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B)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2020·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第一座摆钟。如图甲所示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一种摆钟,图乙所示为摆的结构示意图,圆盘固定在摆杆上,螺母可以沿摆杆上下移动。在甲地走时准确的摆钟移到乙地未做其他调整时摆动加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
B.甲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上移动
C.乙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
D.乙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上移动
解析:由甲地到乙地摆动加快则说明周期变小,因T=2π,则重力加速度变大,要使周期不变小,则应增加摆长,即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由上分析可知,ABD错误C正确。
2.(2020·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相等的条纹
B.某人在水面上方观察水底同位置放置的红、黄、绿三盏灯时,看到绿灯距水面最近
C.照相机镜头前的增透膜、信号在光导纤维内的传播都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D.电磁波与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电磁波波长不变,声波波长变长
解析: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不能发生干涉现象而会发生单缝衍射现象,条纹间距不相等,故A错误;光折射成像时,视深:h=;水底同一深度并列红、黄、绿三盏灯时,绿光的折射率最大,故绿灯视深最浅,故B正确;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故C错误;电磁波由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频率不变,波速变小,由公式v=λf,知电磁波的波长变短。声波的波速变大,频率不变,波长变大,故D错误。
3.(2020·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关于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物理知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C )
A.甲图中,沙漠中的“蜃景”现象是光的衍射现象引起的
B.乙图中,演示简谐运动的图象实验中,若匀速拉动木板的速度较大,则由图象测得简谐运动的周期较大
C.丙图中,可利用薄膜干涉检查样品的平整度
D.丁图中,由图可知当驱动力的频率f跟固有频率f0相差越大,振幅越大
解析:沙漠中的“蜃景”现象,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引起的,故A错误;演示简谐运动的图象实验中,若匀速拉动木板的速度较大,会导致图象的横标变大,但对应的时间仍不变,简谐运动的周期与单摆的固有周期相同,故B错误;利用薄膜干涉,由薄层空气的两表面反射光,频率相同,从而进行相互叠加,达到检查样品的平整度的目的,故C正确;由图可知当驱动力的频率f跟固有频率f0相同时,才出现共振现象,振幅才最大,故D错误。
4.如下图所示,甲为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动图象,乙图为参与波动质点P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 cm/s
B.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
C.经过0.5 s时间,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2 m
D.该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3 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解析:由图知,波长λ=4 m,周期T=1 s,波速v==4 m/s,A错;由乙图知,t=0时,质点P向下振动,则由甲图知,波向x轴负向传播,B错;经0.5 s振点P完成半次全振动又回到平衡位置,C错;因障碍物长度小于波长,衍射现象比较明显,D对。
5.如图所示为单反照相机取景器的示意图,五边形ABCDE为五棱镜的一个截面,AB⊥BC。光线垂直AB射入,分别在CD和EA上发生反射,且两次反射的入射角相等,最后光线垂直BC射出。若两次反射都为全反射,则该五棱镜折射率的最小值是(计算结果可用三角函数表示)( A )
A.n= B.n=
C.n= D.n=
解析:作图可知,α=β=γ,又α+β+α+γ=90°,可得入射角α=22.5°,则折射率最小值n=。
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用频闪照相机连续拍摄的四张在x轴上0~6 cm区间段简谐波的照片。已知波沿x轴传播,照相机频闪时间间隔相等且小于波的周期,第一张照片与第四张照片间隔为1 s,则由照片可知( D )
A.波的波长为6 m
B.波一定是沿+x方向传播
C.波速一定是4 m/s
D.波可能是沿-x方向传播,且波速是9 m/s
解析:由图知,波长为λ=4 m,故A错误;由于无法确定图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也就无法判断波的传播方向,故B错误;若波沿+x轴传播,则得t=1 s=(n+)T,波速v=,联立得v=(4n+3)m/s,n=0,1,2,…当n=0时,v=3 m/s;同理得,若波沿-x轴传播,v=(4n+1)m/s,n=0,1,2,…当n=2时,v=9 m/s,故C错误,D正确。
7.将一单摆向左拉至水平标志线上,从静止释放,当摆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摆线碰到障碍物,摆球继续向右摆动。用频闪照相机拍到如图所示的单摆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 )
A.摆线碰到障碍物前后的摆长之比为9∶4
B.摆线碰到障碍物前后的摆长之比为3∶2
C.摆线经过最低点时,线速度不变,半径减小,摆线张力变大
D.摆线经过最低点时,角速度变大,半径减小,摆线张力不变
解析:由频闪照片可知摆线碰到障碍物前后的周期之比为3∶2,根据T=2π,得摆线碰到障碍物前后的摆长之比9∶4,故A正确,B错误;摆球经过最低点时,线速度不变,半径减小,角速度变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得F=mg+m,摆线经过最低点时,半径减小,摆线张力变大。
8.(2020·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所示,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圆心为O。一束复色光束以入射角i=30°由玻璃砖内射向O点,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束a、b。其中单色光束a的折射角恰为r=4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玻璃砖对单色光b的折射率应略小于
B.若光束从水中射向空气,则光束a的临界角比光束b的临界角小
C.光束a比光束b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D.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仅将入射光束由a改为b,则条纹间隔变窄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有n=可知,a的折射率为,由图可知,b的折射率大于a的折射率,故A错误;全反射临界角等于C,则有sinC=,折射率越小,临界角越大,故B错误;光束a折射率小说明频率低,由c=λf可知,a的波长较长,所以光束a比光束b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C正确;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条纹间隔Δx=λ,仅将入射光束由a改为b,则条纹间隔变窄,故D正确。
9.关于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物理知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BD )
