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作业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作业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9 22:55:1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古代,“传说”和“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的“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作“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作“传说”。“传说”和“史实”
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若有,即属于“历史”范畴,可能成为“史实”;若没有,不管有什么其他理由,也不能说是“史实”。
【例题】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
A.尧、舜
“禅让”
B.炎帝尝百草发明医药
C.黄帝在“阪泉之野”大战中打败蚩尤
D.大禹治水
【解析】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答案是C。
对应训练
1.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
A.舜   B.大禹   C.尧   D.黄帝
2.(2020,巢湖市期末)传说五六千年前,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答案】1.D 2.B
1.黄河,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它是一部滚动的民族史,一部炎黄子孙的家谱!在这部“家谱”的源头有哪两位先祖(
)
A.炎帝 蚩尤     B.黄帝 舜
C.黄帝 炎帝
D.大禹 尧
2.(2020,卫辉市期末)“逐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诗句描写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一次战争,其交战双方是(
)
A.黄帝、蚩尤对炎帝
B.黄帝、炎帝对蚩尤
C.尤蚩、炎帝对黄帝
D.黄帝、大禹对炎帝
C
B
3.华夏族的主体是(
)
①炎帝部族 ②蚩尤部族 ③黄帝部族 ④尧部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有异常丰富的想象力
B.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C
5.(2020,西宁期末)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下列哪一项不是传说中炎帝的贡献(
)
A.教民开荒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B.教民挖掘水井,创造文字,制作音律,发明算盘
C.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D.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B
6.“炎联蚩败统天下,种养车行屋建藩。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该诗句歌颂了谁的主要功绩(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皇帝
7.(2020,孟村县期末)“传说”和“史实”往往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起过相同的作用。如下各项中,属于“传说”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
B.河姆渡人种稻
C.炎帝制作乐器
D.半坡人制作彩陶
A
C
8.下图发明与黄帝有关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B
9.(2020,巧家县期末)“禅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即帝王把帝位让给他人。通过这种办法推选出的部族联盟首领依次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10.(2020,贵阳期末)“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以开九州,通九道。”材料中描述的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D
D
11.出现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B.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部族
C.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
D.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D
12.阅读右下方毛泽东和朱德于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派林伯渠从延安到黄陵县祭奠黄帝写的祭文。
请回答:
(1)祭文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
从祭文的前八句看,主要表达了毛泽东对黄帝的崇敬,对黄帝功绩的赞颂。
(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①联合炎帝打败蚩尤;②所带领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③黄帝及其部属的许多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3)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说明了什么?
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说明了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自撰祭陵词,寥寥32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感恩追思之情。
(注: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材料中他有一项发明和一件大事,分别是什么?除了材料中所述外,他还有哪些贡献?
①黄帝。②发明——指南车;大事——平定蚩尤乱
。③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
材料二
(2)材料二所述的人物是谁?他做成材料所述事件采用了什么方法?此事的成功有何影响?
①禹。②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③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3)材料一、二中的人物都是古代传说中提到的。请以材料一中提到的人物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有什么区别?
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等。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黄帝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当时农业文化的进步。
14.下面是两幅后人绘制的黄帝图,你认为哪一幅更符合黄帝生活的时代?为什么?
图一更符合黄帝生活的时代。黄帝生活在部落联盟时期,是部落首领,不具有特权,不脱离劳动,装束应该与部落成员没有太大的区别,头上的帽子可能是首领的标志。图二将黄帝描绘成一个帝王,身边还有大群随从、宫妃、文武官员,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共23张PPT)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怎样认识原始居民的定居生活?
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重大意义: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冬季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保暖。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例题】如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的能力。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因此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答案是A。
对应训练
1.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和收获水稻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饲养猪狗等家畜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已经掌握盖房技术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2020,芮城县期末)如图是我国云南某地的民居,下面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是房屋。在我国境内最早居住这种房屋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1.B 2.C 3.D
1.(2020,威海期末)如图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主要包括(
)
①粟 ②黍 ③麦 ④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A
2.考古学者在挖掘一处古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稻秆、稻谷。稻秆出土时竟然还是黄绿色的,稻谷外形完好。这处农耕时期的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居民遗址
C.河姆渡居民遗址
D.大汶口原始居民遗址
C
3.这是在一个部落遗址中出土的骨耜(下图),用它挖土,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使用它的原始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D
4.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
5.(2020,永春县校级模拟)农谚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一说,世界上最早能看到这一现象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黄帝
B
B
6.(2020,焦作期末)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骨质箭头、鱼叉和鱼钩 ③纺轮 ④稻谷遗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7.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距今约170多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D
8.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
B.船已经成为交通工具
C.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D
9.(2020,海港区期末)某校七年级暑期组织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在半坡遗址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以下文物。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A
10.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C
1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所学知识,下面哪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C
12.在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河姆渡人的劳动生活进行想象描述。小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一些河姆渡人挥舞着手中各种各样的打制石器,正忙着在农田里种植粟;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一些妇女正在做陶器,屋里的地面上,摆放着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好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啊!
