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图说红军长征
时间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第五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胜利
博古
李德
失败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1933年
至
1934年
100万 8万
红军的反“围剿”
瑞金
湘江
遵义会议遗址
赤水河
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雪山
草地
会宁
瑞金
遵义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吴起镇
在会宁顺利会师
四渡赤水
多数红军战士用这样的武器浴血奋战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用过的麻尾手榴弹
红军的机枪连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的炮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仅有山炮、迫击炮38门。
红军长征中使用的枪
长征时期用过的大炮
一门有“传奇经历”的山炮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最初携带和配备的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已所剩无几。587号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惟一一门山炮。1935年4月,红军成功全歼国民党58师师长陈耀汉全部。此战,红军缴获2门火炮,587号就是其中之一。为红军所用后,曾在忠堡、板栗园等战斗中立下了重要战功。从突破乌江、转战乌蒙山、抢渡金沙江,到翻雪山、过草地……587号山炮始终与红军战士在一起。为了带着它,红军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用鲜血和汗水把587号山炮抬到了陕北。
587的“七生五过山炮”
这副望远镜是徐向前于1932年3月至5月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苏家埠大捷后缴获的战利品,长征途中,它一直是徐向前的“千里眼”,目睹了徐向前指挥千军万马血战疆场的历史场景。
1935年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用这副望远镜观察对岸敌情,直接指挥了渡江作战。
徐向前元帅的千里眼
红军在扎西使用的收发报机
长征时候的红军旗帜
红军的武器运输队
长征期间,国民党军队出兵100多万,对各路红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之前,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而且枪支弹药也相当匮乏。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万多人,只带了3万多支枪,人均子弹也不过20发,很多战士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积极创造作战条件,采取伏击、袭击等战法,用“取之于敌”的方式缴获到大量的军用物资。红军发动遵义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仅红九军在东川县镇压土豪劣绅时,就收缴了300多支枪,500多颗手榴弹,2万多发子弹,很好地补充了部队所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军队和各地军阀武装就是红军的武器运输队。
红军军帽
红军印章
红军从川陕苏区带来的铜币
红军在贵州赔给群众的新盘子
红军有铁的纪律,不打人、不骂人、不拉夫、不扰民,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爱护群众,保护穷人,真是有口皆碑。红军路过洞口时,正逢连日下雨,寒气袭人。但红军宿营时,只住在堂屋地上,不进百姓卧室,甚至不向房东借铺草。有许多红军战士露宿街檐、山林,也不去敲门借宿。当时红军生活条件艰苦,衣被单薄,红军战士却把许多从土豪劣绅家没收来的被帐、毯子、衣服送给穷人,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了红军战士遵纪爱民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1933年9月毛泽东看到当地人吃水困难,就动员红军为村民挖井,挖到5米多深的时候,一股清泉冲了出来,从此这里不再为吃水犯愁了。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多次要填塞这口水井,沙洲坝人民与敌人坚持斗争把这口井保留下来。
1950年,瑞金人民对水井进行了修整,并称它为“红井”,虽然这里的人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保留着这口井,并在井旁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木牌。
红 井
军民鱼水情
红军在到达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的谣言,很多农民都躲在了山里,红军以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开始,沿石街上大部分店门都关得紧紧地,后来,老百姓听到红军亲切的喊:“老乡们,不用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不拿你们的东西,如果有吃的就卖给我们吧!我们一定会照价付钱的。”有些人从门缝里看到红军规规矩矩,于是就拿出煮熟的红薯放到门口卖。
有几位战士还走到一位老大娘面前想借宿一晚,那位老大娘爽快的答应了。战士们放下背包,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老大娘非常感动,就给红军战士们作了10双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红军战士再三向老大娘致谢。
红军战士关心,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石江镇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它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
军民鱼水情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草鞋
军民鱼水情
邓大娘同儿媳妇锄草时,发现了一位受了重伤的红军战士,就抬回家,给伤员换了衣裳,让他安心养伤。邓大娘天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大约过了一周后,战士的伤治好了,对大妈感激不尽,就说:“大妈,您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您老人家。”
丛林中的红军“造船厂”
为阻止红军西渡,敌军在嘉陵江河岸上部署了53个团的兵力,掠走了江面上的所有船只,并强迫当地百姓在重要滩头挖掘陷阱、埋插竹签,筑起强大的防御工事。当时,红军面临很大的困难。没有船坞、没有工人,更没有工具和造船用的原材料。嘉陵江东岸的老百姓,纷纷参加红军,为造船出力。许多老船工,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下、渠江两岸,昼夜兼程赶来帮助造船。造船只能用特殊的干木,当地的青壮年就从数百里外为红军运来了大批木材。有的老百姓贡献出了自己的床铺、门板、棺木,甚至油漆嫁妆用的桐油。就这样,一个100多人的红军“造船厂”在丛林中秘密地开工了。最终造出了75只“五扳子船”(当地人叫“毛蚌壳”),长约4.7米,体积小、重量轻、划行快,每只可容一个班的红军,非常适合强攻渡江的需要。利用75只木船,红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雕塑“彝海结盟”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进入彝区后,红军受到不明真象的彝族群众的阻挡,由于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纪律,绝不对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小听丹深受感动。刘伯承告诉小叶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国 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大家过好生活。于是,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
1933年在宁都成立了“少共国际师”。6700名少年先锋队员光荣地加入了红军。周恩来同志亲自授予了军旗。很快,这个师就扩充到1万多人。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14岁。他们最初主要装备是土枪和梭镖,后来缴获了敌人的枪支弹药,这个师才真正拥有了正规红军的火力。
少共国际师反围剿作战时主要担任侦察、袭扰、警戒、运输、救护、军事工程等任务,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用衣服帮红军运食盐的情节,就取材于当时少先队经常执行的到白区采购食盐任务的真实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和红1师、红2师同属于红1军团战斗序列,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红军小战士
