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七章 第三节 功率 出课教师 李明哲
研究课题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题意能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定义式并能用公式解答问题(2)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学会运用公式P=FV分析实际情境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形成功率这个概念,理解功率的意义(2)运用实际情境例题得出公式P=FV,并运用公式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及分析,让学生体验从实践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重点 正确理解功率的含义
难点 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能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2分)导入(5分)新课(26分)练习(10分)总结(2分)作业 一.知识复习1.提问功的公式2.速度的意义(投影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二.情景导入将学生课下实验数据投影,让学生比较谁“厉害”并引导学生到前计算说明。三.新课教学1.功率的公式、意义、单位教师投影公式W/t,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描述W/t。投影介绍功率符号、单位。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引导学生观察“铭牌”,介绍什么是额定功率;进行实验:让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直到烧毁。观察视频:汽车在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下运行。3.对公式P=FVcosα理解出示例题:实际收集问题。引导学生推导、计算、发现问题:得出P=FVcosα(1)教师结合例题说明各量的意义。(F、V)(2)介绍机械两种运行方式:功率恒定、牵引力恒定。(3)实验:让学生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驾驶。让学生运用驾驶模拟器挂低档进行驾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能获得更大的速度并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给予提示:变速自行车运行)既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汽车运动中各量的变化。(4)播放视频引发思考:汽车上坡时应该怎么做?(5)例题分析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上前分析、讲解。从而得出要获得更大的最终速度的方法并出示视频及图片进行比较。四.课堂练习(1)(2)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谈自己收获及感受。六.布置作业 回忆、回答公式及各量意义计算并叙述比较方法两名学生递交数据观察数据、计算比较语言表述观看、记忆观察铭牌、实验现象及视频,对自己猜想进行验证独立计算后互相对照,汇报结果倾听、思考进行模拟驾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方法汇报后上前再次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进行模拟驾驶讨论分析汽车运动中各量变化并上前列式分析与平直公路分析情况对比思考,得出上坡方法独立完成后对照并上前列式讲解独立完成、汇报结果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为本节学习内容作准备,对比“速度”形成功率定义。运用真实实验进行计算比较,学会用比值法定义某个物理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达到真正理解功率的意义的目的采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好的区分两种功率熟练公式P=W/t的运用;采用实际收集实例为题目,提高学习兴趣,也达到了推导公式的目的。明确各量意义及机械运行方式。模拟驾驶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的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其中乐趣,能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激发探索欲;同时也锻炼学生理解、分析情境问题的能力。加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确了交通工具达到最大速度时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对全节内容进行归纳,重复记忆。
板书 第三节 功率1.功率 P=W/t 学生分析、计算2.功率P=FVcosα(共9张PPT)
洪月梅同学与俞锦姬练习跑赛,俞锦姬用了16s跑完了80m,洪月梅用了5s跑完了30m.试列出公式计算比较俩位同学谁更”厉害”
V俞=x俞/t俞=80/16(m/s)=5m/s
V洪=x洪/t洪=30/5(m/s)=6m/s
速度意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单位时间内(1s)运动距离大小
W
t
P=
2.
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1.
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单位:W(瓦)、KW(千瓦)、1KW=1000W
1.额定功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机器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如汽车实际功率就可以通过“油门”调节)
3.机器不一定在额定功率下工作,机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机器如果通过某些方法超过额定功率会导致
寿命减少甚至损坏.
灯泡铭牌
据可靠消息:5月17日第一节晚自习下课,梁志成同学发现自己忘了带本书而无法完成作业,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快速回家,使劲骑车使自己身体发挥最好状态,学校到他家距离约为300m,共用了7min(分钟)就回到了校门口,除去上下楼和取车花费时间,他骑车运行只用了6min,假设他单程运行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往返花费时间相同,那么梁志成这台“机器”在回家过程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阻力恒定,恒为f=100N,结果保留整数)
因为匀速直线前进:牵引力F=f=100N.θ=0°回家位移L=300m, t=3min=180s代入得P≈167W
W
t
FLcosθ
t
=
P
=
P=FVcos
θ
提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台机器的功率,或某物体做功的功率,实际上是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例如:汽车的功率就是汽车发动机输出使汽车前进的牵引力功率,起重机吊起货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认为车辆运行时所受的阻力是恒定的.
