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整合训练
基础整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完成下列词语:
shū( )然 bèi( )论 jūn( )裂 愚mèng( )
2.完成下列成语:
司空见( ) 毛骨( )然 闲情( )致 ( )次栉比
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4.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学完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5——9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中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要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解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5.文中与第二段的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
答:
6.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各是什么?
答:
7.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表现在哪里?
答:
8.苏州园林的池沼的布置是如何体现出自然之趣的?
答:
9.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请在上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0——14题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天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要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得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0.节选的三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11.作者在第1段中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而下一段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答:
12.选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
13.作者说”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你理解吗?
答:
14.你认为伟人该不该也像作者那样,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4分)
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18题。
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子,
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他是一只鸟儿。从他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看,很像我那精力过剩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个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我儿子见着这鸟儿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后,当场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道:”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着。
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好,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偷偷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叼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
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想我一下的了。
鸟儿子走了,还有我儿子,他是没有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见我在阳台上想鸟,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破产似的,不来就不来了,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罢了。
15.文中”我的朋友”是一只鸟,为什么作者用”他”来称呼而不是用”它”呢?(4分)
答:
16.”我”给鸟儿红枣,且面带笑容准备”认亲戚”,可鸟儿却对”我”充满”警惕和敌意”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鸟儿”读不懂人类的笑容”的?
答:
17.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
18.你喜欢文中的儿子还是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中的儿子?说说你的想法。
答:
文言文阅读: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泥于掌故 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
潴有浅深 非咨询不穷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昔海忠介治河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0.翻译下列句子: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译: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
21.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
2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
23.你对文中的海瑞了解多少?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4.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答:
作文训练
从下边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⑴真情,是-缕阳光,是一泓清泉,是一株绿树,是真情撑起我们生活中的一片蓝天。请以”真情”为话题作文。
⑵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接受过无数次的考试,今天我们正在考场上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今后我们走向生活,步入社会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对人生的挑战与考验,一句话,人生无处不考试。请你以”考试”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拓展提高
基础知识
一、识字、写字、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 镂空 斟酌 潋滟 倏然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城市的喧xiāo( ) 温xīn( )的记忆
重峦叠zhàng( )毛骨sǒng( )然 万hú( )闲愁
3、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习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俯仰生姿:
嶙峋:
审美:
珠光宝气:
(2)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望岳》一诗中诗人杜甫表现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5、《登飞来峰》一诗中诗人王安石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王勃表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对朋友表达深情厚谊的诗句是:
7、历代诗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你在课外一定积累了不少。请你仿照以上4-6句的句式写出完整的一句话。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 ,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羸,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酹:lèi 把酒浇在地上)
1、用课文原句为(甲)文填空。
2、为(甲)文加点字注音:潴: 胼胝: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泥于掌故 ( ) 是以必得 (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 全石以为底 ( )
盖地有高低 ( ) 必如是 ( )
盖竹柏影也 ( ) 如好逸而恶劳 ( )
4、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译:
(2)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译:
5、(甲)文侧重写海瑞躬历事务的献身精神,(乙)文则写海瑞死后民众的反应。海瑞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并修改下面的短文
树之悲歌
眼下,人心思富。爱钱也在情理之中。但在爱钱讲钱挣钱的人潮中,却也冒出了另一族,这些人利令智昏,捞钱不顾其他。为了争钱,长城公司毁掉了一颗古槐。这就是现今中国大地上回响的一曲树之悲歌,一曲人之悲歌。
古时的华夏大地有着广阔茂密的森林资源,然而现在,中国的林木覆盖率仅有12%!为什么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而我们的森林面积却在减少?为什么古槐树三百多年历经沧桑而豪发未损,却在如今被毁了呢?
这是 。一些人被金钱遮住了眼睛。”什么法律?什么道德?什么生态环境?什么子孙的幸福?一切不顾!他们为了钱可以造假药、假酒害死人命,毁一棵树何足道哉!”像长城公司这样的间接毁树已是如此,那些直接砍树卖钱的就更不必说了!于是大把抓钱的款爷 ,成片倒下的树木潸然泪下。这是什么?——树之悲歌!
