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章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图标具有高度浓缩并快捷传达信息、便于记忆的特性;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2.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如图是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废电池投入的垃圾箱上应贴有的标志是( )
A.金属
B.玻璃
C.可燃垃圾
D.有害垃圾
3.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人类最理想的能源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4.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C.用酒精消毒时,不能接触明火,否则可能会发生燃烧
D.灭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
点
B.N
点
C.P
点
D.M
点
6.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可乐泡沫”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8.2020年6月14日上午,浙江省温岭G15沈海高速液化石油气槽罐车发生爆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都是家庭最常用的燃料,一旦发生泄漏就有发生剧烈爆炸的危险。下列关于“用气”安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连接管道阀门至燃气灶的橡胶管一定要定期更换,以免因老化破损而漏气
B.燃气灶最好带有“熄保装置(熄灭保护装置)”,一旦炉灶熄火会自动关闭燃气电磁阀
C.一旦发现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请专业人士维修
D.查找燃气泄漏点的简单方法是用燃着的打火机沿管道慢慢查找
9.我国北方冬季常使用煤炉取暖,煤炉生火时,需先引燃木材来加热煤球使其燃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酒精均属于化石燃料
B.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C.煤球属于清洁燃料,燃烧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把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10.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分类模型
C.燃烧条件模型
D.
空气组成模型
11.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火灾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填空题:
13.燃烧、能源、环境等问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如图1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了热量,另一方面是
。
(2)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煤燃烧过程中某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
①生成物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为了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③煤燃烧会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
(填字母)。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PM10
D.PM2.5
14.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为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
。
(4)实验三用仪器①倒扣住三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三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从上而下蜡烛依次熄灭的原因为
。
15.工业上用闪锌矿(主要成分是ZnS、FeS)冶炼锌,主要流程如图:
焙烧炉中,ZnS转化为ZnO.2ZnS+3O2═2ZnO+2SO2
(1)酸浸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酸锌(ZnFe2O4),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铁酸的化学式
。
(2)酸浸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酸锌(ZnFe2O4)。底吹炉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3ZnFe2O4+C2Fe3O4+3ZnO+CO↑
②ZnFe2O4+CO2FeO+ZnO+CO2
③在高温条件氧化锌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锌蒸汽。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16.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实时测量技术)测量模拟建筑火灾现场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变化。验证建筑火灾逃生策略的合理性。
如图l所示,在圆简形透明塑料实验容器中底部3个点(K1、K2、K3)分别放置甲、乙、丙3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2所示,在3根烛芯一定距离都依次放置氧气传感器(a1、a2、a3)、温度传感器(b1、b2、b3)和二氧化碳传感器(c1、c2、c3)。点燃蜡烛后,盖上实验容器顶盖后,采集3根蜡烛火焰附近相关数据。
(1)实验获取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如表
1
所示,并提取每根蜡烛在这三个时间火焰附近的含氧量如表
2
所示。
表
1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
蜡烛
甲
乙
丙
熄灭时间/s
106
164
199
表
2
熄灭时不同高度所测的含氧量%
熄灭时间/s
低处(a3)
中处(a2)
高处(a1)
106
19.8
19.1
18.5
164
18.9
17.7
x
199
18.6
17.1
16.5
①三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
。
②表
2
中,x
可能是
(填序号)。
A.17.9
B.17.2
C.16.1
③蜡烛熄灭时,含氧量均不为零。请据此对燃烧条件的表述做进一步的细化:
。
④纵看表
2
数据,
(填“低”“中”或“高”)处氧气含量下降最慢。
(2)实验获取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依次如图
3和图4所示。
由此可知,点燃蜡烛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低处到高处逐渐变
,原因是
。
(3)从以上分析,建筑火灾时,人员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逃生,依据是
。
17.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硫用石灰石浆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并获得生产石膏的原料硫酸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若1000kg废气中含有1.6kg二氧化硫,计算这些二氧化硫产生硫酸钙的质量。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章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答】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错。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C错。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D错。
故选:B。
2.【答案】D
【解答】解:废旧电池中的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废弃电池属于有害的垃圾。
故选:D。
3.【答案】D
【解答】解:A、煤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B、石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C、天然气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D、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因此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答】解:A.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不能乱跑,故说法正确;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故说法正确;
D.灭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故选:D。
5.【答案】A
【解答】解: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答】解: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正确;
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正确;
C、“可乐泡沫”能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正确;
故选:C。
7.【答案】B
【解答】解:A、图中实验,温度不同、可燃物的种类不同,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B、图中实验,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说明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低,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图中实验,被烧杯罩住的蜡烛一会就熄灭,说明燃烧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答】解:A、连接管道阀门至燃气灶的橡胶管一定要定期更换,以免因老化破损而漏气,避免燃气逸出后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B、燃气灶最好带有“熄保装置(熄灭保护装置)”,一旦炉灶熄火会自动关闭燃气电磁阀,避免燃气大量逸出后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C、一旦发现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请专业人士维修,避免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事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燃着的打火机沿管道慢慢查找,会使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答案】D
【解答】解:A、煤、石油均属于化石燃料,酒精可用粮食来制取,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不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故选项说法错误。
C、煤球不属于清洁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把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答】解: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中质子不在原子核内,故错误;
B、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模型中化合物没包括在纯净物中,故错误;
C、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空气接触,模型中可燃物专指固体是片面的,对气体未予具体说明,故错误;
D、按体积计算空气由78%N2和21%O2还有8%其他成分组成,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故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答】解: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
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C、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不能用高压水枪灭火,以防损坏图书,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
故选:D。
12.【答案】A
【解答】解:A.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①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了热量,另一方面是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
(3)①由反应的分子结构可知,生成了两种新分子,所以生成物为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为了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氧分子;故填:氧分子;
③煤燃烧会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故填:ABCD。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烧杯;故填:烧杯;
(2)酒精具有可燃性,水没有可燃性,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水分蒸发后,棉球也会发生燃烧;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棉球燃烧;
(4)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消耗氧气,氧气被耗尽后石蜡熄灭,所以燃烧需要氧气;虽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但此处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所以密度较小,因此二氧化碳会从上而下慢慢充满整个烧杯,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下面的蜡烛才以此熄灭。
故填:氧气;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小。
1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铁酸锌中锌为+2价,氧为﹣2价,设铁的化合价为x,((+2)×1)+(x×8)((﹣2)×4)=0,x=+3,铁酸中锌为+2价,可以用氢表示,氢显示为+7价,所以铁酸中含有2个氢原子,化学式为H2Fe2O4;
故答案为:+3;H5Fe2O4。
故答案为:Fe、C、Zn;ZnO+COZn+CO2↑。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①根据表
1,可知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因此熄灭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②根据表
2
可知,高度越高,氧气含量越低;同一高度,氧气含量随熄灭时间增加而降低,因此
x
的值应该在
17.7
和
16.5
这个范围内;
③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不为零但无法燃烧说明氧气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保证可燃物燃烧
④纵向比较低处氧气变化较小
(3)由实验得出,低处的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度低。
②B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④低
(3)①低处含氧量较高;②低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③低处温度较低。
17.【答案】3.4kg。
【解答】解:设二氧化硫产生硫酸钙的质量为x
2CaCO3+3SO2+O2═2CaSO4+2CO2
1.6Kg
x
x=3.5Kg
答:这些二氧化硫产生硫酸钙的质量3.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