W=FLcos
θ
发动机以恒定功率运行:
如梁志成以额定功率骑车;
汽车油门踩到一定程度以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
V
F=P/V
牵引力F
加速度a
a=(F-f)/m
换高速挡
· 发动机以恒定牵引力运行:
如起重机吊起物体,使物体匀速上升的过程.
以恒定功率启动并运行
加速度a
牵引力F
速度V
功率P
讨论、列式分析表中各量变化情况
F=P/V
牵引力F
容易上坡
V
换低速挡
例题: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为60KW,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所受到的恒定阻力是1800N,求:
(1) 如果汽车某时刻行驶速度为54km/h,此时发动机输出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2) 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V
F=P/V
牵引力F
加速度a
a=(F-f)/m
换高速挡
最终F=f,F不能再小了,a=0,速度达到最大
练习2.一物体在水平力F=6N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经过时间t=3s,速度达到3m/s,经过距离为6m.
1)求力F在t=3s末的瞬时功率
2)求力F在t=3s内的平均功率
练习1.关于功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据 P=W/t可知,机器做功越多,其功率就越大
B.据 P=Fv可知,汽车牵引力一定与速度成反比
C.据 P=W/t可知,只要知道时间t内机器所做的功, 就可以求得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机器做功的功率
D.根据 P=Fv可知,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交通工具的 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小结: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2.功率的单位有: W(瓦)、KW(千瓦)、1KW=1000W
3.功率的求解公式有: P=W/t P = F·vcosα
4.公式P = F·v的应用。机车的两类运行问题
2.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根据图所表示汽车从启动开始运动情形,增加你需要的条件自编一个题目及所要求解的问题,并进行列式解答.
v
t
0
作业
1.练习册中1、2、3 、 4、5 、13 、16 、19必做《功率》说课教案
敦化市第二中学 李明哲 2010年5月18日
教材分析:“理解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大小及其意义”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功率这一节的内容标准要求,旨在要求学生理解功率概念,会进行功率计算、分析汽车运动情况。设计内容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内容比较抽象,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功率的含义
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能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功率是怎样定义的,自然就会懂得功率的意义,而功率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在初中学习也有接触,因此采用与速度这个容易理解的概念出发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比形成比值定义某量的方法,并采用课余实验的方式比较,增强了趣味性与知识性,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能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内容,难就难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情境进行正确分析。机械运行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恒定功率运行,另种为恒定牵引力运行,考虑到时间及难度关系,本节只研究其中恒定功率运行情况,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与理解。由于情境比较抽象,所以采取利用模拟器进行驾驶来体验汽车真正运行情况,变抽象为直观视觉与感受,激发学生探索热情,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要的不是能否正确分析出结果,而是注重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加强这方面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定义式并能用公式解答问题
(2)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学会运用公式P=FV分析实际情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形成功率这个概念,理解功率的意义
(2)运用实际情境例题得出公式P=FV,并运用公式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及分析,让学生体验从实践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学生分析:理科班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有4名学生对物理学科很感兴趣,善于探索研究,另外3名学生处于较被动的状态。但毕竟情境分析类问题学生接触较少,而且是学生最感到困难之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本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法分析:对功率这个概念,是每个学生必须理解的内容,所以采用每名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方式---对比、实验、简单处理数据来完成,力求让每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使每名学生都能理解公式、运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发现问题。
运用公式P=FV分析实际情境,比较抽象,所以本课采取实践方式进行,让差生与其他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体验,感受其中乐趣。对于差生只要求他们有分析意识,无论分析正确与否,都参与了学习过程,对于其他4名学生要求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练习题目设计了两道题目,一题为简单的套公式计算类题目,简单而又达到熟练公式运用的目的,让所有学生都能运用之来解题;而另一题为稍难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过程分析,达到注重过程的目的。
作业题目分成两类,一为必须完成的题目,二为设计题目,根据图形设计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