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使废旧塑料变成燃料
B.研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C.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
2.一些装有化学物质的容器上常贴有危险化学品的标志。下列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对应正确的是(
)
3.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源
C.深埋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4.下列化学与生活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
C.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D.利用化学知识,大量开发化石能源,提高生活质量
5.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6.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品(
)
A.破布捣烂(造纸)
B.活字排版(印刷)
C.烟花燃放(火药)
D.航海导向(指南针)
7.古诗云“伐薪烧炭南山中”,该诗句中“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
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8.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刻划玻璃
B.氢气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D.干冰有制冷作用—人工降雨
9.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人
B.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立即清洗的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10.下列所测的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
A.用10mL量筒量取7.5mL液体
B.用温度计测得体温为37.52℃
C.用托盘天平称得食盐样品的质量为15.6g
D.用烧杯量取200.0mL的盐酸
1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左盘砝码的质量是5g,游码的读数为1.4g,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操作错误无法称量
B.该物质的质量为3.5g
C.该物质的质量为3.6g
D.该物质的质量为6.4g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闻气体气味
C.称量氢氧化钠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3.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
D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D.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时,应立刻用湿抹布盖灭
15.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4小题,计28分)
16.(6分)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字母序号填在与其用途相对应题目后。
A.试管夹
B.蒸发皿
C.锥形瓶
D.燃烧匙
E.广口瓶
F.试管刷
G.坩埚钳
H.石棉网
(1)用来夹持试管的工具是;________;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__;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_______;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_______;
(5)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_______。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_______。
17.(8分)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的固体④铁矿石被粉碎;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其中,描述物质性质的是________,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用序号填写)
18.(8分)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内容主要是: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__;属
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__。
19.(6分)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水冲洗直接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错误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计27分)
20.(8分)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的正确做法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B实验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
(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4)D实验的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8分)下列为探究人体呼吸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及气体成分的变化数据,请分析回答问题。
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
(1)如图所示的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气时,左手捏紧乙瓶橡皮管,右手松开;呼气时,右手捏紧甲瓶橡皮管,左手松一下,进行多次后,________瓶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填“甲”或“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________较多。
(2)分析“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表中的数据,比较可知。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含量减少的是________,含量增加的是________________。
22.(11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____________________;
b.手摸烧杯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5分)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单元
测评卷
1.C【解析】A.使废旧塑料变成燃料,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B.研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C.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理研究的范畴,故正确;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故选C。
2.B【解析】A.酒精是易燃液体,故A错误;B.浓硫酸有腐蚀性,是腐蚀品,故B正确;C.汽油是易燃液体,不易爆炸,故C错误;D.浓硝酸有强氧化性,无剧毒,故D错误。故选B。
3.D【解析】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故选D
4.D【解析】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会污染环境,不利于人们的生存,会引发各种疾病,D错误。
5.B【解析】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故选B
6.C【解析】A.破布捣烂(造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活字排版(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燃放(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航海导向(指南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7.A【解析】“伐薪”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而“烧炭”过程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碳生成,故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故A正确。
8.C【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B.氢气密度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D.干冰能够制冷,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选C。
9.A【解析】A.烧杯、烧瓶等玻璃仪器由于底部面积比较大,在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使之受热均匀故正确;B.滴瓶上的滴管专用,无需清洗,故错误;C.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温度,如果用于搅拌可能会打破温度计,故错误;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熄灭后要提一提灯帽,若用嘴吹由于往灯壶内吹入了空气,灯壶内的酒精蒸汽和空气在灯壶内迅速燃烧,形成很大气流往外猛冲,可能造成危险,故错误,故选A。
10.B【解析】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数值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B错误。
11.C【解析】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质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质质量=5g-1.4g=3.6g。故选C
12.D【解析】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于试管正上方悬空,不应接触试管,以免污染A错误;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B错误;称量固体时,应遵守“左物右码”的原则,具有腐蚀性物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上称量,且左右两个秤盘同时放置质量相等的玻璃器皿,C错误;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将装置连接好,然后将导管的另一端放进水槽,双手贴紧试管,若导管处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D正确。
13.C【解析】A.以防氢气漏气,玻璃片磨砂面向下,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集气瓶应倒放在桌面上,故操作错误;B.碳酸钙固体应放于广口瓶内,故操作错误;C.稀硫酸可放于滴瓶内,滴管专用,故操作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应放于细口瓶内,并用橡胶塞塞紧,故操作错误。故选C
14.A【解析】A.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A错误;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故B正确;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以防液体溅出伤人,故说法正确;D.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时,应立刻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A。
15.D【解析】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合题意;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6.解:(1)试管夹可用于夹持试管,常温、加热时都可行,故选A;
(2)广口瓶可用于贮存固体药品,瓶口做磨砂处理,故选E;
(3)锥形瓶可用于反应容器,如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在锥形瓶中进行的,故选C;
(4)试管刷可用于洗涤仪器的内壁,特别是试管的清洗,故选F;
(5)石棉网常用在不能直接加热的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故选H;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燃烧匙,如燃着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就要用燃烧匙。故选D
17.②⑤
④
③
①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胆矾是蓝色的固体都是描述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故填:②⑤。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例如,铁矿石被粉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④。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镁。故填:③。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填:①。
18.(1)
(2)(4)
(3)
(5)
【解析】(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是: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属于提出问题;(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熄灭;(4)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收集证据;(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获得结论;(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属于反思评价。故答案为(1);(2)(4);(3);(5)。
19.①②
③
【解析】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左手拿起量筒略倾斜,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掌心)慢慢倒入量筒中;题中操作
正确;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否则稀释了瓶内药品,题中操作正确;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操作错误,可能中毒,不得品尝。
故答案为:①②;③。
20.解:(1)闻药品或气体气味时要: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故答案为: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
(2)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答案为:试剂瓶塞没有正放在桌面,试管口未接触盛溶液的试制瓶口;
(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4)量筒不能做反应的器皿,故答案为: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
21.(1)乙
二氧化碳
(2)氧气
二氧化碳
【解析】(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越多,浑浊现象越明显。结果甲瓶中的浑浊程度较低,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较高,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2)通过表格直接就看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故答案为:(1)乙;二氧化碳;(2)氧气;二氧化碳。
2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1)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发烫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3)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且烧杯内壁产生了水;(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