长征中的外国人
洪水,越南人。曾用名武元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教员。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毕士悌,朝鲜人。曾用名金勋、杨林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1936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武亭,朝鲜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1934年12月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入红军大学学习。1945年12月回国。
勃沙特,瑞士人,后移居英国。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参加长征。1936年4月离开部队。勃沙特后来将自己的这次经历写成《神灵之手》一书在英国出版,称赞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
巾帼不让须眉
2000多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她们与男红军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一部分女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长征;另一部分女红军却在战斗中、行军中倒在漫漫的征途上。
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共有32位,其中邓颖超、贺子珍,等女红军历尽千辛万险胜利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有李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红四方面军中的女红军人数最多。红四方面军曾将红军女战士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参加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时,尚有1300多名女战士,整编成了妇女先锋团。令人惋惜的是,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西征途中在甘肃河西走廊全团覆没,大多数女战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
长征中走出的女将军李贞
有着“开国女将”之称的李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当童养媳,1926年参加革命,长征中任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作为惟一的女性,李贞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长征中少数民族战士天宝
天宝,又名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坝马尔康。十二三岁时入寺庙当“扎巴”(小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他毅然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
硝烟遮不住年轻的面孔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实际核心。这年,毛泽东41岁。周恩来,中革军委副主席,37岁;王稼祥,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29岁;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43岁;连堪称“年高德劭”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不过49岁。
在他们身后,是更加年轻的红军将领。林彪,红1军团军团长,28岁;聂荣臻,红1军团政委,36岁;左权,红1军团参谋长,30岁;彭德怀,红3军团军团长,37岁;杨尚昆,红3军团政委,28岁;邓萍,红3军团参谋长,27岁。
其他几路红色大军的领导者们也同样年轻。2军团军团长贺龙39岁,政委任弼时31岁;6军团军团长肖克和政委王震都是27岁。红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33岁,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政委陈昌浩28岁。红25军军长程子华30岁,政委吴焕先28岁。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畅
1900年生于湖南双峰县井字镇。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当时34岁。
参加长征部分女红军合影。
左起:刘英、夏明、蔡畅、陈琮英。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轩
1926年出生,贺龙是其大舅。两岁坐牢,7岁参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徐特立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徐特立断指明志的故事:辛亥革命前夕的一天,徐特立在长沙修业学校向师生员工作时事报告。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讲到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保护主权和人 民,讲到中国的老百姓被歁侮、被屠杀……激昂悲愤之时,他拍案捶胸,声泪俱下。怱然,他猛地一个转身,跑到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师生们的面,“砰”的 一声砍断了左手一节手指,顿时鲜血淋漓,溅染衣衫。接着,他用断指在白纸上写下八个血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听着徐特立演说的青年,顿时热血沸腾,群情 激昂,呼声雷动。徐特立的断指壮举,很快传遍了长沙。
《一袋干粮》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 了家的温暖……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坚强的小董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 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 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坚强的小鬼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陈赓同志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用命令的口吻让小鬼骑马,他们就一块儿走。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不放心,走了几步,立刻调转马头,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掏出来一看,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患难真情
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5军第二次穿越草地。这一次,18岁的他准备了一条拐棍。每走一步,都先用拐棍这儿戳一下,那儿捅一棍,找到一块能够落脚的地方后再迈出下一步。进入草地后,王定烈患上了重感冒。两天后,师长兼团长郭锡山见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借故把他丢弃在荒野之上。幸好政委万汉江赶来,与郭大吵一架,几乎动了枪,才又把他找了回来。郭锡山在后来西路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当了叛徒。
草地情深
1935年8月30日,在穿越草地的过程中,有一个战士不小心踩空了脚,“咕咚”一声掉进了泥潭,身子渐渐往下沉。他知道自己上不来了,赶忙摘下背上的枪,用力扔给战友,然后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吧!将来请告诉我的母亲,哥哥,姐姐,叫他们好好活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一个战士站在草丛的边沿上,伸手抓住了他的手,用力一拉,只听“哗啦”一声,草丛塌陷了,救人的人也掉进去了。有一个同志上前拉第二 个人,也跟着掉了下去。第四个同志伸出手来,先把掉下去的同志拉上来,结果还是陷下去了。有一个战士想了个办法,用两根扁担在草丛上架成“十”字,自己站在扁担上面,用尽力气把第四个陷下去的同志拖了上来。可是,先陷下去的三个同志都被泥潭吞没了。
战士们告别了牺牲的同志,擦干眼泪,鼓足勇气,相互搀扶,又继续前进了。