A.甲图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的色散现象引起的
B.乙图中的泊松亮斑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C.丙图中的波形是调频波
D.丁图中的实验表明:不论光源与观察者之间做怎样的相对运动,光速都是一样的
解析:海市蜃楼是光的全反射现象,故A错误;泊松亮斑是光射到不透明的小圆盘,屏上中心处出现亮斑,则说明光偏离直线传播,属于光的衍射,因此具有波动性,故B正确;调制有调幅与调频两种,图为调幅,故C错误;丁图是测量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但结果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确定了光速不变原理,故D正确,故选BD。
10.(2020·浙江省杭州西湖高中高二下学期检测)如图甲所示,在平静的湖面下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是两种不同颜色的a光和b光,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被照亮的圆形区域,该区域的中间为由ab两种单色光构成的复色光的圆形区域,周边为环状区域,且为a光的颜色(图乙为俯视图)。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水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
B.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a光的频率比b光的小
D.在同一装置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a光的干涉条纹比b光窄
解析:由照亮的区域知,a光的临界角较小,由临界角公式sinC=知,a光的折射率小于b光的折射率,A错;由
n=知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b光,B对;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由λ=知a光的波长长,所以双缝干涉中a光的干涉条纹比b光的宽,C正确,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2小题,共1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
11.(6分)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在地面上测出了光的速度。他采用的方法是:让光束从高速旋转的齿轮的齿缝正中央穿过,经镜面反射回来,调节齿轮的转速,使反射光束恰好通过相邻的另一个齿缝的正中央(即此过程齿轮只转动了一齿),由此可测出光的传播速度。若齿轮每秒转动n周,齿轮半径为r,齿数为P,齿轮与镜子间距离为d,则齿轮的转动周期为____,每转动一齿的时间为____,斐索测定光速c的表达式为c=__2nPd__。
解析:因为齿轮转速为n,所以齿轮转动的周期为T=,
每转动一齿的时间为t=,
t时间内光通过的距离为2d,
所以光速c==2nPd。
12.(8分)(2020·重庆市北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如图一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_E、D、B__、A。
(2)本实验的实验步骤有:
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
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__单缝和双缝的距离约为5~10_cm__和__单缝与双缝平行__。
(3)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二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如图二乙中手轮上的示数为__13.870__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为__2.310__mm。
(4)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 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 m,由计算公式λ=___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__660__nm。
解析:(1)为获取单色线光源,白色光源后面要有滤光片、单缝、双缝;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E、D、B、A。
(2)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单缝和双缝的距离约为5~10 cm,单缝和双缝平行;
(3)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13.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37.0×0.01 mm,两者相加为13.870 mm。
图1的读数为:2.320 mm,
所以Δx= mm=2.310 mm;
(4)根据Δx=λ,得:λ=
==6.6×10-7 m=660 nm。
三、论述·计算题(共4小题,共4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如图是一列沿x正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传播方向上相距3 m的两质点P和Q的振动图象,其实线是P点的振动图象,虚线是Q点的振动图象,若P质点离波源比Q质点近,则该波的最大波长是多少?若Q质点离波源比P点近,则该波的最大波长又是多少?
答案:4 m 12 m
解析:由同一时刻P、Q两点的位移,画出P、Q间的波形图。由图可知t=0时,P在正向最大位移处,Q在平衡位置且向负向运动。若P质点离波源近,则P、Q间的波形如图1所示,有λ=3,λ=4 m;若Q质点离波源近,则P、Q间的波形如图2所示,则有λ=3,λ=12 m。
14.(11分)如图所示,一段横截面为正方形的玻璃棒,中间部分弯成四分之一圆弧状,一细束单色光由MN端面的中点垂直射入,恰好能在弧面EF上发生全反射,然后垂直PQ端面射出。
(1)求该玻璃棒的折射率。
(2)若将入射光向N端平移,当第一次射到弧面EF上时__能__(填“能”“不能”或“无法确定能否”)发生全反射。
答案:(1)
解析:(1)因为细束单色光由MN端面中点垂直射入,所以到达弧面EF界面时入射角为45°,又因为恰好发生全反射,所以45°为临界角C,由sinC=可知,该玻璃棒的折射率n==。
(2)若将入射光向N端平移,第一次射到弧面EF上的入射角将增大,即大于临界角45°,所以能发生全反射。
15.(12分)(2020·北京市昌平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实线表示t=0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t=0.2 s时刻的波形。
(1)该波的波长λ多大?该波的振幅A多大?
(2)如果该波的周期T大于0.2 s,波的速度是多大?
(3)如果该波的周期T小于0.2 s,波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1)4 m 10 cm (2)5 m/s (3)(20n+5)m/s(n=0、1、2……)
解析:(1)由波形图可知波长λ=4 m,振幅A=10 cm
(2)如果波的周期T大于0.2 s,v===5 m/s
(3)如果波的周期T小于0.2 s,v===(20n+5)m/s(n=1、2、3……)
16.(13分)(2020·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期末)如图,平静湖面岸边的垂钓者,眼睛恰好位于岸边P点正上方h1=0.9 m的高度处,浮标Q离P点S1=1.2 m远,PQ水平,鱼饵灯M在浮标正前方S2=1.8 m处的水下,垂钓者发现鱼饵灯刚好被浮标挡住,已知鱼饵灯离水面的深度 h2=2.4 m,求:
(1)水的折射率n;
(2)若让鱼饵灯继续缓慢竖直下沉至恰好有光线从P处射出,则下沉距离Δh多大?(=2.6)
答案:(1) (2)0.2 m
解析:(1)设空气中和水中的角分别为i、γ
则有:sini= sinr=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n=,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n=
(2)当光线恰好从P处射出时,鱼饵灯与P点的连线和竖直方向夹角为临界角C
则有sinC=,又sinC=,得Δh=-2.4 m≈0.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