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达标测评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楚雄日报》曾报道,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元谋人(
)
A.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早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据考证,元谋人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7000年
4.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指(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距今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
B北京人居住在长江流域
C.元谋人还不知道使用火
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区域相同
6.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的,这直接佐证了河姆渡人(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7.相比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能够保存火种
C.进行农业生产
D.使用磨制工具
8.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窑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9.下列图片符合半坡人生活特征的是(
)
10.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11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C.能够建造房屋
D.开始饲养家畜
12.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人、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提高
D.词养水平的提高
13.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栗
14.史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
B.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
C.半坡氏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1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之一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16.相传他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帝
D.舜帝
17.河南西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远古时期(
)
A.河南已经出现手工业
B.已经出现了国家
C.黄帝主要活动于河南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18.己亥年(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炎黄子孙,前往黄帝陵祭祖,来表达对初祖轩辕帝的崇敬与追思之情。华夏儿女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黄色人种,皮肤是黄色的
B.炎帝、黄帝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一切文明
C.我们的祖先炎帝生活在黄河流域
D.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19.《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里的“选贤与能”是指(
)
A.选举氏族首领
B.选举地方干部
C.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推选自己的后人
20.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ニ、非选择题(60分)
21.(10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从图一可知,人类是由什么演化而来的?(2分)
(2)图二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3)除了图二所示的原始人,你还知道哪些原始人类?由此,你有何感想?(4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遺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結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可知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应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北京人怎样生活?(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它所说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什么重大変化?从哪个原始居民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三: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已经掌握了怎样的制作工具技术。(4分)
?
根据材料二概括神农为什么“教民衣作”。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了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我国还有哪个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遗址。(2分)
24.(12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两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4分)
(2)材料二中图一与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他们为何建造不同类型的房屋?(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从“穴居而野处”到居于“宫室”,“以待风雨”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25.(12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有关的人物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何重要地位?图三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他的事迹反映了什么?(6分)
(2)这三位人物的共同点有哪些?(4分)
(3)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三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指其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
C
3.A
4.B
5.D
6.A
【解析】图示是出土的稻谷的遗迹,稻谷属于农作物。故选A。
C
8.C
【解析】出现房屋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定居,牲畜可以用作耕地。因此应该是
农耕定居。故选C。
D
10.B
【解析】骨针和装饰品不属于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故选B。
A
12.A
【解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古代原始居民才能由打猎、采摘开始饲养家禽、种植农作物,过上建筑房屋居住的定居生活。故选A。
13.A
【解析】种植水稻和粟需要的自然环境不同。故选A。
14.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耕促进制陶的产生,制陶属于手工业。故选D。
15.B
16.B
17.A
【解析】据所学知,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纺织属于手工业。故选A。
18.D
19.C
20.C
二、21.(1)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2)北京人。符合北京人体貌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扇平,嘴部前伸等。(3)元谋人、山顶洞人等。(任写其一即可)感想: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言之有理即可)
22.(1)人少禽兽多,北京人常受禽兽侵扰。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3)从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3.(1)打制方法和磨制、挖孔技术。(2)食物不充足。原始农业出现。3)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4)黄河流域。
24.(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任写两例即可)(2)图一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图二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因为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气候)不样:半坡人居住的地方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河姆渡人居住的地方温吸湿润。(3)使人们的迁移更加自由,领地得以扩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说明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提高了,驾驭自然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5.(1)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事迹。(言之有理即可)(2)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禅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