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
体会作者描述自己与图书馆的缘分及感受,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重点: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才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难点: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识作者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⑤,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⑤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二、知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路书香为伴。
三、文本构建
问题1.《上图书馆》中,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
问题2: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
问题3:归纳两篇文章的主旨:
【明确】
问题4: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9)
第三部分:(10)
文章结构上特色: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2)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3)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4)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点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五、(拓展延伸)请揣摩下面的语句,探究其蕴含的深刻内涵。
(1)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明确:
(2)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明确:
点拨:理解此类句子时,特别要注意运用修辞的句子。特别是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句子,要从本体入手思考。
六、对比阅读:
1.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2、.《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文章,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1)内容上:这些经典作品。获得经典作品的途径有多个,而上图书馆就是获得各国经典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2)主题上:
(3)共同点:
七、综合素养实践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示例: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1、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点拨】文段要写出上图书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看书是文段的重点,而“难忘”要突出出来。
2、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30字)
据悉,某图书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周围建筑工地较多,民工也常常会进来阅读。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的答复是:
补充资料:
公书林的诞生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了文华书院,作为在武汉地区传教的一种重要手段。1899年,到武昌探望在此传教的弟弟的韦棣华女士应邀在此担任英文教师。不久后,她便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无可参考之教学资料,学生亦无可参考之书籍,而作为当时文化和经济重心的武昌地区竟然也没有一所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于是,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武昌建立一所可以向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
韦棣华先在校内设立了一个报亭,购置一些书刊供学生阅览。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韦棣华利用回国的机会到普莱特学院和波士顿西蒙斯学院专门学习图书馆学,与此同时为筹集兴建图书馆的经费四处奔走,终于在重返中国时筹得两万美金。1903年返回文化书院,购得武昌龚家花园,两年后简称一座新式建筑,取名“文华公书林”。1910年建筑全部落成,正式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公书林的建成,在当时轰动一时。文华公书林拥有中文图书近两万册,英文图书三万余册,所有图书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凡是武汉地区的各机构、学校及一般民众皆可自由阅览。馆内设有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实习室、博物古物陈列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及两个纪念室和一个演讲大厅,全部图书按照十进分裂法排列,此分类法后来被许多图书馆模仿、沿用。
图书馆在当时可算是新鲜事物,很多民众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为了发挥公书林的真正作用,吸引民众主动到图书馆阅览,韦棣华想出了很多方法。公书林每周都举行音乐会、演讲会等,向大众宣传图书馆的功用,并向来访者赠送演讲劝和阅览证。同时,派人到武汉的各大学校,宣传公书林鼓励广大师生前往。1914-1916年,与基督教青年会合作,在上海、南京、开封、太原等地巡回演讲,扩到了公书林在全国的影响力,甚至吸引了一些省外的读者前来一睹风采。
公书林的宣传中最具特色的是“巡回文库”制度。为了方便武汉地区的民众就近阅读,公书林在文华校内和武昌大街上分别设立了公众阅览室各一间,武汉各校内设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更换图书。同时,将书籍以五十至一百册不等装箱,运往汉口、汉阳、开封、长沙等地供民众阅读。到1926年,这样的“巡回文库”已达到23处。在那个信息和交通都极度滞后的年代,“巡回文库”为广大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可以说,“巡回文库”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流动图书站”、“流动图书大篷车”的雏形。?
参考答案:
三、文本构建
问题1.《上图书馆》中,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问题2: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
心情
明确:
时间:在武昌上学
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时间:在清华上学
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时间:若干年后
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时间:在英国读书时
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
略写,侧外部结构
问题3:归纳两篇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表现出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之情,给予人读书意义的思考。
问题4: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指出“上图书馆”是快乐的。
第二部分:(4-9)回顾了自己“上图书馆”的阅读经历,其中包括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读书籍的选择、读书时的感受、以及所带来的思考,阐述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对读书的热爱。
第三部分:(10)再次强调读书是有奇趣的。
文章结构上:首尾呼应,总分总的关系。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3)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4)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点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五、(拓展延伸)请揣摩下面的语句,探究其蕴含的深刻内涵。
(1)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明确: 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或心灵)追求。
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面包”比喻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水仙花”比喻精神追求,表明人既要有物质的需求,同时也要有精神追求。
(2)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明确: 关键的地方要写得满篇生色;结尾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点拨:理解此类句子时,特别要注意运用修辞的句子。特别是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句子,要从本体入手思考。
六、对比阅读:
1.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1)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2)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这里是贬义褒用,突出在图书馆读书的充实和愉快。
2、.《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文章,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1)内容上:《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修养,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读书,而读书主要是阅读各国的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读者拥有这些经典作品。获得经典作品的途径有多个,而上图书馆就是获得各国经典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上图书馆》王佐良通过回顾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能够引发我们上图书馆读书的欲望,对图书馆的礼赞表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点题:读书是快乐的。
(2)主题上: 《读书:目的和前提》侧重告诉我们:研读经典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养;《上图书馆》给予我们指明了“上图书馆”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地点,并且是其乐无穷的。
(3)共同点:两篇文章都是随笔,都是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叙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受。内容上都与阅读书籍有关。
七、综合素养实践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示例: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1、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点拨】文段要写出上图书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看书是文段的重点,而“难忘”要突出出来。
2、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30字)
据悉,某图书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周围建筑工地较多,民工也常常会进来阅读。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的答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