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课题: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课型:鉴赏课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自己对作品认识。
2、出示作品—引起讨论—深入探究—感悟课程中心主题—学会判断。
3、让学生在课文中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判断、的过程中,运用情感与知识来对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2、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其绝对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要准确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这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2、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其绝对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要准确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这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教学方法:引导、讲授、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材。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艺术的价值与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通过屏幕投影展示
)
提问让同学思考:
中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拍卖价格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如达芬奇和丁托列托),绘画同一题材(如同画《最后的晚餐》),为什么拍卖价格会有巨大区别?(参见课本P41左下文字说明)
同一绘画大师的不同时期作品,为什么拍卖价格会有巨大区别?(如齐白石五十岁前和五十岁后)
同一绘画大师的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为什么拍卖价格会有较大区别?
2、通过屏幕投影展示马远、夏圭的作品以及《千里江山图卷》进行观察比较
问题:明代皇帝朱棣认为夏圭、马远的作品是“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他为什么这样认为?为什么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评价却截然不同呢?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教学内容一: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理解探究:
你们知道“环肥燕瘦”的意思吗?环是指杨玉环,燕是指赵飞燕,分别是唐代和汉代的大美人,杨玉环因胖而美,赵飞燕因瘦而美,突出说明唐代和汉代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那么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否与时代有关呢?
通过屏幕投影展示《父亲》和文革时期的宣传画,请同学分析美术作品的时代性。
1、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
2、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它的时代,同时也离不开它所处的地域环境,)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
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
(2)形式主义批评
(3)历史批评
(4)社会学批评
(5)心理学批评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之间组织力与配合,采用启发式教学,从而进一步培养兴趣。
教学拓展: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吹笛少年》
、《艰苦岁月》
、《吹笛女》。
教学反思:本课运用课件演示和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根据课文的要求为学生设计出成对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这种对比研究。
课堂小结:
别人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美术鉴赏中,我们鼓励这种个人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审美判断,就是为了培养每个人独特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