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2.(2020,雅安期末)某班的同学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绘制了一张表格。该原始人群是(
)
原始人群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下列早期人类中,在此遗址生活过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蓝田人 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2020,滦州市期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
)
A.能够使用火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能够种植水稻
D.懂得交换物品
5.(2020,广东模拟)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士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
B.长江上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6.(2020,安徽模拟)某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有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
①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织制衣 ③烧制陶器 ④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河姆渡、半坡遗址都是处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种植
D.邻近大河,便于生活取水
9.(2020,天心区校级期末)概括历史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请你为下列图片确定一个适当的主题(
)
A.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B.生产工具的变革
C.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D.原始农业的发展
10.(2020,陕西模拟)“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黄帝
B.孔子
C.大禹
D.仓颉
11.(2020,保山期末)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发明与炎帝无关的是(
)
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
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12.(2020,射阳县校级期末)2019年1月18日,黄帝文化走进美洲宣传推介活动在美国芝加哥拉开帷幕,……多形式的宣传推介让海外华人华侨了解了黄帝文化的深刻内涵。下列能入选宣传推介活动的是(
)
A.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他教人们种植五谷和蔬菜
C.他制作乐器琴瑟,具有天文和历法知识
D.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
13.“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14.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我国古人类的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阅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四处古人类遗址,请分别写出C、D它们代表的名字。它们分属哪一大河流域?(4分)
(2)在图中四处古人类遗址中,哪些属于原始农耕时期?它们在生产、生活上有什么相同点?(6分)
(3)请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先后排列四处古人类遗址。(4分)
17.“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人们永恒的理想追求和向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居住图一、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请说明出现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类从居住洞穴到盖房定居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治理水患就是改造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请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患成功的一例,并说明采取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水患?(4分)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1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材料三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上古时期的生存环境恶劣,面对这种困境,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3分)
(2)阅读材料二,你能说出会“农作”的远古居民吗?他们在“农作”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哪些技能?(3分)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分)
(4)由三个材料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产生了怎样的看法或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被起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禹受命治水,他发奋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
请回答:
(1)禹生活在什么时期?(3分)
(2)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3分)
(3)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禹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作答)(3分)
(5)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保护大自然?(3分)
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B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2.(2020,雅安期末)某班的同学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绘制了一张表格。该原始人群是(
B
)
原始人群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下列早期人类中,在此遗址生活过的是(
D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蓝田人 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2020,滦州市期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
A
)
A.能够使用火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能够种植水稻
D.懂得交换物品
5.(2020,广东模拟)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士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A
)
A.长江中下游
B.长江上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6.(2020,安徽模拟)某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有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B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A
)
①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织制衣 ③烧制陶器 ④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河姆渡、半坡遗址都是处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C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种植
D.邻近大河,便于生活取水
9.(2020,天心区校级期末)概括历史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请你为下列图片确定一个适当的主题(
A
)
A.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B.生产工具的变革
C.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D.原始农业的发展
10.(2020,陕西模拟)“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
A.炎帝、黄帝
B.孔子
C.大禹
D.仓颉
11.(2020,保山期末)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发明与炎帝无关的是(
C
)
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
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12.(2020,射阳县校级期末)2019年1月18日,黄帝文化走进美洲宣传推介活动在美国芝加哥拉开帷幕,……多形式的宣传推介让海外华人华侨了解了黄帝文化的深刻内涵。下列能入选宣传推介活动的是(
D
)
A.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他教人们种植五谷和蔬菜
C.他制作乐器琴瑟,具有天文和历法知识
D.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
13.“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B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14.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D
)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我国古人类的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阅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四处古人类遗址,请分别写出C、D它们代表的名字。它们分属哪一大河流域?(4分)
C:河姆渡人遗址,属于长江流域 D:半坡人遗址,属于黄河流域
(2)在图中四处古人类遗址中,哪些属于原始农耕时期?它们在生产、生活上有什么相同点?(6分)
C处的河姆渡人遗址和D处的半坡人遗址。特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3)请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先后排列四处古人类遗址。(4分)
B—A—C—D。
17.“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人们永恒的理想追求和向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居住图一、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请说明出现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原因。(6分)
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人。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类从居住洞穴到盖房定居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或:社会的进步。)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治理水患就是改造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请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患成功的一例,并说明采取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水患?(4分)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1分)
例如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材料三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上古时期的生存环境恶劣,面对这种困境,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3分)
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等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学会使用火,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2)阅读材料二,你能说出会“农作”的远古居民吗?他们在“农作”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哪些技能?(3分)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还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建造房屋,烧制陶器,饲养家畜等。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分)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人文初祖。
(4)由三个材料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产生了怎样的看法或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远古居民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值得钦佩和尊敬;远古居民的生产活动,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19.阅读下列材料: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被起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禹受命治水,他发奋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
请回答:
(1)禹生活在什么时期?(3分)
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
(2)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3分)
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服了洪水。
(3)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他勤恳踏实,与群众同甘共苦,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还有创新的思想等。
(4)禹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作答)(3分)
解决问题要有创新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坚强的毅力等。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5)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保护大自然?(3分)
我们要节约资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