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10: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
新知导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新知导入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新知讲解
现代诗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新知讲解
朗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新知讲解
【思考1】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明确 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新知讲解
【思考2】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明确 作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巨人的形象?这滚滚而来的洪涛之力,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作者有为何反复咏叹这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新知讲解
【思考3】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新知讲解
【思考4】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新知讲解
【思考5】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新知讲解
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课堂练习
通过对比鉴赏,概括出《再别康桥》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地在地球边上放号》:
节奏紧凑,更加自由,想象奇特,直抒胸意,具有强烈的抒彩。
《再别康桥》:
节奏舒缓、情意缠绵,讲究韵律美,抒情更加含蓄内敛。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思考作者借鸟儿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鸟儿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人借鸟的种种愿望,表达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借鸟最后的结局表现作者的献身精神。
课堂总结
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核心。那么,如何通过这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把握住诗歌的主旨呢?我们要掌握必要的技巧。
课堂总结
第一步“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探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课堂总结
第二步“把握意象”。
意象是熔铸了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席慕蓉的《乡愁》中,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印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
课堂总结
第三步“明辨手法”。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样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而艺术手法就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之一,掌握了现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也就握住了探析诗歌的一把钥匙,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
“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课堂总结
第四步“抓住诗眼”。
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散文,作者在描写自己所要讲述的东西时,有时会用直白的方式倾诉,这就是“诗眼”“文眼”。对于诗歌来说,只有找到了“诗眼”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整首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中心。
板书设计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