条件是两个波的频率相等,由于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故不会形成干涉,故C错误;Q晚到达弹簧振子所在位置,且小球产生了较强烈的振动,即共振,故Q的振动频率接近2 Hz,则周期为0.5 s,波速v=4 m/s,故D正确。
8.(2020·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下列有关波动现象及光的特性与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BD )
A.医学诊断时用“B超”仪器探测人体内脏,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B.5G通信技术(采用3 300-5 000 MHz频段),相比现有的4G通信技术(采用1 880-2 635 MHz频段),5G容量更大,信号粒子性更显著
C.在镜头前装偏振片,可以减弱镜头反射光
D.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解析:“B超”仪器通过它的探头不断向人体发出短促的超声波(频率很高,人耳听不到的声波)脉冲,超声波遇到人体不同组织的分界面时会反射回来,又被探头接收,这些信号经电子电路处理后可以合成体内脏器的像,没有使用多普勒效应。故A错误;5G容量更大,信号的频率更大,所以粒子性更显著。故B正确;在镜头前装偏振片,可以减弱被拍摄物体反射光,而不是减弱镜头反射光。故C错误;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故D正确。
9.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盘是存储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光盘上的信息通常是通过激光束来读取的。若激光束不是垂直投射到盘面上,则光线在通过透明介质层时会发生偏折而改变行进的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
A.图中光束①是蓝光②是红光
B.在光盘的透明介质层中,光束①比光束②传播速度更快
C.若光束①②先后通过同一单缝衍射装置,光束①的中央亮纹比光束②的窄
D.若光束①②先后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光束①的条纹宽度比光束②的宽
解析:由图可知,光束①的折射率大于光束②的折射率,即n1>n2,而n红10.(2020·浙江省嘉兴一中、湖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论述,正确的是( AB )
A.甲图中的泊松亮斑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乙图中经调制后的无线电波的波形是调幅波
C.丙图是薄膜干涉演示实验中,将膜竖直放置后,观察到的干涉图样
D.丁图中用相机拍摄玻璃橱窗内的景物时,可通过镜头表面的增透膜减弱玻璃橱窗表面的反射光影响
解析: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A正确;图中经调制后的无线电波的幅度随着声音信号改变,该波形是调幅波,故B正确;薄膜干涉演示实验中,将膜竖直放置,观察到的干涉图样应该是等间距的,故C错误;用相机拍摄玻璃橱窗内的景物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减弱反射光的强度,使照片清晰。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
11.(2020·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如图所示,一半圆形玻璃砖外面插上P1、P2、P3、P4四枚大头针时,P3、P4恰可挡住P1、P2所成的像,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1.73__。有一同学把大头针插在P1′和P2′位置时,沿着P4、P3 的方向看不到大头针的像,其原因是__经过P1′P2′的光线在MN处发生全反射__。
解析:由图可知,当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θ1=60°,折射角θ2=30°。所以n===1.73
当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若θ1≥C,则发生全反射,而sinC==,当针插在P1′、P2′时,入射角θ1=60°>C,已发生全反射。
12.如图甲所示,是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滤光片、单缝、双缝、光屏。图乙a是实验时用红色滤光片和缝间距d=0.36 mm的双缝在光屏上得到的图样;图乙b是实验时用红色滤光片和缝间距d=0.18 mm的双缝在光屏上得到的图样;图乙c是实验时用蓝色滤光片和双缝间距d=0.36 mm的双缝在光屏上得到的图样,则
(1)比较图乙a和图乙b,可以说明__对相同色光,双缝间距减小,相邻条纹间距增大__。
(2)比较图乙a和图乙c,可以说明__对相同双缝,光波长变短,相邻条纹间距减小__。
(3)能进行上述比较的前提是做这三次实验时不改变__C__和__D__的位置(从“A”、“B”、“C”、“D”中选填)。
解析:(1)根据Δx=λ,当L、λ一定时,Δx与d成反比。
(2)根据Δx=λ,当L、d一定时,Δx与λ成正比。
(3)根据实验要求,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不变。
三、论述·计算题(共4小题,共4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如图所示,甲、乙两船相距40 m,一列水波在水面上从左向右传播,当某时刻甲船位于波峰时乙船恰位于波谷,且峰、谷间的高度差为0.4 m。若波速为 4 m/s,通过计算回答:
(1)9 s后甲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状态?
(2)9 s内甲上下运动了多少路程?
答案:(1)下降状态 (2)1.8 m
解析:(1)由图可知,两船员之间相距2λ=40 m,
则λ=16 m
由v=得T== s=4 s
因为9 s=2T
所以9 s时甲船向下运动
(2)由题意知,船振动的振幅A=0.2 m
甲船在9 s内走过的路程d=9A=1.8 m。
14.(11分)(2020·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经过a、b两点,a、b两点的平衡位置相距3 m,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a点的振动图象,虚线表示b点的振动图象。
(1)写出质点b的振动方程;
(2)求该简谐横波的传播速度。
答案:(1)y=2sin5πt(cm) (2)(m/s)(n=0,1,2……) (m/s)(n=0,1,2……)
解析:(1)由图象可得,质点b的振幅A=2 cm
周期T=0.4 s,ω= =5π rad/s
综上,质点b的振动方程为y=2sin5πt(cm)
(2)若质点a向质点b传播,可得:+nλ=3(n=0,1,2……)
可得波长为:λ=(m),(n=0,1,2……)
则波速为:v==(m/s),(n=0,1,2……)
同理:若质点b向质点a传播,可得:+nλ=3(n=0,1,2……)
可得波长为:λ=(m),(n=0,1,2……)
则波速为:v==(m/s),(n=0,1,2……)
15.(12分)如图所示,扇形AOB为透明柱状介质的横截面,圆心角∠AOB=60°。一束平行于角平分线OM的单色光由OA射入介质,经OA折射的光线恰平行于OB。
(1)求介质的折射率。
(2)折射光线中恰好射到M点的光线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给出具体证明过程)
答案:(1)
解析:(1)作出光路图。
由几何知识可知,入射角i=60°,折射角r=30°
根据折射定律得n===
(2)由几何知识求出光线在M点的入射角i′=30°,
sini′=0.5
临界角的正弦为sinC==>sini′,即有i′<C
故折射光线中恰好射到M点的光线不能发生全反射。
16. (13分)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为一棱镜的横截面,∠A=90°,∠B=30°。一束光线平行于底边BC射到AB边上并进入棱镜,然后垂直于AC边射出。
(1)求棱镜的折射率;
(2)保持AB边上的入射点不变,逐渐减小入射角,直到BC边上恰好有光线射出。求此时AB边上入射角的正弦。
答案:(1) (2)
解析:(1)光路图及相关量如图所示。
光束在AB边上折射,由折射定律得
=n①
式中n是棱镜的折射率。由几何关系可知
α+β=60°②
由几何关系和反射定律得
β=β′=∠B③
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i=60°得
n=④
(2)设改变后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α′,由折射定律得
=n⑤
依题意,光束在BC边上的入射角为全反射的临界角θc,且
sin θc=⑥
由几何关系得
θc=α′+30°⑦
由④⑤⑥⑦式得入射角的正弦为
si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