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掌握作已知角平分线的方法;了解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和格式.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能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使学生能够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角平分线性质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
问题1: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怎样得到这个角的平分线?
用量角器度量,也可用折纸的方法.
[追问1] 你能评价这些方法吗?在生产生活中,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
[追问2] 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
=AD,BC
=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AE
就是∠DAB
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师生探究,说明其中的原理(利用“边边边”),进而得到利用尺规作角平分线的方法.教师出示作图过程: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M,交OB于点N.
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内部相交于点C.
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教师提出问题:角的平分线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与我一同来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探究角平分线的作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SSS)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试验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问题2
【探究1】
如图,将∠AOB的两边对折,再折个直角三角形(以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吗?
[师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首先独立操作,然后观察操作后的图形,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发现,折痕DP和折痕PE与其他边有着特殊的关系:(1)PD⊥OA,PE⊥OB;(2)PD=PE.然后寻找上述结论成立的理由:(1)由折叠过程可以得到;由(2)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得到,△OPD≌△OPE,进而得到PD=PE.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探究2】
我们已经知道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若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点是否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呢?谈谈你的看法.
如图,已知PD⊥OA,PE⊥OB,且PD=PE,那么P点在∠AOB的平分线上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考虑连接OP,由条件OP=OP,PD=PE,可以判断Rt△OPD≌Rt△OPE,于是得到∠DOP=∠EOP,即OP平分∠AOB.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最后归纳: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练习]练习1 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
如图,OC
平分∠AOB,点P
在OC
上,D,E
分别为OA,OB
上的点,则PD
=PE.
如图,点P
在OC
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则PD
=PE.
如图,OC
平分∠AOB,点P
在OC
上,PD⊥OA,
垂足为D.若PD
=3,则点P
到OB
的距离为3.
[练习2] 如图,△ABC中,∠B
=∠C,AD
是∠BAC
的平分线,
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EB
=FC.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及理性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3.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归纳、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通过举例,说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例1要在S区建立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且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比例尺为1∶20000)?
[师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发现若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则集贸市场一定在上述角的平分线上,于是可以用尺规作出角平分线,然后根据比例尺画出集贸市场所在地即可.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集贸市场所在地应在角平分线上这个结论.
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思路点拨]因为已知、求证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已知中写明点P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在证明中就可以不写.
[变式] △ABC的面积是24
cm2,它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AB的距离为3
cm,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设计意图】1.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几何里,如果证明的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字母不同,可以用“同理”二字概括,省略详细证明过程.
问题4:探究交流:你能找到OP=OP′的条件吗?
已知点C是∠AOB平分线上一点,点P,P′分别在OA,OB上,如果要得到OP=OP′,需要添加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即可.请写出所有可能的条件的序号________.
①∠OCP=∠OCP′;②∠OPC=∠OP′C;③PC=P′C;④PP′⊥OC;⑤CP⊥OA且CP′⊥OB.
[解析]
这是一道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综合题,可通过是否具备全等,是否具备角平分线性质中的条件来加以判断.
①如果∠OCP=∠OCP′,又因为∠POC=∠P′OC,OC=OC,可证△POC≌△P′OC(ASA),得到OP=OP′;
②如果∠OPC=∠OP′C,因为∠POC=∠P′OC,OC=OC,可证△POC≌△P′OC(AAS),得到OP=OP′;
④如果PP′⊥OC,设PP′交OC于D,因为∠ODP=∠ODP′,∠POC=∠P′OC,OD=OD,可证△POD≌△P′OD(ASA),得到OP=OP′;
⑤如果CP⊥OA且CP′⊥OB,因为∠POC=∠P′OC,所以CP=CP′.又因为OC=OC,可证△POC≌△P′OC(HL),得到OP=OP′;
③如果PC=P′C,因为∠POC=∠P′OC,OC=OC,这样三个条件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当CP不垂直于OA时,以C为圆心,CP为半径画弧与OP有两个交点,其中的一个交点使△OP′C≌△OPC不成立.
所以正确答案为①②④⑤.
【设计意图】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及提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
问题5:课堂小结:
(1)学生自行小结角平分线性质及其判定定理和它们的区别.
(2)说明本节例子实际上是证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问题,说明这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以后学习设伏).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课本P51中的习题12.3.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发展潜能;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问题6
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框架图式总结,更容易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1:(1)交换角的平分线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追问]你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吗?
证明略
[练习]判断题:
如图,若QM
=QN,则OQ
平分∠AOB;(
)
如图,若QM⊥OA
于M,QN⊥OB
于N,则OQ是∠AOB
的平分线;(
)
已知:Q
到OA
的距离等于2
cm,
且Q
到OB
距离等于2
cm,则Q
在∠AOB
的平分线上.(
)
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a.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这样的广告牌可建多少个?
b.若这个广告牌P
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这个广告牌应建于何处?
C.如图,点P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M,CN
的交点,
点P
在∠BAC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PD=PE,同理PE=PF
∴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深入探究,由易到难理解新知识.
问题2
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
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
[变式1] 如图,△ABC
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BM
与∠BAC的平分线
AN
相交于点P,求证:点
P
在△ABC另一个外角的平分线上.
[变式2] 如图,P
点是△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
BM,CN
的交点,求证:点
P
在∠BAC
的平分线上.
[变式3] 如图,将问题3中“S
区”去掉,广告牌P到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熟练的应用;通过不断深入的变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
问题3: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本节课的结论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应用本节课的结论时,常作的辅助线是什么?
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2.3第3、7题.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发展潜能;布置作业,专题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