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4 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4 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1 09:57:27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
第一章
1.4 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结构
1.4 地形图的判读
金牌导学案
1
3
2
4
5
学法指导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后练案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这节课预习时你需要阅读教材第24~28页,并完成课前学案。重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坡度陡缓、五种山体部位、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还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你可以用粘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这有助于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征。
课前学案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的_______距离,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2.在地图上,把海拔_______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_______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海平面
垂直
另一地点
相等
地形
课前学案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坡_______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_______,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_______凸出,山谷等高线向_______凸出,等高线_______处是陡崖。
密集

降低
低处
高处
重叠
课前学案
4.把___________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_______,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_______的大小。
海洋深度
深浅
坡度
课堂导案
合作与探究
探究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探究步骤:
1.观察右图,探究等
高线的特点。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海拔_______。
②等高距是指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______,同一幅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是_______。如右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米。
相等
高度差
相等
10
课堂导案
③等高线一般_______(相交/不相交)。
④等高线越密坡度越______,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______。
2.观察下图,将山体实景与对应的等高线图连线:


不相交
课堂导案
通过山体实景和等高线的对比,可以看出:
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_______。
②山脊:等高线向_______(高或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_______(高或低)处凸出。
③两个山顶间的过渡部分是_______,陡崖处等高线_______。
增大


鞍部
重叠
课堂导案
探究小结:
课堂导案
等高线模型制作步骤
1.数一数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多少条等高线。
2.将橡皮泥压成块状,每块厚1cm,橡皮泥块的数量和等高线的条数相同,大小和等高线地形图图幅大小相当。
3.在已经画好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用剪刀顺着最外面的等高线剪去图幅范围以外的部分。
4.将剪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放置在
橡皮泥块上,沿着纸的边缘将等高线
画在橡皮泥块上.切去等高线外面的
橡皮泥。
课堂导案
5.再沿着靠近外面的等高线剪纸片,把剪下的纸环放置在上一步中做好的橡皮泥上,使纸环外面和橡皮泥块的边缘吻合。
6.用剩下的地形图和新的橡皮泥块,重复步骤4,5。
7.把第二块橡皮泥块叠放在第一块上,使它的边缘和第一块上的纸环内圈吻合。
8.重复第4步到第7步,直到把所有的橡皮泥块都叠放在一起。
这样,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就做好了。
随堂检测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
读等高线地形图(右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丙地海拔高度可能是(  )
A.500米
B.572米
C.600米
D.601米
2.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250米
B.500米
C.300米
D.200米
B
D
随堂检测
3.如果你在该地区野外考察,分别从甲地和丁地沿图中线路走到丙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地到丙地容易,因为坡度较缓
B.从甲地到丙地困难,因为坡度较陡
C.从丁地到丙地容易,因为坡度较缓
D.从丁地到丙地容易,因为坡度较陡
A
随堂检测
4.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谷、鞍部、山脊、盆地
B.山脊、盆地、山谷、山峰
C.山脊、山峰、山谷、盆地
D.山谷、山峰、山脊、盆地
D
随堂检测
5.读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关于所示地形部位,判读正确的是(  )
A.甲是山顶,海拔400米以上
B.乙是陡崖,可以攀岩
C.丙是山脊,可能有河流流过
D.丁是山谷,可以看日出
B
课后练案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第1题。
1.在学习地理时,王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制作半个“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据此完成第下题。
课后练案
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可能是
(  )
A
   
B
  
 C
   
D
A
课后练案
读下图,完成第2~3题。
2.已知甲、乙两山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
A.1.2千米
B.12千米
C.120千米
D.1200千米
B
课后练案
3.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80千米
B.260千米
C.350千米
D.500千米
C
课后练案
读黄冈某旅游区等高线地形图和“之”字状山地公路景观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图中①②③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可能有河流经过
B.②处位于①处东北方
C.③处地形部位为山谷
D.①处海拔比③处低
A
课后练案
5.此旅游区公路建成“之”字状弯曲,原因是(  )
A.连接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B.减缓坡度,行人车辆上山更容易
C.避免跨越河流,少架桥,降低修路成本
D.缩短距离,快速到达目的地
B
课后练案
右图是中国东南某地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形图,地震后又遇大雨,诱发了崩塌和山洪暴发形成了堰塞湖。据此完成第6~8题。
6.此时需要紧急撤离和疏散人员的村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B
课后练案
7.⑤处附近堆积着大量崩塌物,该处易发生崩塌的原因是位于(  )
A.陡崖处
B.山脊处
C.山谷处
D.鞍部处
8.下列各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峰的是(  )
A
 