血 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当时红军派刘志林出去侦察,过了好久,小刘捂着肚子,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此刻,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给你包扎一下吧!”“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17块弹片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先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 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棉片
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棕背心
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
腰带也拿来充饥
坚强的记忆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有一天,19岁的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坚强的记忆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坚强的记忆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立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坚强的记忆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很多人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以后才慢慢长了出来。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坚强的记忆
钟良树:在长征路上能吃的几乎都吃过。印象最深的是,牛啊、马啊,拉的粪便一下雨就会被冲稀释,有时候里面会残存一些没有消化的粮食,这可是不能浪费的,饿极了,我们把这些粮食捧一捧用水洗洗干净照样还能再吃;如果牛啊、马啊的粪便是干的,就用力敲一敲,同样把里面未消化的粮食分离出来,用水洗洗煮了再吃……其实,这样的“粮食”人吃进肚里也不怎么消化,但是总能抵挡一点饥饿,饿肚子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在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长征烈士名录上,仅营以上干部就达422人。1935年7月,红25军在冒雨渡河中遭敌突袭,政委吴焕先亲自率兵直插敌侧后,被子弹打中胸部,这位勇敢的军政委按住胸口继续指挥部队冲锋,直至把敌人截成两段。胜利的号角吹响时,还差1个月才满28岁的吴焕先停止了呼吸。
激烈的娄山关战斗,彭总就在前线指挥。参谋长邓萍劝他往后撤一点,他说:“指挥员怕死,部队能冲锋陷阵吗?”长征途中,在毛泽东重掌指挥权的第一场战斗——土城之战,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上一线指挥。后来与朱德一起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也都出现在激战的阵地上。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王稼祥,带着重伤走完了长征。1933年4月的第四次反“围剿”中,一块弹片穿过他的臀部进入肠子之后,便一直用一根橡皮管将脓液排出体外。到达陕北后,美国籍医生马海德检查他的伤口后惊叹:这么重的伤,居然能长征过来,要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余秋里,独臂;晏福生,独臂;钟赤兵,独腿……没有人能够具体统计出一代长征战将到底负过多少次伤,更没有人能够统计出,直到一代长征战将辞世,身上仍 有多少弹片未被取出。毛泽东曾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1934年10月10日在江西省瑞金开始长征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遵义会议会议室
遵义会议会址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土城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二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太平渡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与黔军激战的地点之一——娄山关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四渡赤水渡口之一——二郎滩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皎平渡口的“将军石”,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块石头上指挥红军部队渡过金沙江的。
红军渡金沙江时的皎平渡口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泸定铁索桥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陕甘边苏区吴起镇旧址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
甘肃省会宁城西关,红1、红4方面军在此庆祝会师
数字长征
●长征,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余里。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有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约有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五六万人。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80多人。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位中将为23.8岁。
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是朱德
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 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 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
长征最后一仗华家岭战斗
1936年10月,张力雄奉命在会宁以南30公里的华家岭阻击胡宗南部,以迎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20日拂晓,战斗打响。他们与6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两天一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副军长罗南辉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
向美国孩子讲述长征
1988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少儿图书,《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险途》,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琼·弗里茨夫人。她认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极其激动人心的一幕活剧。长征中红军为了生存、为了中国的新起点而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在困难环境中互助友爱的精神,是美国少年儿童应该学习的。
《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说,弗里茨夫人为少年读者写了这本叙述“长征”的 书,同时完成了一件公益服务:当此中国及其亿万人民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日益凸显之时,长征的历史是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了解并加以思考的。长征是另一时空 下,由另一些人在不同的旗帜下完成的类似于我们美国革命的史诗。讲述这些英勇传奇的是这样一些男女,他们为了一项他们认为胜过生命的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斗争,饥饿、疾病、危险、严寒,难以通过的高山、河流和荒漠,强大的敌军,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前进。
红都瑞金,血战湘江,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军民鱼水情,红军会师
http:///GB/8198/68298/68722/index.html
http:///GB/8198/68298/68701/index.html
http://blog./view/610/1094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