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1 08: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北朝民歌《木兰辞》
花木兰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蒙曼
动画中花木兰形象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
第一部分:时世动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结合示意图和教材,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历的分裂和局部统一。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大部分地区陷入混乱。
这一时期中西历史走向的不同?
材料: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材料: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先决条件》
材料: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如董卓的部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
材料: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第二部分:乱中有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三国鼎立形势图
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示意图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民族迁徙的形势图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例1:后赵皇帝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汉族皇帝的外甥,建国号为汉,祭祀汉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
例2:后赵皇帝羯族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崇仁里”,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
例3:前燕鲜卑慕容氏也重视儒学教育,送诸子接受儒学。
思考民族迁徙整体上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孝文帝(467-499)出行图》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汉话:在朝廷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易服装:禁止穿胡服,该穿汉服;
改籍贯: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为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姓;
通婚姻:鲜卑和汉人的通婚。他纳汉族门阀四姓等女子为嫔妃,又替诸王纳汉族高门女子为妃。
思考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方面改革的特点
南梁大臣陈庆之《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关于北魏风貌的两段记载:
“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南朝的大臣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回洛阳之前的宴会上所说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后观点大变
思考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方面改革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较成功的一次改革,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
——肖黎的《魏孝文帝评传》
北魏在孝文帝死后仅30 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全盘汉化, 尤其是大定姓族、对门阀士族制度的移植,使得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而腐化则是导致北魏亡国的根本因素。——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合作探究
孝文帝改革:
求先进促发展之路还是是腐化堕落之路?
材料:
材料:从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汉朝皇帝对胡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很感兴趣,包括胡人的服装、胡人的帐篷、胡人的高足家具、胡人的饮食、胡人的乐器、胡人的舞蹈等等。由于皇帝的倡导,京都的达官贵人都竞相仿效,兴起了汉人胡化之风。这种风气到五胡十六国时期达到高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魏晋汉人胡食(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
民族交融是双向的:汉人胡化
在民族交融过程中,除了周边的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存在什么趋势?
材料1:“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旧唐书高祖本纪》
材料2: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的变化都是对南朝的继承,可以称其为“南朝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3: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第三部分:融合为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
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
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
A
巩固练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相互斗争? ?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D
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了29次农民起义……当时汉族世家和鲜卑贵族之间充满敌意,双方关系逐渐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当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B.民族问题困扰北魏发展
C.改革才能解决各种矛盾????????????????????????
D.双方矛关系将不可调和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