 
B
  
 C
   
D
A
C
课后练案
某同学画了一个等高线地形图,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
B.甲处的海拔约为258米
C.小河的流向是西北向东南
D.小河的流向是东南向西北
C
课后练案
10.乙、丙两村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地距离约为2千米,该图比例尺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B.1∶100
000
C.1∶10
000
D.1∶10
000
B
课后练案
11.右侧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间的连线处(图中虚线)为山谷
C.c点处的海拔高度为150米
D.d处为鞍部
A
课后练案
12.仔细观察右边地形图,地形部位不是山脊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课后练案
读某山地剖面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0
000米
B
课后练案
14.已知图中乙地此刻的气温为20℃,甲地此刻的气温值(提示: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
A.6℃
B.7℃
C.8℃
D.9℃
C
课后练案
1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峰②位于山峰①的东北方向
B.山峰②的海拔大约是350米
C.④处可能发育河流
D.⑥处有利于攀岩
D
课后练案
16.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480米
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
海拔最低
C
课后练案
二、综合题
17.如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形剖而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形部位名称:A是_______,B是_______。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高度不低于_______米。
山顶
山谷
150
课后练案
(2)A地位于王庄的_______方向;若两地图上直线距离为4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_______千米。
(3)图2是沿图1中_____(选填“aa′”或“bb′”)剖面线绘制而成的。
(4)B、C两处河段,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
8
bb′
B
B处比C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速度较快。
课后练案
1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
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
(2)A地与C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如果同一时间测得C地的气温是12℃,那么A地的气温是______℃。(提示: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
0.6℃)
山顶
陡崖
570
8.58
课后练案
(3)A地位于D地的_______方向;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______千米。
(4)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他认为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会摆脱困境。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小溪会经过C还是D呢?____。理由:__________;A、B、C、D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______。
西北
2
合理,因为小溪都汇入河流,由山地流向平原,并且河流沿岸地区往往有人类居住等
C
C处是山谷
B
感谢聆听(共40张PPT)
?
第一章
1.4 地形图的判读
1
3
2
4
5
学法指导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后练案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这节课预习时你需要阅读教材第26~28页,并完成课前学案。重点是认识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够更加熟练的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综合运用。
课前学案
知识点一: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的海拔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_______形态和海底的_______状况,这种地图叫________________图。
高低
起伏
分层设色地形
课前学案
2.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拔在_______米以下,宽广平坦的是平原;海拔在_______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的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_______,内部起伏较为_______的是高原;海拔在500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_______的山坡的是山地,盆地四周_______,中间_______。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200
500
较陡
和缓
陡峭


课前学案
知识点二: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绘制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__________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____________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地形图
垂直下切
沿某一方向
课堂导案
合作与探究
探究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探究步骤: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课堂导案
1.在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首先观察地图中的标注的数值,可判断出等高距、海拔、相对高度,如上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米,甲村的海拔在____________米之间,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之间。
200
200-400
2.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来判断坡度的陡缓,如上图山顶II东侧和西侧,坡度较缓的是______侧。
400-800

