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A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D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但是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据图分析,甲、乙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丙、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因此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D正确。]
2.(不定项)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且所取样方面积应相等,求得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求其平均值。]
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 [由题干“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故A、B、C正确。由题干“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B.群落中捕食等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C.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群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 [标记重捕法常用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而不是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C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三北防护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错误;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由题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9.(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B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1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A [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斗)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11.(不定项)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AC [由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A正确;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猫头鹰仅以老鼠为食,而狼的食物来源有老鼠、鹿、浣熊,因此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猫头鹰的影响比对狼的显著,D错误。]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故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能必须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并开始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电能、热能、化学能的形式输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3.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B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A正确;吃青菜确实对身体有利,但是否能抗雾霾还没有定论,B错误;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可减缓雾霾的发生,C正确;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D正确。]
1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许多野生生物是新药开发的原料
B.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C.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做生态功能,C项符合题意;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功能,A、B、D项均属于直接价值,均不符合题意。]
15.(不定项)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ABC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并具有保持和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所以A、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C正确。]
16.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喷洒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
C [喷洒农药消灭害虫,污染环境,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不准放牧,不利于增加动植物的种类,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严禁割草,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7.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C [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18.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 )
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
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A [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和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不是退耕还林生态学依据,B、C、D错误。]
19.(2018·海南高考)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下列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的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D [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项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项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的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项错误。]
20.(不定项)下列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ABD [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2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越低,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22.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A [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A正确。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的能量,选项B错误。蘑菇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C错误。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D错误。]
2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B.“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D.“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中,往往将蔬菜棚与猪圈连通起来提高经济效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整体原理
D [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项错误;“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循环原理,B项错误;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C项错误;“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和整体原理,D项正确。]
24.(不定项)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C [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循环利用;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的重量是1.5÷20%÷20%=37.5
kg(干重);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25.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该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
C.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
D [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这是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7.(14分)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解析] 据图分析,A利用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说明A是生产者,则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a表示各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表示各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表示各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消耗的能量。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火山爆发后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也明显复杂。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3)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同化的能量(a2)-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2),可用代数式a2-b2表示;图中的d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处于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C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答案] (1)恢复力 次生 (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3)①第二营养级 ②a2-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③C
28.(14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________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通过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的传递。
(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措施。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该生态系统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1)图1所示生态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均为自养型生物,图1中只有谷物和蓝细菌、绿藻为自养型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平整压实土地和人工制造表土措施,该生态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答案] (1)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谷物和蓝细菌、绿藻 太阳能 物理 (2)平整压实土地 人工制造表土 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3)协调原理、自生原理
29.(11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细菌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细菌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细菌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1可知,蓝细菌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细菌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解析] (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图1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3)分析图2可知,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细菌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 (1)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间接 (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 (3)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 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 (4)蓝细菌浓度过高
15/15模块综合测评(A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2.(不定项)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B.群落中捕食等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C.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群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三北防护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1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11.(不定项)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3.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1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许多野生生物是新药开发的原料
B.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C.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15.(不定项)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6.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喷洒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
17.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8.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 )
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
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19.(2018·海南高考)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下列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的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20.(不定项)下列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22.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2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B.“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D.“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中,往往将蔬菜棚与猪圈连通起来提高经济效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整体原理
24.(不定项)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5.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该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
C.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7.(14分)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28.(14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________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通过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的传递。
(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措施。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该生态系统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1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细菌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细菌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细菌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1可知,蓝细菌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细菌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