“树之悲歌”的谱写者同时也谱成了一曲”人之悲歌”。中国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造林工程也只能与之相抵而成为徒劳;今年我国西北地区多次遭沙暴袭击,没有树木的帮助,人类只能坐受大自然的报复;黄河这条”悬河”继续向天上挺进,它在向我们示警长此以往,终有一天它将一溃千里,为这曲”人之悲歌”谱上一段撼人心魄的高音!
悲歌之所以悲,在于一些人的文化素质太低。没文化就没头脑,就不懂道理。当今出现的一些不懂文化就发了的大款,引得一大批人放下书本去”抓”钱。于是,人的文化素质就更有不进且退之势。可见离开”生财有道”,钱非但不会带来幸福,反而会富极则祸。因此,”补牢于羊未亡时”方为上策,提高全国人民素质使其能够懂法明理才是当务之急,一劳永逸之举!
1、全文共有三个错别字,你发现了吗?请找出来并改正。” “应改为” “; “ “应改为” “; “ “应改为” “。
2、作者在写第三段第一句话(分析原因)时,思路中断了,不知怎么概括好。请你帮作者补完整。
3、这篇文章是写于九十年代中期。其实,现在环境的变化还是非常巨大的。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及你所见到的,在第四段补写当今的事例,进一步印证作者的观点。(不超过50字)
4、根据上下文语意,在第3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写出”潸然泪下”的反义词。
5、文题与全文相吻合吗?主旨突出吗?尝试着把文题补完整。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鹤魂
她是来自大地的鹤。她飞翔,因为她热爱;她沉寂,因为她喜欢。她是天地间的不安的灵魂,她是大自然耀动的精灵。
可此刻,飞翔已成为她往日的情绪。蓝天在她眼前飞快地旋转,白云在她羽毛上痛苦的翻卷。她的翅翼扑打着,发出悲痛的哀号。
胸前,刚刚穿过寻欢者射出的了弹。
她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下坠。风飕飕地在她耳边低唤,白云为她拭去惊慌的汗水,可她分明在下坠,身不由己。
让她停留吧,让她寻找清静的湖泊,她故乡的芦苇丛。
辽阔的天空里,她如一片冬日的雪花,凄迷地瓢落,薄雾哭了,泣出一片雨雾,阳光不忍了,躲进哀伤的云层。
她开始怀念水湄之上的恋歌,思念平静如镜的往昔,哀伤伴着绝望撕扯着她的心,记忆如秋日残败的落叶,美丽的往事纷纷凋零。
她飘落着。
前面有烧毁的林木,身后是淹没的村庄;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漂浮着污染的泡沫。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辛劳的农人们踩亮了每一个清晨,却走不出贫困和不幸;珍禽奇兽躲过了悠缪的天灾,却未能躲过蛮野的人祸。
渐趋澌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
她愿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让善良与美丽再一次呈现人间。持枪的人,你黠慧的眼睛为何阖上,你的手心可曾颤栗?山脚旁炊烟下那惊呆了的女孩子,你可否肯竖一方小小的墓碑?