课堂导案
3.观察等高线的弯曲形态可判断山体部位,如图中乙村附近是______,根据河流发育在山谷里,还可以判断出河流流向,水往低处流,如甲村附近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
4.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作出基本判断,如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③镇、乙村
B.Ⅰ山山顶、②镇
C.④镇、Ⅱ山山顶
D.甲村、Ⅰ山山顶
山谷
西南向东北
D
课堂导案
5.在选择线路时,考虑成本和安全,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道路,如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M线
B.N线
C.P线
D.Q线
B
课堂导案
探究小结:
等高线的实际运用:
1.判断地理事物
(1)估算高度
观察等高线数值,算出等高距,判断海拔与相对高度
(2)判断坡度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判断山体部位
观察等高线特征,判断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接下表)
课堂导案
(4)判断区域地形
观察等高线海拔范围及区占区域的面积,判断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5)水系水文特征
山地水系呈放射状,盆地呈向心状;等高线密集流速快,陡崖处可能有瀑布
(6)河流流向
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气候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接上表)
课堂导案
选点:
如水库坝址
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选线:
如公路
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
选面:
如居民点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
2.工程选址
课堂导案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
课堂导案
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最大,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势特征是呈脉状分布的、具有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四大洋。这些洋底“山脉”,称为大洋中脊,规模超过陆地最大山谷,其物质组成为硅镁质·火山岩。这里有火山、地震活动。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分层设色地形图
1.关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的高度着上深浅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
②同一种颜色区域表示海拔高度是完全相同的
③褐色表示地势高,绿色表示地势低
④蓝色表示平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随堂检测
2.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褐色→黄色→绿色代表的地势变化为(  )
A.高→低→高
B.低→高
C.低→高→低
D.高→低
D
随堂检测
下左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第3题。
3.读图判定该地区的地形类型以及A点和甲村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A.山地 大于500米
B.山地 小于500米
C.丘陵 大于500米
D.丘陵 小于500米
B
随堂检测
知识点二:地形剖面图
上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判断图示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5.图中A、D两点之间的海拔相差(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D
A
课后练案
一、选择题
右图示意某地不同海拔陆地面积所占比重。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丘陵
C.山地
D.平原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地颜色大部分是(  )
A.黄色
B.褐色
C.白色
D.绿色
D
D
课后练案
3.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缓和的地形是平原
B.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的广大地区叫高原
C.周围高,中间低,四周山岭环绕的地形叫山地
D.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叫丘陵
B
课后练案
4.读第4题示意图,根据陆地地形的基本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是山地
B.B是平原
C.C是高原
D.D是丘陵
A
课后练案
5.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较陡的是(  )
A.盆地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C
课后练案
龙井茶品种多样,其中杭州西湖产区的龙井茶品质被公认为最好。龙井村位于西湖产区,其茶园分布在30度以上的坡地,且土壤呈酸性,富含某些微量元素,形成了茶树良妤的生长条件。读“龙井村茶园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6~8题。
6.S峰与龙井村相对高度
最可能为(  )
A.80米
B.180米
C.280米
D.380米
C
课后练案
7.图中茶园多分布在(  )
A.平地
B.山顶
C.陡崖
D.坡地
8.龙井村出产的龙井茶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  )
A.历史悠久
B.制作工艺独特
C.土壤富含某些微量元素
D.气候温和湿润
D
C
课后练案
9.读“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D点与最高的山峰(G附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750米
B.从周庄到A与D到A相比,攀爬更容易些
C.李庄到周庄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是3千米
D.河流在①处河段的流向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
D
课后练案
10.有地理兴趣小组判读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
形图”时得出以下结论,请找
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
B.P地内部为盆地,可以建水库蓄水
C.B、C处地形部位分别为鞍部、陡崖
D.①②③处都有可能发育河流
D
课后练案
梅岭古道穿越南岭山脉,被誉为古代的京广线,是我国南北交通的要道。随着现代交通状况的改善,先后又有323国道和韶赣高速经过该地区。读图,完成第11~13题。
课后练案
11.关于梅岭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高点的海拔是500米
B.南坡比北坡要陡
C.冬季南坡的气温比北坡要低
D.全长约2.5千米
D
课后练案
12.三条经过南岭的道路中,需要开凿较长隧道的是(  )
A.梅岭古道
B.323国道
C.韶赣高速
D.都要
C
课后练案
13.323国道在经过南岭时,向西绕行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绕过河流,不必建桥
B.沿等高线修建,降低成本
C.连接城镇,方便出行
D.少占耕地,保护农田
B
课后练案
右图为珠海斗门郊外“澳门供水工程竹银水库”地形图,水库蓄水主要从西江抽取。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关于澳门供水工程选址有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靠近西江水源充足
B.水源清洁可直接饮用
C.工程利用山谷修建降低成本
D.向澳门供水距离较近
B
课后练案
15.根据地形图推测,水库坝高约为(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A
课后练案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地理实践考察活动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课后练案
(1)图中,A处标有568,这个数字指的是____________(选填“海拔高度”或“相对高度”);若A处气温是15℃,龙村气温是17.4℃,(提示: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只考虑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则龙村的海拔为_______米;AB两山峰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那么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千米。
海拔高度
168
1
课后练案
(2)龙村所在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杜溪干流的流向是自_______向______流。如果要修建水库,C、D两点中适合修建水坝的是_______。
(3)同学们沿三条考察线路分别拍摄了甲、乙、丙三张照片,沿路线②拍摄的典型照片是_______,路线③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同学在路线①旁发现一片稻田,请写出一点这里开垦稻田的有利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盆地
东北
西南
C

山脊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课后练案
17.暑假期间,李丹与同学一起去福建某景区研学旅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进入景区后李丹发现,该景区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东南部的地形以为______主。
东南高,西北低
山地
课后练案
(2)李丹注意到该景区甲、乙、丙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丹选择甲聚落作为避暑住宿地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甲、乙两聚落图上距离约为3.5厘米,则两地实地水平距离约为_______千米。
沿交通线(或道路)分布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3.5
课后练案
(3)为了登上1217米的主峰,李丹计了“休闲步道”线路①和“挑战步道”线路②。请你任意选择一条步道,并说出选择该步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学期间,李丹特别提示同学,在A—B线要注意安全,因为这里是_______(地形部位),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灾害)。
选择线路①,因为该线路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轻松
山谷
山洪(或泥石流,滑坡)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