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穷 人
第1课时
第2课时
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伟大的俄国作家。他的作品气势磅礴,
人物众多,语言质朴,心理描写细腻、
逼真,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者简介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侧重表现的是谁?
桑娜 西蒙 渔夫
初读课文
我会写
汹
澎
湃
淋
嘿
糟
涌
嘛
熄
掀
皱
唉
勺
困
他这个人事事要强( ),性格又倔强( ),你就别勉强( )他了。
qiánɡ
jiànɡ
qiǎnɡ
初读课文
多音字
(身体)强壮高大。
忐忑,形容心神不定。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定。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蜷曲而收缩。
魁梧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蜷缩
初读课文
词语解释
课文围绕这些人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根据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并给每个部分提炼小标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盼夫归来
探望邻居
抱回孤儿
忐忑不安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渔夫回家
夫妇商量
不谋而合
朗读课文第1—11自然段,思考问题:文中没有一个“穷”字,小说为何以“穷人”为题?画出有关句子,找出关键词,展开交流。
品读课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又黑又冷
温暖而舒适
桑娜的家境贫穷,居住环境怎么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对比
侧面描写,体现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浏览课文第8—11自然段,画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裹
抱
放
拉
桑娜的动作干脆利落,反应了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品读课文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品读课文
忐忑不安
心里上上下下,极为不安。
品读课文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将她复杂的内心、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读课文
我会读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
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打真实可信。正因为桑拿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同桌分角色读第12—2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渔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样的?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品读课文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
“是啊,是啊……”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心直口快、性格豪爽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品读课文
这一串话在征求妻子的意见,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粗中有细、善良
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做好了付出更多辛劳的准备。
品读课文
同桌合作,再读第21—27自然段中他们的对话,自主圈画体现桑娜内心纠结、欲言又止的语句。
回顾描写屋外环境的句子,再读一读故事的结尾,说说可以看出渔夫和桑娜是怎样的人,这里的环境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品读课文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烘托作用
屋外寒风呼啸
屋内温暖而舒适
体现了桑娜勤劳持家,也体现了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桑娜的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激动、兴奋、安慰
我来试着读一读。
品读课文
学完这篇课文,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
穷人虽然很穷,但它们拥有( )。
品读课文
穷人
桑娜
等待渔夫
探望西蒙
抱回孩子
勤劳善良
渔夫
侥幸回来
会熬过去
勇敢坚强
朴实善良
乐于助人
结构梳理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延伸
陶 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拓展一
【译文】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十指不沾泥土的人,却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大的房子。
返回
拓展二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主要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
返回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浪拍击着海岸,贱起一阵阵浪花。
B.倒楣,倒楣!天气可真厉害!
C.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D.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报怨的。
C
随堂练习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A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
随堂练习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
C
B
随堂练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课文讲述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的同时,也去探望了生病的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经死了,桑娜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桑娜心里为收养两个孩子的事情感到忐忑不安。渔夫回来了,得知西蒙死去,非常吃惊,主动提出收养孩子,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抓住关联词“非……不可……”可以体会到桑娜善良的
天性。“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是对渔夫的语言描写,一连串的话既是征求妻子的意见,
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更体现了渔夫的粗中有细和善良。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灵。
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小屋的温暖舒适,不仅体现了桑娜的勤劳持家,也暗指这不只是客观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性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为穷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之光,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赞美了桑娜夫妇善良、高尚的心灵。
如,“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层层推进,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为体会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可贵品质打下基础。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参考答案:桑娜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她想:如果直接告诉丈夫吧,西蒙死了,我自作主张,把她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了,以后的日子更艰难了,丈夫能接受吗?而且,丈夫出海辛苦一天却什么也没打到,只能庆幸“总算活着回来啦”,应该让他安静地享受家的温暖,实在没勇气开口,等等再说吧。可是,这么大的事,瞒是瞒不住的,既然直接说不行,就先试探着问问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摘抄喜欢的句子。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