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大气压强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6 大气压强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19 21: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6
大气压强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事例中,有一个作用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这个事例是(  )
A.挂衣吸盘
B.吸饮料
C.纸片不掉
D.向病人注射药液
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以下哪种情况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
A.玻璃管内尚留有少许空气
B.换口径较粗的玻璃管做实验
C.换口径较细的玻璃管做实验
D.将玻璃管向上提但管口不离开汞面
3.现代建筑多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窗隔热,实验表明,中空双层玻璃窗的隔热性能与两层玻璃间空气压强有关。实验测得中空双层玻璃内外温差与中间空气压强关系如图所示,则中空双层玻璃中间空气压强(  )
A.大于10-1pa时,隔热效果变差
B.等于大气压强时,没有隔热效果
C.在10-1~102Pa时,隔热效果最好
D.等于10-3Pa时的隔热效果比104Pa时差
4.如图所示,人呼吸时,肺的形状从甲图变成乙图的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A.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
C.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D.肺内气压先大于大气压,后小于大气压
5.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6.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1楼带到5楼的过程中(对瓶子采取了保温措施使瓶子温度保持不变),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如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楼层
1
2
3
4
5
管内与瓶内水面的高度差/cm
5
5.3
5.7
6
6.3
A.往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大于瓶外大气压
B.水柱高度h增大,说明大气压增大了
C.上楼的过程中,给瓶子保温是为了避免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D.水柱高度h越大,瓶内外的气体压强差越大
7.某教师用“试管爬升”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其做法如下:取两个直径相差很小的平底试管,将细管底部插入装满水的粗试管内,再将两试管迅速倒置(保持竖直),会看到细试管慢慢“爬进”粗试管里,如图所示,细试管能否在粗试管内竖直向上“爬升”,取决于开始时细试管插入粗试管的深度,如果插入过浅细试管就不能自动上升.若细试管的质量为15g、底面积S=1cm2

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则细试管开始插入的深度h0至少为多少cm,细管向上“爬升”(??

A.10
B.15
C.20
D.25
8.如图所示的四个场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托里拆利实验。将玻璃管倾斜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会变大
B.吸盘能够紧紧吸在墙上是由于吸盘有粘性
C.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倒置杯子,纸片不掉;杯子倾斜,纸片不会掉落
D.将装满水的试管用薄片盖住管口,倒置在水中,拿掉薄片,管中的水会从管口流出
9.在室温下,吹鼓一个气球,把它放进真空罩中,抽走真空罩中的气体,发现气球变大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球内气体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
B.气球内气体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C.气球变大因为气球内的气压变大
D.抽气后,真空罩内气压大于气球内的气压
10.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将一个带有阀门的三通U形管倒置在两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中,用抽气机对U形管向外抽气,再关闭阀门K.已知左边液体的密度为ρ1,
左右两边液柱高度分别为h1、h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右边液体的密度
B.右边液体的密度
C.实验中必须将U形管内抽成真空
D.若将U形管倾斜,左右两边液柱高度差不会改变
二、填空题
11.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_____,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_____,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的沸点会逐渐_____。
12.如图所示是带到高原地区的泡面,它变得比在平原地区体积要大是因为高原地区的大气压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平原地区气压;高原地区煮饭要用高压锅,这是因为高原地区受气压的影响所以水的沸点较_____(填“高”或“低”)的缘故。
13.某学校实验小组在实验室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时如图所示,当时的大气压等于______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已知人体皮肤的表面积约1.5m2,那么,在1个标准大气下人体表面积受到的大气压力约为______N。人体并没有被压扁,是因为______的缘故。
14.大气压与生活密切相关,驻守青藏高原的战士要用高压锅才能将饭煮熟。同学们自制了一个气压计(如图)来研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他们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山脚拿到山顶,发现管内的液柱高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5.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______的存在。1644
年,意大利科学家______精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16.可视性强、效果明显的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以下是我校老师自制的4种物理教具,在小瓶里分别装有色的无色的、满瓶的、半瓶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1)用来演示液体温度计原理时应选择______(选填字母);
(2)要研究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时应选择______(选填字母),一霖同学拿着该仪器从一楼走到八楼,则细管中的液面将______。
三、实验题
17.小明利用图示标有2.5mL的一次性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帽等器材,对大气压的值进行测量。
(1)该实验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实验中研究对象是______(活塞/筒壁)。实验时小明将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同组的小王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使得测量结果比当天气压值
_______。
(2)实验时小明一手托住弹簧测力计保持在水平方向,目的是减少__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使活塞受到的拉力和大气压力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如下表是小明记录实验情况的表格:
大气压力F/N
注射器容积V/mL

活塞面积S/cm2
大气压强p/Pa
6.0
2.5
5.00
0.5

表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
18.如图甲,小金利用透明硬质水管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乙,将管子下端浸在水槽中,关闭K2,往管内装满水(水位超过K1),再关闭K1,打开K2,管内液面下降了一段距离,稳定后测得管内外液面高度差h=9.30m。
(1)由实验可得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_______Pa;(g=10N/kg,ρ水=1.0×103kg/m3)
(2)再打开K1,管内水面将________(选填“上升”、“不升不降”或“下降”);
(3)如图丙所示,小金将长度约为30cm的塑料管装满水并用纸片盖住,迅速倒置,发现纸片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往下掉,此时若在塑料管上端戳个小孔,纸片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掉下来;
(4)老师给同学们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如图丁所示,可知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_______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此气压下水的沸点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oC。(标准大气压等于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1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本地大气压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的自重可忽略不
(1)本实验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是______,用以测量______,记为L;
(2)完成上述测量后,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将活塞通过细线与弹簧测力计相连,而后水平向右缓缓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
③读取注射器的容积为V;
步骤①中遗漏了重要的操作是______。改正后正确操作并记录上述数据,不考虑摩擦,则大气压强测量值p=______
(用L、F、V表示);
(3)为了尽可能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小明用原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乙所示)。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底端,当线端钩码加至2N(即水平细线上拉力为2N)时,针筒恰由静止开始向右移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5N,则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为______N。已知活塞横截面积为0.5×10-4m2,则第(2)问中大气压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
(填“大”或“小”)
______Pa。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D
6.B
7.B
8.C
9.B
10.A
11.减小
100°C
减小
12.低于

13.750
1.5×105
人体内也有压强,内外压强相互抵消
14.变大
减小
15.大气压
托里拆利
16.A
C
上升
17.刻度尺
活塞

弹簧测力计的自重
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cm
1.2105
18.9.3×104
下降
不会

740
小于
19.刻度尺
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长度
将活塞推到注射器底端以排尽空气
0.5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