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2 章末综合测评2 (第3~4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2 章末综合测评2 (第3~4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0 19:43:27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3~4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
D.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
(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
kJ,d含1.3×108
kJ,则a至少约含4.5×107
kJ
6.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7.(不定项)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8.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生物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9.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则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
000
g
10.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1.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a+b)×20%
B.(c+d)×20%
C.(a-c)×20%
D.(b+d)×20%
12.下列各种行为中,对保持生态平衡有益的是(  )
A.在草原上大量养殖牛羊
B.用大量的农药喷杀草场害虫
C.捕杀麻雀,避免它们糟蹋粮食
D.退耕还林还草
13.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
14.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  )
A.种群和种群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
C.生物和环境之间
D.以上三项都有
15.广东省的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6.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A.②③
B.④
C.⑥
D.⑤⑦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物种多样性
B.引进外来物种以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D.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8.(不定项)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包括(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19.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盐
B.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
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1.(不定项)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外来物种入侵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秋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少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23.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24.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恢复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25.(不定项)如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的①~④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和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虚线框内的成分和B共同组成________。
(2)图中老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和________。若某种原因导致蛇的数量减少,则老鹰的数量在短期内会________,草原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7.(13分)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
(2)图中E为__________,其代谢过程可为A生产者提供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⑦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B粪便中的能量主要属于__________(填字母)部分的能量。
(4)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原食物链间能量传递的数值,若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为保证B和C的同化量稳定,需人工向B和C分别输入能量X和Y,这时计算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选用公式__________×100%。
28.(13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甲          乙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_,碳在其内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C最可能是__________。
(3)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
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分别为__________g和__________g。
29.(12分)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镉米危机”的出现,再次敲响土壤污染的警钟。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的燃烧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________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研究表明,某些植物能促使吸收来的重金属与纤维素、果胶、有机酸等结合而分别沉积到细胞的细胞壁和液泡等处,并依靠________(细胞结构)的功能,使污染物与体内的敏感分子或部位隔离,不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对栽培的此类植物要及时收割,以避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重返土壤中。
(3)两种植物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根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4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3~4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故选C。]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
D.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A、B错误,D正确;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C错误。]
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B [该菌种在有氧条件下能够将污染物的有机物分解,故主要目的是处理有机污染,B正确。无生产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C、D错误。]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C [食物网的成因是由于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该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环节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5.
(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
kJ,d含1.3×108
kJ,则a至少约含4.5×107
kJ
ACD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不被捕食的营养级为终点,由此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A正确。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最可能是c,但营养级最高的a通常是最少的,B错误。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最高营养级a,C正确。若c所含能量为5.8×109
kJ,d含1.3×108
kJ,则b中所含能量至少为4.5×108
kJ,则a至少约含4.5×107
kJ,D正确。]
6.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D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甲和戊,A正确;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共包括5个营养级,即甲→丙→乙→丁→辛,B正确;辛的食物来源有两种,当丙种群数量减少,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正确;该食物网中,除丁和辛外,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还有乙和丙、乙和丁,D错误。]
7.(不定项)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ABCD [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的,而不能倒过来流动,A正确;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多,原因是能量逐级递减,从前一种生物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B正确;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正确;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8.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生物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B [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青草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食草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食虫鸟是第四营养级,猫头鹰是第五营养级;因此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生物是青草,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少的消费者是猫头鹰。]
9.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则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
000
g
C [计算至少增重时,按照最短的食物链,最大的传递效率计算,所以猫头鹰增重20
g,最少需要消耗植物20×5×5=500
g,故C正确,A、B、D错误。]
10.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A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图a和图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1.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a+b)×20%
B.(c+d)×20%
C.(a-c)×20%
D.(b+d)×20%
B [粪便是初级消费者未能消化吸收的部分,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即同化量为(a-b),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a-b=c+d。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应为(a-b)×20%或(c+d)×20%。]
12.下列各种行为中,对保持生态平衡有益的是(  )
A.在草原上大量养殖牛羊
B.用大量的农药喷杀草场害虫
