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10: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 烛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知导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新知讲解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新知讲解
2、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新知讲解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3、了解新月诗派
前期
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新知讲解
二: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新知讲解
二:朗读训练
3.诵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新知讲解
二: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一)品读诗歌
【活动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明确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思考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明确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6】品读语句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6】品读语句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思考6】品读语句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明确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二)归纳诗歌主旨: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三)赏析手法
活动1: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 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新知讲解
三、课堂活动
活动2: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小结: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答案】D
【解析】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课堂练习
2、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试作赏析。
【答案】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句以及情感的感悟概括能力。这种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前后文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解答。
拓展提高
无 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①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①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
拓展提高
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明确 ①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②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③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④借景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拓展提高
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
明确 借用刘晨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 ,这种艺术手法让诗歌变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2分)让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意蕴更丰厚。(1分)
课堂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