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0 14: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章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播放熟悉的歌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2、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实验视频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整合思路:
教学中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机等设备,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它能够支持、控制静态和动态多样化的物理现象;课件中的形象的动画、直观的图形等,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如:动画各种声音及各类乐器声。还有声音在固、液、气体中传播的实验和在真空中的传播实验,这些通过多媒体手段是非常真切的,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将较抽象的知识变的让学生便于接受。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北京欢迎你》和播放各种发声动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习的兴趣,哪我们熟悉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引入课题。
二、新授:
(一)、声音的产生
交流讨论
播放弦乐器、管乐器、击打乐器。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老师点评总结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气体能传声吗?观众听音乐.jpg
液体能传声吗?液体传声
标清.flv
固体能传声吗?土电话.jpg
真空能传声吗?真空不能传声.flv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
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三)、人怎样听到声音
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播放视频(人耳听声音的过程)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毛细胞)→
(听神经→脑干)→(听觉中枢)
声音传播的速度(通过观察下表有什么发现)
结论: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有关。
回声:
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那么我们听到的就是回声
人的耳朵只能分辨出两个间隔超过0.1秒的声音
三、达标练习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在空气中约为340m/s

回声: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那么我们听到的就是回声
人的耳朵只能分辨出两个间隔超过0.1秒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