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节
《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中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既能观察到外部形态,还可以观察到各种结构对鱼生活的功能,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过一遍,让学生去死记知识点,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也容易忘记。故本节通过“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的实验,让学生总结归纳鱼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对水生生活的适应,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提炼鱼类主要特征,隐含生物进化观点。
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教学中比较容易得到实物,便于学生观察。本节我采用活鱼做研究对象,用教学PPT图片展示鱼体内部结构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小组实体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用类比模拟实验、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目标定位
虽然鱼类和学生生活较密切,但还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学生不了解,再根据学生现在已有的生物认知水平,及具有好奇心强,想象丰富等特点,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3.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难点的确立
学生平时对鱼只是片面直观的了解,不能真正认知鱼为何能生活在水中的原因,要想究其原因,我们必须通过探究的方式掌握它的生命特征,所以制定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方法阐释
《鱼》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归纳鱼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是怎样适应水生生活的。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关于水生动物的资料和有关赤潮水华的资料搜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图片、录像等,制作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活鲫鱼,清水,水槽,新鲜的鱼鳃颜色明显的蔬菜汁、一支毛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2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讲述“蝗虫和鲫鱼”的小故事。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地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钟头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钟头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想:“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去了.2、提出问题:为什么蝗虫的头没在水中没有死,而鲫鱼跳到岸上后就死了呢?3、质疑: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最了解、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什么?过渡: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它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与人类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同时出示本节内容课教学三维目标。
听故事,思考相关问题。回答:(不一定回答正确,可带着问题引发主题)回答: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起学生对动物世界中的千奇百怪的动物感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明确目标直击本节所学
课堂教学(30分钟)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引入:课件展示海葵、蛔虫、蝗虫、蚯蚓、草鱼、青蛙、家鸽、狼等动物。2、教师提问: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找到以上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来给他们分类吗?找出的分类方法越多越好。3.归纳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身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今天我们一起畅游在鱼的世界,了解不同的鱼的生活。(二)多种多样的鱼1.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视屏。讲授: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2.质疑: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又有什么主要特征?(三)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通过ppt观察思考找出四大家鱼食性与分布水层规律。(四)
鱼的主要特征1.质疑: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那让我们看看鱼是怎样游泳的2.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水槽中)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8)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播放视频:剪掉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点拨>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吗?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1)鱼的体形和体表黏液等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的阻力;(2)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左右摆动以及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游泳,那么我们在大家一起来探究第二个呼吸的问题。(五).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六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思考: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你的回答对吗?让我们进一步验证你的结果(2)用吸管吸取一些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处,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教师提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蔬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
(3)质疑: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请你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结构图,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播放视频:鱼鳃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5)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质疑: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模拟实验: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给与学生提示。引出赤潮和水华,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同时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蝗虫的头没在水中没有死,而鲫鱼跳到岸上后就死了呢?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六)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拓展:1、鱼鳔的作用。2、能在陆地上生活的鱼(视屏)3、了解中华鲟
分六人小组组一起讨论,并记录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得出结论:1)依据体内有无脊柱分;2)依据体温是否恒定分;3)依据生殖方式分;4)依据动物的生活环境分。学生归纳观看视屏,认识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学生分组思考、回答讨论、展示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经仔细观察,蔬菜汁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回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观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拓展知识
通过分类活动,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平时教学中学生易把脊柱等同脊椎理解,实际上脊柱是由脊椎骨构成的。(强调)提高学生生物术语表述通过直观教具,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感知鱼的多样性。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发散思维,锻炼观察从细微入手的能力。引入本课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采用模拟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鳃丝适于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的特点。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渗透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保护鱼类资源、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大风吹)
思考并总结。
及时总结,加深记忆。
课堂练习(5分钟)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与点评。(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B??
)
(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C??
)
(a)食物
(b)二氧化碳
(c)
氧气
(d)水流
(3)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D?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者
(4)
若有一条鲫鱼失去胸鳍和腹鳍,会发生的现象是(??D?
)
(a)不能转弯???(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d)失去平衡而侧翻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
布置作业(2分钟)
1配套相关练习题2收集青蛙的相关资料
巩固知识。
及时巩固检测,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无脊柱
二、多种多样的鱼
三、鱼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