她渴望停留,渴望一方有力的臂弯,将她承托。
她苦痛,她挣扎,她舞蹈,她悲吟。
多想展开她的翅膀,飞向清新的天空。前胸已染成一片灿烂,浸透着一只鹤深情的牵挂;鼻翼微微地翕动,燃成一片思念的红霞。
她听见草叶们伤悼的哭声,听见空山长长的祈祷;覆盖她吧,天空!还有大漠,还有沼泽。让一朵柔弱而美丽的灵魂安息。
茫茫大地,只遗下几片殷红,几声空怅的回音。
6、作者将自己的视点聚集在天空中被击落的白鹤迅速下落的这一瞬间,用电影慢镜头的方式表现了什么主题?你觉得从这一角度表现主题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7、文中有很多生动感人的描写,也不有少震撼人心的议论抒情,试各举一例,用课文中学过的方法加以赏析。
描写:
议论、抒情:
8、读完全文,鹤的悲剧一定感染了每个有爱心的人,尊重我们的大自然吧,因为尊重她就是尊重我们的生命啊!假如鹤也会忠告人类,会说什么呢?展开联想和想像,以《鹤的告白》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作文训练
题目:作为正常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
风声、雨声、雷鸣声;蝉声、蛙声、乌叫声;狼嗥、狮吼、虎啸声……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的繁富异样,但只要我们静心去听,就能听出每一种声音的情韵,听出大自然的秘密。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就更是复杂多样,笑声、哭声、争吵声;歌声、乐声、读书声;强者叫、弱者号……
每一种声音都有它独特的情味,都能或多或少地传达出生活的真谛。声音,纷繁复杂的声音实在蕴含了太多的奥秘,包含了太多的情理啊!
请以“ 声音”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基础整合
倏;悖;龟;氓
惯;悚;逸;鳞
略(如: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略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共同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中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不同点是: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布置景物
略
10.我钟爱的一棵古藤萝被人砍断了,我心里悲哀至极
11.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给”我”悲愤、惆怅的心情带来安慰,给我还来许多快乐,让我忘却了人生中的许多困难;而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被人砍断了,还存在”愚氓灭美”的事实
12.快乐、悲哀、愤慨
13.略
14.略
15.用”他”表现了我确实是把这只鸟儿当作朋友,更能表达”我”对”他”的友情。
16.人类的任意捕杀,药剂与化肥的使用等(言之成理即可)
17.呼唤温情与关爱,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8.《明日不封阳台》中的儿子,因为他懂得爱护鸟儿,呵护生命;(若言之有理,答本文中的儿子也行)
19.略
20.略
2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2.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23.略(可参看课本练习一P204)
24.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拓展提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Xuān lòu zhēn liàn shū
2.嚣馨嶂悚斛
3.(1)高树好象低着头,低树好象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突兀的样子;领悟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闪耀着珍宝的光色,这里指各种鲜花色彩的华美。
(2)议论,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略
二、文言文阅读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冤
2.zhū pián zhī
3.对,对于;在;因,因为;由,把;发语词,相当于“就因为”,原来是;象;假如,如果。
4.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海瑞的灵柩用船从江上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5.略
三、现代文阅读
(一)
1、争—挣 颗—棵 豪—毫
2、爱钱的结果,是不知法而犯法的结果
3、如:洪灾、沙尘暴等现象
4、眉开眼笑
5、树之悲歌,人之悲歌
(二)
6、表现了保护自然的主题。好。作者将自己的视点聚集在天空中被击落的白鹤迅速下落的一瞬间。用慢镜头的方式通过展示鹤对生命的留恋来揭示刽子手的罪恶。从这一角度保护自然的主题,新颖独特。
7、描写:“她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下坠。风飕飕地在她耳边低唤,白云为她拭去惊慌的汗水,可她分明在下坠,身不由己。”采用拟人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白鹤下落时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她与自然极为亲密的依存关系,写出它的柔弱、善良和美丽。
议论、抒情:“渐趋澌灭的难道仅仅是白鹤吗?”渐趋澌灭的不仅仅是白鹤,还有熊、虎、鹿等珍奇异兽。这个反问句,强烈谴责了捕杀野生动物的刽子手的罪恶。 “茫茫大地,只遗下几片殷红,几声空怅的回音。”“几片殷红”是刽子手的罪证,“几声空怅的回音”是鹤、是被捕杀动物的疑问,它们在呜咽、在哀歌,聪明而又糊涂的人们,睁大眼睛看一看,竖起耳朵听一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围绕“保护自然”这一主题,情意真切,言之有理,动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