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部编版
七上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思考探究,提高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的能力。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美德,懂得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宽容待人,和谐共处的道理。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陈太丘与友期行》。
走近编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知识资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出自《方正》篇。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鲁迅
陈太丘其实叫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期
行
期:约定,行:
出行
“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解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重音
读出停顿
读出语气
初读感知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
5.相委而去
6.尊君在不
7.君与家君期日中
8.下车引之
9.元方入门不顾
约定
约定的时间
舍弃
离开
才
丢下、舍弃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通”否”
对别人的尊称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
回头看
检查预习
2.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字通(
)”
否
3.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前去
古义:拉
今义:引用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照看
1.文言文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翻译句子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3.还可以通过调换语序使其通顺。
阅读提示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
删:
补:
换:
调: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等照用不翻译
不需要翻译的词可以删去
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句子的主语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才
嬉戏
舍弃
离开
译文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却走进门去,不回头看。
拉
回头看
我父亲
就
感到惭愧
1、补全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补全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2、课文中“尊君”
“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
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您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谦称,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尊称,哪些属于谦称。
①敝人
②卑职
③老朽
④寡人
⑤令尊
⑥令堂
⑦令郎
⑧令嫒
⑨犬子
⑩陛下
尊称:令尊、令堂、令郎、令嫒、陛下
谦称:敝人、卑职、老朽、寡人、犬子
课堂练习
分角色
朗读课文,
揣摩说话者
语气。
深入感知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思考探究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不失礼:
1.符合七岁孩子率真天性
2.对于失信于人的人,可以拒之千里
认为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应该给友人改错的机会
诚信
礼貌
落落大方
聪颖机智
明白事理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友人:
元方:
诚信
礼貌
3、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
友人:
元方:
4、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主旨)?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要讲诚信、为人应当方正有礼。
格言警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诚实是我永久的伴侣。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思考探究
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见到陈太丘后,两人分别会说什么呢?(30字左右)
梁国(今河南商丘南
)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通慧)。孔君平(晋人,历任吴郡太守、侍中)
诣(拜访)其父,父不在,乃(于是)呼儿出,为(给)[之](客人)设(摆上)果(果品)。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小儿(指着杨梅让他看)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随声)答曰:“
未闻(听说)孔雀是夫子(对人的尊称)家禽。
”
通读全文,琢磨对话,说说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聪慧、机灵、善辩、睿智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
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布置作业
1、背诵并翻译全文,积累文中文言字词。
2、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查找资料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
感谢聆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