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历史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能力提升)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603年,詹姆士一世在英格兰即位时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这表明他
A.倡导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
B.大力提倡无神论思想
C.尊重臣民宗教信仰的自由
D.反对亵渎上帝的行为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处死查理一世
②詹姆士二世继位
③“光荣革命”(宫廷政变)
④克伦威尔执政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3.“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族的势力。而当时英国的上层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阐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
A.背景
B.导火线
C.影响
D.局限
4.“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上述引文出自(
)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法国的《人权宣言》
C.美国的《独立宣言》
D.英国的《权利法案》
5.《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提到:“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以英国为例,与其政治制度改变相关的事件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宪章运动
D.殖民扩张
6.“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而早在“这场战争”发生前的二百年,英国(
)
A.处死了国王
B.建立了共和国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7.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C.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D.中华民国的建立
8.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都是彪炳史册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三人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B.推翻了殖民统治
C.推翻了封建统治
D.赢得了民族独立
9.1775年4月的一天,随着北美大陆的一声枪响,一支英国军队与来克星顿的民兵发生冲突。枪声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这场战争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内战
10.某同学利用下图的资料卡片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应是(
)
A.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条件
C.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
D.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正义性
11.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下列文献中,在美国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
12.下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共和制
B.实行联邦制
C.推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制
13.“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最终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由此可知“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主要是因为(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巴黎人民发动热月政变
C.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
D.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4.列宁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使法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促进了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D.推动了法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5.“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下列有关拿破仑战争的结论,不能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是(
)
A.对欧洲旧秩序产生了强烈冲击
B.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威胁了欧洲大陆众多国家利益
D.得到欧洲各国人民坚决支持
16.1789年8月,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大地,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特权,并确立了以人权和法治作为新社会的基石。材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出自(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独立宣言》
17.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的扉页上写道:“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而托尔斯泰却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该人物的侵略进行英勇抗击的斗争精神,因此《战争与和平》被称为近代的《伊利亚特》。请问这位受到褒贬不一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
B.路易十六
C.查理一世
D.拿破仑
18.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和法国也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下列关于这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革命爆发前资本主义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
B.革命的主要任务都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革命的主要领导者都是新兴资产阶级
D.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西方人士常称人生的重大挫折为“人生滑铁卢”。与此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路易十六
B.华盛顿
C.克伦威尔
D.拿破仑
20.下表为某同学在复习中总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整体世界的形成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步人近代的主要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的要求,而且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革命后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该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2)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共同结果?(2分)
(3)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什么文件?这一文献的颁布有什么意义?(6分)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经常用“居然不知道美国有华盛顿,法国有个拿破仑”来形容不懂历史的人,可见这两个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两个人的历史命运迥然不同,一个广受褒奖,一个却毁誉参半,“危难之处显身手,金色辉煌,热血铸就”。华盛顿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华盛顿在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美国如刚出生的婴儿,却与摩天巨人进行战斗。
(1)“美国如刚出生的婴儿”,这个“婴儿”出生的标志是什么?“摩天巨人”何时正式承认美国独立?(6分)
(2)华盛顿功成身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两段告别词让全国为之感动。请你
列举华盛顿的主要功绩。(4分)
(3)拿破仑从16岁参军到滑铁卢战役失败下台,可以说戎马一生。虽历经40余场胜仗,但他却对
此不以为意,而对一样东西情有独钟。这个“东西”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6分)
23.(12分)杰出历史人物的言行能够推动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3年12月4日)他(华盛顿)在国会发表了简短的演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材料二
19世纪,他(拿破仑)率兵攻占意大利。一位意大利人就此事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我有一种由衷的、说不出的快乐。”
(1)“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中的“使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具体指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中的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上有何相同作用。(6分)
【第六单元能力提升卷】参考答案
1.A【提示】:1603年,詹姆士一世在英格兰即位时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
这表明他倡导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故选A
2.D【提示】:①“处死查理一世”发生在1649年;②“詹姆士二世继位”发生于1685年;③“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④克伦威尔执政开始于1653年。因此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④②③故选D〕
3.A【提示】:“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族的势力。而当时英国的上层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阐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故选A。
4.D【提示】:为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故选D
5.A【提示】: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最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故选A
6.D【提示】:根据材料中信息“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近代的最初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指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发生前的二百年是1640年,此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故选D
7.A【提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逐渐建立起来,其特点是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议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依据题干“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判断这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A。〕
8.A【提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施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树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规范,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三人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故选A
9.B【提示】:由题干中的“来克星顿”“枪声”可知,该事件指的是来克星顿的枪声,来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所以这场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故选B
10.A【提示】:1775年北美13个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在华盛顿等人的领导下,北美人民组织的大陆军打败了英国军队,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
11.B【提示】:美国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1787年美国宪法。故选B〕
12.B【提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以前四分五裂,独立战争之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实行了联邦制政体。故选B
13.D【提示】:据题干可知,“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主要是因为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D。
14.C【提示】:据题干可知,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
15.D【提示】:A、B、C结论均可从材料中得出。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大陆…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可知,题干中的观点认为拿破仑战争危害了欧洲大陆各国的主权,威胁了欧洲大陆众多国家利益,是霸权主义行径,因而D“得到欧洲各国人民坚决支持”的结论不能从题干中得出。故选D
16.B【提示】:1789年8月,资产阶级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南针。故选B〕
17.D【提示】:据题干可知,这位受到褒贬不一评价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作家托尔斯泰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故选D〕
18.B【提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和法国也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之处有:革命爆发前资本主义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革命的主要领导者都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英法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故选B
19.D【提示】: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拿破仑被流放,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故选D
20.D【提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使人类历史步入近代,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题干中的“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可知,这位同学在复习“步近代的主要国家”。故选D
21.(1)《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建立起来。
(2)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人权宣言》。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2.(1)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拿破仑法典》它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23.(1)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2)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广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相同点: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进程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