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一册 1.8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3)信息技术第一册 1.8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09-19 11: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和怎样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它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一线城市的初一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普及率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家庭都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的条件。部分学生对于信息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道德与法律问题,学生了解得不多,总是会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不便与伤害;另一方面,信息交流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信息泄露等原因伤害了自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2)初步了解与信息交流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搜索案例,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交流讨论并分组进行案例分析,体会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形成鉴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评价、鉴别能力,培养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
(2)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创造性劳动,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树立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明白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作为学生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分析与鉴别
(2)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
难点:
通过对围绕问题自行搜集案例的分析、探讨、交流,逐步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
教学策略
1.本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运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正、反面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在信息交流的过程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及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2.本课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案例的搜集、分析,让学生知道不同信息对自己的正负面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树立起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及形成鉴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养成学生多渠道进行信息搜集,合理、合法使用他人信息的习惯。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学平台、局域网、互联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1.以QQ对话框和微博截图引出问题
2.出示截图
设计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局域网服务器中设立共享文件夹“案例搜集与分析”,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把搜集到的案例及相应分析以PPT的形式存放在相应的组别文件夹中。
3.搜集信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我国有关法律和法规文件。
问题设置:(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以提问的方式举例)
(1)、你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有哪些方式,会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把你使用过的信息交流工具显示在PPT上。
(2)、你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主要会浏览、讨论些什么话题内容呢?是否会有选择地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交流?请把你们较常涉及的话题或者看到的一些你认为有代表性的信息截图在PPT中。(所有小组成员均需提供自己的信息交流记录)
(3)、请查看老师提供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分析同学们的信息交流内容中是否有违反了相应法律法规规定;在你看到的信息中有哪些会引发道德法律问题。
(小组讨论并作总结显示在PPT中)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在信息交流过程应注意什么问题?应如何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小组成员发表感想,并记录在PPT中) 以小组形式完成所有活动任务:
1.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递进式的问题进行PPT内容填充,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案例,结合教师提供的法律法规文件进行分析。
2.小组讨论问题4,并作出归纳总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学生应如何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
注意:讨论过程中注意由信息交流引发的双向性问题:不要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不要给他人提供伤害自己的信息。 1.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评价能力。
2.通过递进式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所涉及的信息交流内容及问题,分析信息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有利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之形成应树立良好信息道德修养的概念。
案例分析与交流 组织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进行该组所汇总的PPT内容讲解,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 听学生代表的报告,并作好记录,写下自己的想法。 所有学生在本组作报告之外,听取其他小组的报告,进一步更全面地了解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应如何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
小组评比 给出评分标准,并进行师评 进行小组自评、互评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学生信息交流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概括,提示学生:遵守信息交流的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对于软件知识产权的理解及保护,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聆听,记录,完成个人课后反思。 通过小结,教育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增强相关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信息交流道德规范。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制订的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结合师评评选出最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为纯理论知识,如何把纯理论知识让学生学得有积极性是关键,如何在纯理论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呢?本课设计中尝试把课堂“放宽”,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集自己所看过的、发布过的信息,其中不免会有一些有悖常规的信息,但这些贴近学生日常的案例会更有感染力,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学生结合法律法规文件分析时知道,原来这些信息是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啊:例如,在进行微博发布时,很多同学会发布一些图片,但却很少有人注明图片出处,这个其实就是涉及了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同学都在PPT报告中以截图形式显示个人有代表性的信息,避免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无所事事”。
在课堂中教师要比较好地控制学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信息搜集的时间限制,但在广度上可以不作太大限制,这会反映出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分析从中能得出较全面的结论。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但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着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上的差异,效果也会有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