请将小明所作描述中的错误之处找出,并改正过来!
错误1:_____________
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__________
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4: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水稻
半地穴式的房屋
干栏式房屋
彩色陶器
陶器
13.材料一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材料二 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不久前,它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主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
(1)如果你去西安旅游,在半坡遗址博物馆里,将不会看到以下图片:图一。
(2)为了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的馆长,你会策划哪些表演、游戏项目来再现农耕时期半坡人的生活景象?
如现场动手制作陶器,体验半地穴式房屋居住环境,进行石器磨制比赛等游戏。
(3)请你猜想材料二中《七千年文明河姆渡》的专题中,将会展现哪些图片。(至少列举四个)
骨耜、栽培稻谷遗存、刻画猪纹黑陶钵、干栏式房屋等。
(4)当疲惫的游客想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餐厅就餐,会吃到什么主食来展现本遗址的特色?游客离开时,你会赠送河姆渡的哪些特色产品?
米饭。会送黑陶模型、骨制的礼品、稻谷遗存的模型等。
14.读下图,想一想这些文物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从彩绘图案中的鱼和鹿的形象,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还通过捕鱼打猎来补充食物。纺轮的出土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人类抵御寒冷、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能力有了提高,为进一步扩大人类的生活区域提供了条件。(共23张PPT)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为什么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①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促进其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②劳动创造了人的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③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
【例题】根据下列图片推断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是人了
B.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过群居生活
C.在体质特征上,北京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一致
D.化石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了;北京人还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故A、B两项正确。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故C项错误。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故D项正确。答案是C。
对应训练
1.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  )
A.打制的石器    B.石器和铁器
C.磨制的石器
D.石器和铜器
2.(2020,广东模拟)“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②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③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采集
D.会不会人工取火
【答案】1.A 2.B 3.A
1.历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展示的一幅
“人类进化图”(见下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哪一种理解比较合理(
)
A.人的身高越来越高
B.这群人排队领食物
C.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D.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
C
2.(2020,盘锦市期末)“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A
3.俗话说:“去楚雄州者,当去元谋县;去元谋县者,当去那蚌村。”不为别的,就冲“元谋人”的那两颗牙齿!你知道“元谋人”距今大约多少年吗(
)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70万—20万年
C
4.(2020,禹城市期末)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道:“我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看到‘古人用火的灰烬层,最厚的达到6米’。猜猜我说的是哪种古人类?”你的回复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B
5.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右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B
6.(2020,江津区期末)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入选的理由是(
)
A.北京人的复原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B.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
C.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D.遗址出土的各类化石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D
7.(2020,固始县期末)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北京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北京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
C.北京人已进入了农业种植时代
D.北京人已普遍使用青铜工具
B
8.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 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 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0,连山区期末)古人类学家认为:“假若给他们穿戴上现代人的服饰和我们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用奇异的眼光多看他们一眼。”请你推断“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一种人(
)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D
A
10.历史诊所: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铁制镰刀。他一个人走到了河边,河边有一棵大树,上面结了很多野果,毛毛摘了许多果子,他又用镰刀割水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看管火种,要是火堆熄灭了,他们可能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吃上香喷喷的熟食了。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毛走出小木屋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
兽皮缝制的衣服
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
拿着一把铁制镰刀
北京人还没有铁工具
他一个人走到了河边
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不会单独劳动
割水稻
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那时还没有原始农业,不可能有水稻
11.“我们从哪里来的?”为解决同学们的疑问,七年级历史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以“穿越历史·认识先人”为主题的时空之旅。
【时空旅行第一站】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史前社会,遇到了一位史前先人。
(1)观察图一,说出人类是由什么逐渐进化来的?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谁?
古猿;元谋人。
【时空旅行第二站】
同学们来到了图二的故乡,受到主人热情的接待,白天带着去打猎(图三),晚上还举办了篝火晚会(图四)。
(2)观察图二,说出图二是哪一古人类?结合图片,分析他的骨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居住地在哪里?
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结合图三、图四,想象一下该古人类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清晨,一群年轻的北京人从洞里拿着石头、木棒出发去打猎,妇女、老人、孩子成群结伴采集野果,用打制石器挖野菜。下午,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归来了,大家一起用保留下来的火种烤熟猎物,高兴地分享猎物、野菜、野果。晚上,大家一起在洞里睡觉,留下一人看守火种。
【时空旅行第三站】
(4)同学们穿越了几百万年的时空,又回到了现实。
①师问:我们称看到的这些为猿人而不是猿,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师问: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生答:_______。
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劳动
12.下图为山顶洞人用过的骨针和装饰品。试结合图片,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