C.捕杀麻雀,避免它们糟蹋粮食
D.退耕还林还草
D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草原上大量养殖牛羊、用大量的农药喷杀草场害虫、大量捕杀麻雀,避免它们糟蹋粮食,都会破坏生态平衡;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13.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
D [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14.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  )
A.种群和种群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
C.生物和环境之间
D.以上三项都有
D [生态系统中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传递。]
15.广东省的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种,即保护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很多,是就地保护的措施,依据题意是保护生态系统,题干没有明确说保护哪个物种。]
16.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A.②③
B.④
C.⑥
D.⑤⑦
B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分别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动物的摄食,⑤⑥⑦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⑧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④。]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物种多样性
B.引进外来物种以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D.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也可能导致生态入侵,使得物种多样性降低,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18.(不定项)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包括(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ACD [物质可以循环,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9.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C [本题的关键词为“三大功能类群”,所以指的是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盐
B.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
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的种类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21.(不定项)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外来物种入侵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D [由题图信息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外来物种入侵可导致鸟类和哺乳类的减少,因此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
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秋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少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A [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影响藻类种群的变化。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秋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浓度最大,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可能也会最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23.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C [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C错误。]
24.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恢复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C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这主要依靠人类的活动;矿区的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矿山开发形成大量岩质陡边坡及矿渣废弃地,边坡的不稳定性易导致许多不良地质灾害。]
25.(不定项)如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ACD [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奶牛。生态学原理很多,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即主要利用了循环原理和自生原理。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甘薯藤青贮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的①~④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和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虚线框内的成分和B共同组成________。
(2)图中老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和________。若某种原因导致蛇的数量减少,则老鹰的数量在短期内会________,草原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解析] (1)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或二氧化碳库),B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组成,据图可知,图中缺少非生物的能量,虚线框内的成分有生产者(草)与各级消费者,其和B(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据图可知,老鹰以蛇为食物,同时老鹰与蛇以青蛙为食物,因此图中老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若某种原因导致蛇的数量减少,老鹰主要以青蛙为食物,老鹰由第五营养级变为第四营养级,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老鹰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蛇数量减少不影响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草原物种的丰富度不变。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或二氧化碳库) 分解者 非生物的能量 生物群落 (2)竞争 捕食 增加 不变
27.(13分)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
(2)图中E为__________,其代谢过程可为A生产者提供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⑦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B粪便中的能量主要属于__________(填字母)部分的能量。
(4)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原食物链间能量传递的数值,若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为保证B和C的同化量稳定,需人工向B和C分别输入能量X和Y,这时计算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选用公式__________×100%。
[解析] (1)图中的食物链为:A→B→C→D,共四个营养级。
(2)图中E为分解者,其代谢过程可为A生产者提供的物质主要有CO2和矿质元素(无机盐)。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⑦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主要属于上一营养级A生产者部分的能量。
(4)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100%。
[答案] (1)四 (2)分解者 CO2 矿质元素(无机盐) (3)呼吸作用 A (4)
28.(13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甲          乙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_,碳在其内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C最可能是__________。
(3)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
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分别为__________g和__________g。
[解析] (1)图甲由食物链:植物→雪兔→狼可知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
(2)由分析可知,图乙中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
g,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直接消耗雷鸟的重量为:=200
g;直接消耗植物的重量为:=100
g。
[答案] (1)捕食 (2)生物群落 有机物(或含碳有机物) A 分解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200 100
29.(12分)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镉米危机”的出现,再次敲响土壤污染的警钟。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的燃烧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________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研究表明,某些植物能促使吸收来的重金属与纤维素、果胶、有机酸等结合而分别沉积到细胞的细胞壁和液泡等处,并依靠________(细胞结构)的功能,使污染物与体内的敏感分子或部位隔离,不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对栽培的此类植物要及时收割,以避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重返土壤中。
(3)两种植物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根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重金属由于不能排出体外,因此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即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的含量越多。(2)细胞壁的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而有机酸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因此重金属沉积在细胞壁和液泡等处,已知重金属与纤维素或果胶、有机酸等结合,这样它们可以通过细胞膜和液泡膜的阻隔,避免与细胞中其他成分接触,不影响细胞代谢。若长时间不收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到地上,通过分解作用,重金属又返回土壤中。
(3)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在于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直接原因决定于各自运输镉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由图二可知,蔓田芥比少花龙葵适宜,理由在于种植后土壤镉化物含量蔓田芥比少花龙葵少,说明蔓田芥吸收镉化物能力强;并且干物质的燃烧气化温度中,蔓田芥比少花龙葵低,说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答案] (1)食物链 (2)生物膜 枯枝落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运输镉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 蔓田芥 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